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国粹,中华节气课程开发

2019-09-10 17:12黄洁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19年12期
关键词:学科知识跨学科节气

黄洁

摘要:为适应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及未来全球化时代需求,我国各地区教育领域开始研究重构课程体系,致力于培养综合型的未来人才。作为一线教师,应当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因地制宜、因人而宜地开发课程,培养面向未来社会的人才。为此,本文对如何在我国小学阶段合理开发“二十四节气”课程做具体的介绍,提供“春夏秋冬”各一节气课程的设计思路,供课程开发人员参考。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核心素养;“主题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跨学科式”教学

2017年伊始,在谢少龙校长的指导下,笔者与曾嫦凤老师、温燕玲老师、陈映霞老师在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金田小学组成一支节气课程研究开发课题小组,创造性地进行了“二十四节气”课程的开发,以春夏秋冬四季为节点,利用主题式的方式 ,设计了理论课程和实践活动。

一、节气课程开发的宏观背景

(一)全球化影响,培养“核心素养”人才

我们的时代,已经不是“知识就是一切”的时代。信息科技时代,未来是不可预知的,就像我们这一代人的工作,到下一代可能已经不存在。而知识更是这样,现在的知识在未来不一定适用,而一个人的能力却伴随终身而有用。这就是近年来全球教育界关注研究的“核心素养”话题,都强调以发展学生能力为核心。为培养拥有“核心素养”能力的未来人才,国家正在大力实施基础阶段核心素养教育,这也是我国最新的教育改革方向。我们的课程开发,必须紧跟国家教育部门的指示,以培养“核心素养”的人才为目标进行研究设计。

(二)文化自信要求,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次讲话中提及中国传统文化,他认为中国有5000多年深厚的文明根基,我们应当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强化我们的文化认同感和拥有文化自信。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气节”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成为世界性的文化,成为中国的特色文化。

基于国际国内教育实况的双重背景,笔者与其他三位老师开始了以“主题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跨学科”教学为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数学、信息技术、科学、美术、音乐等科目中进行跨学科融合课程的探索之后,设计了“以二十四节气为轴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多学科融合创意课程建设的探究”课题,并顺利申报区级课题,展开深入研究,同时开发了节气课程。

二、节气课程开发的内容

“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内涵涉及多学科、多地域的综合性和交叉性,从简单的农事日历发展至多元化、跨学科的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十分契合跨学科融合进行创新教学,我们以“主题式”“任务驱动式”“跨学科式”教学方式为主,让学生在自主搜查资料、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学科知识并锻炼核心素养能力。因为“二十四节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涵盖的内容极其丰富,我们不可能把每个节气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拿出来设计,而是挑选一年四季中最为典型的节气中的一个突出的表现作为知识点,然后让学生自行从这个点开始入手去研究,由点及面地拓展开去。也就是说,我们的节气课程以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内容为主轴,挑选节气中的典型知识进行“主题式”的教学,并在主题式教学中有深度地融合小学阶段多个学科的知识。我们不是简单地传授节气知识,不是简单地将学科拼凑,而是针对每个节气的不同特质,围绕“主题”提炼出合适的学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这不仅能使学生学习“二十四节气”的内容,还能联系小学学科知识,将我们的学科知识置于现实生活(节气本质)中呈现。

基于“主题式”“任务驱动式”“跨学科式”的教学理念,以及中国核心素养标准对课程设计的要求,笔者以“春夏秋冬”四大季节中各一节气课为例简单地介绍如何进行我们的跨学科节气课程设计。

春——“惊蛰”《惊蛰——桃花春色暖先开》

夏——“夏至”《夏至——蝉鸣莲动通寰宇》

秋——“白露”《白露——秋风潜入情意起》

冬——“小寒”《小寒——鸿雁传书寄情意》

(一)“主题式”教学

从课例题目我们可以发现,每个节气中都有一个主题,惊蛰是“桃花”,夏至是“寰宇”,白露是“秋风”,小寒是“鸿雁”。实质上,桃花——植物,寰宇——自然环境,秋风——天气现象,鸿雁——动物,每一节课例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植物、动物、天气现象、自然环境。

1.“驚蛰”为什么要以桃花为主题?“惊蛰”是春季第三个节气,“惊蛰”的春雷,唤醒的不仅仅是昆虫、动物,也唤醒了世人在整个隆冬静默的心灵。惊蛰,唤醒了春天的梦,迎来了繁花似锦的季节。在一声雷响后,惊醒蛰居动物,树木纷纷盛放出娇嫩的花朵,其中,春桃绽放最为艳丽可人,所以“惊蛰”物候之一有“桃始华”。桃花绽放的时期象征春天的到来,此时人们也开始进入春耕时期,翻土播种,播下的是种子也是希望,桃花也代表世间的美好。

基于“桃花”这样美好的象征意义,我们希望通过“桃花”这个主题激发“常驻教室”的孩子们观察自然,在春天到来之际,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力,让他们意识到课堂以外充满希望的美好。此课程主题也很好地对应了核心素养标准中的“人文底蕴素养”,因此我们将主题定位为“桃花”,围绕桃花这个主题散发开去设计我们的课例。

2.“白露”为什么要以秋风为主题?“白露”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前面有“立秋”“处暑”。我们好奇,为什么“立秋”以后,还会有“处暑”,身处南方的我们,在“立秋”以后还会穿上短袖,但也时常能看到人们在天气渐凉的秋季时间,披上了轻薄的外套,这时就会出现同一个时间段内有人穿短袖也有人穿长袖的有趣现象。了解了二十四节气知识才发现,原来“立秋”以后还有一只“秋老虎”——“处暑”,此时还会炎热一阵子。“白露”以后,天气转凉,露珠凝结,由此我们才真正进入秋天。天气转凉,与我们的一个天气现象密不可分,也是影响整个秋季的天气现象,那就是“秋风”。秋风看不见、摸不着,却在日常生活中给人们带来真切感受和实际影响。秋风起,天气也逐渐干燥。此时,人们要添衣裳,要注意通过食疗润肺润身,防止干燥过敏等。这些知识,与生活层面接轨,也对应了核心素养标准中的“健康生活素养”。

所以,我们以“秋风”为主线,课例设计中不仅有物质层面的生活知识,更带领学生层层深入感受秋风的微凉、萧瑟、冷淡,感知秋风的渐变,领悟事物面貌的多样性的哲思,体会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我们在设计节气的课程时,不断考究,从不同的角度去设计主题,拓宽知识体系的维度。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方式。我们的课例设计并不遵循传统的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教师为主体的模式,而是教师在每一次上课前给孩子任务,让孩子分小组去自主合作研究,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

1.节气知识课堂展示的任务驱动。每一次节气课前都有固定的一个节气研究任务,即让学生通过口头采访长辈、网上搜索等方式,了解有关节气的“物候”“诗歌”“风俗”,并小组合作制作PPT。节气课例设计时长为90分钟,两节连堂课时间。第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为小组展示时间。在第二课时的课堂中,我们会不断抛出问题,让孩子们利用课前搜集的知识材料去解决问题。

比如,“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古老的节气,这一天北半球的白天最长,夜晚最短。“夏至”节气课,我们采用 “白+黑”模式,带领学生静下心来享受诗意的白天与浪漫的黑夜,感受“热”带给我们的另一种美好。“白”:倾听蝉鸣、品读蝉诗、赏荷花风情、品荷花古诗、议荷花秉性;“黑”:仰望夏至星空,发挥想象力,感受古人的智慧在现代的延续。在课堂中,教师利用电子信息平台,借助手机“星空”软件,调控出各个节气的星空,让学生能够当场观看不同节气的星空;更在课堂中给学生抛出探究问题——操作手中的“星空”软件,寻找北斗七星和夏季大三角,亲自调控出“夏至”星空。

二十四节气的内容与孩子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孩子们也喜欢去了解和研究,加上课堂小组展示、课堂探究的机会,孩子们会主动自觉地在课前分配任务,不断地合作交流。孩子们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科学精神”“学会学习”“责任担当”的核心素养。

2.节气活动课外探究的任务驱动。除了课堂上的展示,我们也会跨出课堂的边界,走出教室,走进自然界,走近我们的实际生活。每一次节气课前,我们会根据不同的节气课堂内容,提前发放导学单,其中一项就是“活动探究”。

比如,“白露”节气,我们则让学生到大自然中找一找秋风,让学生做好“观风感受记录”,从“立秋”开始到秋分,为期两个月的时间,感受风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写了观风日记,感受每天风的变化。也有的学生画下了风的图画,有的画的是初秋的红旗飘扬的凉风习习,有的画的是落叶纷飞的秋风萧瑟,还有的则根据最近的天气情况画了南方秋季常有的狂暴无情的秋台风。

(三)“跨学科式”教学

“小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小寒之后,寓意寒冬将尽,暖春即来。“小寒”节气其中一物候为“鸿雁来”,寒冬过去,冰雪融化,大雁就要飞回它的家乡西伯利亚。我们细心研究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不难发现,“鸿雁”相关的知识也出现在小学阶段多个学科教材中。例如,在语文学科中,四年级上册中的古诗《别董大》,其中一句诗歌“北风吹雁雪纷纷”,通过“雁”这个意象表达诗人在别离之际的无尽哀伤;在音乐学科中,五年级上册中有一曲《鸿雁》,曲调低沉,歌词悲戚,更是一曲歌尽大雁的思乡之痛;在科学学科中,四年级学习动物章节,涉及有关鸟是否能通过训练辨别方向的相关内容。而“雁”成群结队从家乡长途跋涉到避寒之地,再从暖温带飞回遥遥千里之外的家乡,“探究雁是否能通过训练明确辨别方向”也成为一个学科知识要点。

由于我们设计的课程是运用于小学阶段的,因此,我们并没有深化拓展学科知识,而是考虑到小学学科内容的特点,在主题课程设计中恰当融合学科知识,增加知识体系的广度。

三、节气课程开发的不足和未来走向

节气课程在我校持续开展了两年,关于节气课程延伸的学生小课题也成功入选深圳市中小學学生课题研究资助名单。我们持续在校内开展各项活动,关于节气主题的文学、绘本、视频等创作也在陆续开发中。

节气课程在我校也会持续研究开展下去。在这两年里,我们探究出了课程的基础模式——“以二十四节气为轴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多学科融合创意课程建设的探究”。

我们在初期的节气课程开发中,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探究、活动的环节。考虑到我们生活在科技信息时代,我们还可以适当引入一些科技产品。比如,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科技3D打印机去进行活动,利用3D打印机去打印自己最喜欢的一片落叶,再在这片白色的叶子上涂色描绘,或绿,或黄,或红,或红黄绿相间。这些叶子代表着学生对各个节气时间的理解。

我们的节气课程不仅要持续做,而且还要优化改进。开发课程,更可以引进科学技术领域层面的知识,使这个课程更加丰富,更加完善。

四、节气课程开发的几点启示

要让我们的课程真正落到实处,笔者建议,从以下几点进行思考和改良。

1.现行的教育制度,尤其是高考教育制度,要求我们在开发课程的过程中多有机融合学科知识。

2.学校应当合理分配资金,在课程开发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购买课程所需设备。

3.跨学科课程要求教师不局限于专业学科,教育局应多开展融合素质培训活动,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任务,家长更应该清楚我们现行的教育改革趋势,在生活中合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责任编辑:吴延甲)

猜你喜欢
学科知识跨学科节气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通向学科育人的学科知识观
品读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多措并举,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学习,促学生创新发展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组织模式创新
24节气
24节气
24节气一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