绝知此事要躬行

2019-09-10 08:48宣磊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19年6期
关键词:思考与建议微课小学数学

宣磊

摘要:新时代的教师应加强对微课的理论研究,科学定位其具体内涵,探索微课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途径,真正实现其价值与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微课;科学定位;思考与建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应围绕数学观点、数学思想和数学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自主探索学习。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和有效手段,也是教育工作者积极开发和利用的重要领域。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科学而有效地整合,也是教育领域重点探索与研究的方向。其实,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微课早已孕育而生并已经走进了教育领域,它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以其时间短、内容精、主题突出、针对性强等特点,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推动了新课改的发展,并由此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重视。

然而作为近些年才出现的新事物,微课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仍然处于摸索阶段。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对微课的实际运用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微课的定位

微课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产物,近些年来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许多专家学者根据自己对微课的理解,给出了不同的定义。然而到目前为止,关于微课的本质属性,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的、权威的定义。挖掘其共同点,普遍认为微课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某个教学环节而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资源。而微课与课程、教学活动等之间的内涵关系却没有明确的界定。如何明确微课的概念,合理地定位微课,就成为微课研究的关键所在,也为微课的研究和实践指明了方向。因此,从本质属性上给微课一个准确清晰的定位,是探索和研究微课的当务之急。

二、微课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其自身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了它的作用和价值,但在学校教育的实际运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微课的教学内容具有局限性

虽然教育领域对微课还没有统一的、明确的定义,但对微课有三个方面的共识:一是以教学视频为载体,二是时间以3~10分钟为宜,三是以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为中心。概括而言,就是时间短,内容精,针对性强。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微课还不能替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就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而言,每一个课时的课堂教学时间为40分钟,而微课一般不超过10分钟,这么短的时间能完成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吗?再者,微课所讲述的知识点相对单一,多为疑点、难点,呈现的是碎片化的教学形式,但是许多独立的知识点实则彼此之间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构成了一个知识体系,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正是将这些知识点建构起来,进行系统的教学。想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的组织、师生之间的交流、多层次多样化的反馈训练都需要在课堂上呈现,但这些在微课中很难实现。比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第四单元“测量”,要求学生认识“千米”这个长度单位。对于“千米”这个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直接观察或亲身感受它的实际长短,所以“千米”的空间概念就要借助学生对10米、100米等长度的认识通过推理来建立。而10米、100米的实际长度,需要学生通过实际测量来体会和感受。因此,课堂教学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亲自测量,感知深化。而微课就无法实现这一点。无论PPT 做得多么华丽,也很难将抽象的内容转化成推理思想。所以说,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用微课的形式呈现出来,在教学思路的孕育方面,微课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微课难以实现师生的及时交流与反馈

在实际教学中,微课教学多以学生回家观看视频或者在课堂教学中集体观看视频这两种方式呈现,前者使得师生缺乏互动和交流,对于不同层次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教师很难把握,对于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产生的疑问都无法做出及时合理的解释;后者虽在课堂上进行,但学生的差异性可能导致课堂教学不能按照教学目标顺利完成。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对某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存在差异性,微课多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而不能有效地针对每一个学生。例如在小学低年级数学的测量活动中,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仅能了解测量的方法,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进行指导,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所在并及时反馈,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达到预期效果。

(三)微课的制作目的不明确

作為一线教育工作者,许多教师了解微课这一新型教学模式的途径竟然是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微课比赛而下发的通知。换句话说,有很多教师都是在被动状态下制作出微课,或者说制作微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职称晋升,而非用于教学。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中青年教师都会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种微课比赛,而把微课运用于实际教学的教师却微乎其微。这种现象,从侧面反映出目前微课的尴尬境地,其对课堂教学的辅助功能及对新课改的推动作用难以体现。这是微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亟待解决。

(四)微课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率低

由于大多数的教师制作微课的目的只是为了参加比赛,因此微课的数量有限,这就容易造成知识体系不系统、不全面、不完整,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往往只能针对某一个知识点,很难将知识串联起来系统地进行学习,从而导致微课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难以体现。再者,由于微课是教育信息化的产物,它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当前大多数一线教师仍然习惯于传统教学,制作微课的技术水平有限,所制作出的微课形式单一,不够灵活,微课自身的优势难以在教学中展现出来。另外,现阶段的微课制作主体仍然是教师个人,在年级、学科、学校乃至地域之间缺乏交流和联系,没有形成团队意识,经常出现关于某一个知识点的微课浩如烟海、而有些冷僻但同样重要的知识点的微课却难觅踪迹的现象。资源的开发和需求不能和谐统一,制约着微课的科学发展。

三、关于微课发展的思考

针对微课在实际教学中的开发与运用情况及出现的问题,我在此浅谈几点建议:(1)明确微课的概念与定位,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依据;(2)教师应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明确制作微课的目的;(3)将传统教学模式与微课有机结合,体现微课在教育教学中的辅助作用;(4)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推广简单、实用的微课制作技术;(5)设计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微课,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6)建立有效的协作机制,合理开发与运用微课资源。

总而言之,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的常规学习方式,其通过教学视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符合新时代的教育要求,对新课改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对于微课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值得广大教师深思。要想使微课对教育教学的价值和作用最大化,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刘万辉.微课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何克抗.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革(下) :关于ME命题的论证[J].电化教育研究1999(2).

(责任编辑:李晓杰)

猜你喜欢
思考与建议微课小学数学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以潍坊滨海区为例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对国家体育总局会计集中核算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