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高度化下的东北资源型城市转型

2019-09-10 02:05
税务与经济 2019年5期
关键词:资源型黑龙江产业结构

石 琳

(北京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871)

一、引 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自然资源逐渐耗散、大宗商品价格长期走低以及劳动力价格持续升高等因素影响下,传统的资源型城市逐渐出现经济增长乏力、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结构性失业凸显、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进而引发“荷兰病”和“资源诅咒”。其中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发展形势持续恶化,引发社会关注。根据国务院2013年发布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辽宁、吉林、黑龙江分别有15个、11个和11个资源型城市,其中一半属于衰退型城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集中分布地区。2017年辽宁、吉林、黑龙江的GDP增速分别为4.2%、5.3%和6.4%,均低于全国6.9%的平均增速,其中辽宁的统计数据还面临“去水分”的问题。对于资源型城市而言,2017年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对应城市的GDP平均增速分别为4.17%、3.00%和5.93%,明显滞后于省内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从社会经济的发展质量看,东北资源型城市普遍面临产业升级速度较慢[1]、创新能力排名靠后[2]、公共服务缺位[3]、城镇布局不尽合理[4]等问题。而2003~2016年实施的第一轮东北振兴战略也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使企业陷入“经营困难——政府‘输血’——企业进一步扩张——利润下降——经营困难的怪圈”。[5]在此背景下,国务院2016年11月推出的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中,明确提出要支持资源枯竭、产业衰退地区转型。而东北资源型城市转型如何破局?这一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Auty和Sachs等人发展起来的“资源诅咒”理论认为,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有可能呈现出负向关系:自然资源越丰富,经济增速有可能越慢[6-8]。而“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1)“荷兰病”现象:资源丰裕的国家由于资源充足、居民富裕,因而物价上涨、汇率提升,进而抑制出口和经济增长;(2)从产业升级角度看,资源丰裕的经济体依赖资源开采获取利润,放松了人力资本积累与技术创新,从而偏离了技术发展轨道;(3)从制度因素看,丰富的资源易滋生寻租腐败,导致政府效率降低[9-11]。

由于“荷兰病”现象对东北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影响较小,现有研究一般从政府治理的制度因素和非制度因素中的产业结构予以分析。从已有研究看,一般认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关键在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体包含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两方面。从产业结构合理化角度看,资源依赖型城市过度专业化的产业加上过度产业集中,导致其获得专业化、集中化竞争优势的同时,丧失了与地方经济多样化正相关所带来的区域乘数的放大、辐射效应。[12]而与制造业相比,资源型产业尤其是矿产资源产业的开发和生产比较简单,与前后向产业关联程度也较弱,如果当地经济生产要素过度集中于资源产业,则无法对地区整体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拉动效应。[13]从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角度看,自然资源引发的路径依赖效应使得大量要素和资源聚集到资源部类,很难向劳动生产效率更高的产业部门配置,从而导致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高度整体较低。事实上,许多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并不理想,产业结构尚属较低层次。[14]

已有的研究对东北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做了大量研究,但主要集中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领域,对于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分析相对不足,同时对于东北资源类产业在产业发展中深层次关系的探索仍停留在产值层面,缺乏对资源类产业与其他产业间联系的研究。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产业结构高度和投入产出的理论和方法,重点在以下两个问题上进行了深入研究:(1)测算东北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高度,并在此基础上衡量东北资源型城市转型所处的发展阶段;(2)利用投入产出的方法测算东北资源类产业在各产业中的相对地位并评估东北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相应难度。

二、东北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

2001年,辽宁省阜新市被确定为全国首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到2008年,国家发改委公布首批12个资源枯竭城市,辽宁省的阜新、盘锦,吉林省的辽源、白山和黑龙江的伊春均在此列。此后国家又于2009年和2012年公布第二批和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根据最新的国务院2013年发布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东北三省的资源型城市在地级行政区层面共有21个,包括辽宁省的阜新市、抚顺市、本溪市、鞍山市、盘锦市、葫芦岛市,吉林省的松原市、吉林市、辽源市、通化市、白山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黑龙江省的黑河市、大庆市、伊春市、鹤岗市、双鸭山市、七台河市、鸡西市、牡丹江市和大兴安岭地区。出于数据的限制,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省级的辽宁、吉林、黑龙江和以上的21个资源枯竭城市。

一般而言,产业结构高度是指如下的过程:原有要素和资源从劳动生产率较低的产业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转移,新增的要素和资源也被配置到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业部门,从而使得劳动生产率较高部门所占份额不断提高,不同产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共同提高。[15]现有研究中产业结构高度的衡量指标有多种,本文基于一般研究惯例,采用刘伟等[16]的研究方法,产业结构高度指标用比例关系和劳动生产率的乘积衡量,即产业结构高度H为:

H=∑vit×LPit

(1)

其中i表示具体产业,i的个数取决于数据情况和研究需要,文献中一般选取三次产业。vit表示t时期产业i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LPit是t时期产业i的劳动生产率。一般而言,劳动生产率是一个有量纲的数值,而产业的产值比重是无量纲的数值,因此必须将“劳动生产率”指标标准化,具体公式如下所示:

(2)

表1 全国和东北地区产业结构高度(1)由于统计局对历年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数值有细微调整,本文使用的GDP平减指数也略有不同,所以部分年份数值与刘伟等(2008)有细微区别,但不影响文章主要结论;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只报告了主要年份的计算结果;辽宁省由于近年GDP“挤水分”,导致测算结果波动较大。

从全国的数据看, 2015年产业结构高度的值开始超过1,2016年达到1.159,这表明我国已经基本实现工业化,尤其是2005年后产业结构高度开始加速发展,年均增速超过10%。从东北三省的数据看,2016年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产业结构高度分别为1.176、1.100和0.902,表明辽宁和吉林已经基本实现工业化,辽宁还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黑龙江尚未实现工业化但离目标不远。从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看,全国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已经远远超出Chenery 等[17]设定的工业化完成时的基准,第二产业约为0.599,第一产业为0.342,距离现代化仍有一段距离。相应地,辽宁2016年的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分别为0.691、1.695和1.176,吉林为0.341、1.024和1.365,黑龙江为0.415、0.530和1.254。三个省份的三次产业都已经超出工业化完成的水平,但距离全国平均水平仍有很大差距。而在第二产业的发展水平上,辽宁远远走在前面,吉林的第二产业也基本实现工业化,黑龙江的发展水平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还要低。在第一产业上,东北地区仍然远远落后于国际现代化水准,但与全国相比依旧占据一定优势。

为进一步对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高度进行研究,本文运用地级市的数据对三个省份主要的资源型城市的相应情况进行分析。(2)部分地级市2016年的数据暂时无法获得,所以本文选取的时间窗口截止到2015年。地市一级对于就业人数的核算往往侧重单位就业人数,所以部分城市的三次产业就业人数有缺失。其中辽宁的数据较为完整,吉林缺失白山和松原,黑龙江的数据质量较差,鸡西、黑河、鹤岗、七台河、大兴安岭等城市都没有相应的三次产业就业人数。但从余下城市的产业结构高度看,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高度仍然相对较低,大部分仍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对于辽宁省而言,2015年鞍山和本溪超过辽宁省平均水平,盘锦和抚顺低于辽宁平均水平但产业结构高度大于1,葫芦岛和阜新2015年的产业结构高度分别为0.44和0.36,远远落后于其他城市,这也与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排名类似。吉林省的资源型城市也具有一定异质性,吉林市的产业结构高度遥遥领先,通化和辽源也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延边则相对落后。(3)由于地级市数据质量相对较差,所以部分城市计算出来的产业结构高度波动较大。松原市虽然没有相应数据,但其经济实力在省内仅次于长春和吉林,因此产业结构高度预计也高于全省平均值。白山市同样没有数据,但经济综合实力最弱,产业结构高度预计也不尽理想。对于资源型城市分布最多的黑龙江省而言,这些城市的产业结构高度普遍不高,大庆凭借丰富的石油资源实现了较高的产业结构高度,也与其在省内的经济实力相匹配。牡丹江也基本实现工业化,而双鸭山、伊春等城市发展仍相对滞后。大兴安岭、鸡西、鹤岗、七台河等城市虽然没有产业结构高度的数据,但是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其他指标看,GDP和人均GDP在省内基本都排在下游,第一产业占比普遍较高,第三产业则较为薄弱,因此这些城市的产业结构高度普遍较低,离实现工业化尚有很大距离。

综合来看,辽宁资源型城市相对较少,6个城市中有4个已经基本实现工业化,但葫芦岛和阜新的产业结构发展远远滞后,存在较大问题。吉林同样是6个城市,其中4个已基本实现工业化,延边和白山相对落后。黑龙江资源型城市数量最多,9个城市中除了大庆较为发达,牡丹江次之,剩下的7个城市均处于工业化中期加速阶段。因此,如果对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高度进行排序,辽宁整体优于吉林,吉林优于黑龙江,其中黑龙江的问题相对较多。

表2 东北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高度汇总

注:运用各省及各市统计年鉴数据计算。

从以上分析看出,东北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高度的提升相对滞后,不仅与全国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各省内部也面临严峻挑战。而2011年以来东北资源型城市普遍开始经历经济增速放缓的进程,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也开始集中显现,这也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东北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转型将会在产业结构高度发展并不充分的基础上,面临多重外在条件的限制,从而进一步加剧转型的困难程度。

三、产业结构高度下的资源型产业演进

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中,常用的指标包括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直接分配系数、安全分配系数、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等,其中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能直接反映某一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拉动力和推动力。具体而言,影响力系数表示某一产业部门每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需要直接或间接从国民经济各部门获得的投入总量,反映了该部门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拉动力;与之相对应,感应度系数表示某一产业部门每增加一个单位初始投入时,会直接或间接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的分配总量,反映该部门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推动力。在具体的计算方法上,本文借鉴刘起运[18]的思路,采用改进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指标,具体公式如下:

(3)

(4)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构建环向系数来综合考虑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关联度,环向系数是第i部门影响力系数与推动力系数之和,如下所示:

(5)

为保证数据的可比性,本文选用2002、2007和2012年全国和东北三省的投入产出表进行研究,数据来源于2002、2007和2012年的《中国地区投入产出表》光盘。(4)目前投入产出表只到省一级,没有地级市一级的数据。在资源型产业的辨别上,本文参照向书坚、朱贺(2016)的做法,界定以下8个行业为资源型产业:煤炭采选产品,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产品,金属矿采选产品,非金属矿和其他矿采选产品,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燃气生产和供应,水的生产和供应。根据最新的行业统计标准,这些行业中前6个行业属于第二产业中的采矿业和制造业大类,后2个行业属于第三产业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这一大类。

表3-1至表3-4是计算得出的各年份全国和辽宁、吉林、黑龙江的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和环向系数。

表3-1 资源型投入产出关系的演进:全国

表3-2 资源型产业投入产出关系的演进:辽宁

表3-3 资源型产业投入产出关系的演进:吉林

表3-4 资源型产业投入产出关系的演进:黑龙江

从全国情况看,资源类产业的影响力系数普遍小于1,2012年全国只有3个行业大于1,这表明资源类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较为有限。从感应度系数看,大部分资源类产业感应度远大于1,这表明资源类产业的产品被分配到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中,作为重要的投入品对其他行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而从发展趋势看,资源类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大致呈上升趋势,表明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有所提升。

从辽宁的情况看,到2012年10个行业中6个行业的影响力系数大于1,9个行业系数的值大于全国水平,表明辽宁省的资源型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依然十分明显,从时间趋势看,影响力系数的变化较小,初步表明资源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并没有削弱。从感应度系数看,大部分行业系数值大于1,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也较为明显,但平均来看提升值要小于全国平均水平。

对于吉林而言,只有5个行业的影响力系数大于1,其他5个行业的系数接近1,表明资源型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较为有限,但与2002年相比有了很大提升。从感应度系数看,9个行业的系数值大于1,对其他行业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其中金属矿采选业尤为突出,但和全国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从黑龙江的情况看,在影响力系数上6个行业的值大于1,其中金属矿采选业的系数最大,表明在平均水平上黑龙江省的资源型产业对于其他行业的带动效用较强。而从感应度系数看,9个行业的系数值均超过1,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尤为突出,这表明黑龙江的资源类产业的推动作用较强。

综合来看,东北地区资源类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仍然十分明显,且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增强,与全国情况形成鲜明对比。从感应度系数看,资源类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较强,与全国的趋势类似,但其效果平均而言仍有一定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东北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中,资源型产业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许多地区保持着主导产业的地位,同时对于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推动也稍显逊色,从而加剧了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困难。

从各省的情况看,吉林对于资源型产业的依赖较小,资源型产业发挥的作用相对有限,在产业转型上存在一定优势。辽宁和黑龙江的资源型产业仍然相对比较强势,其中辽宁的金属矿采选业,黑龙江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金属矿采选业仍然发挥着关键作用,从而表明两地区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存在一定困难。对比来看,辽宁的整体实力更强,资源型城市相对较少,而黑龙江资源型城市众多,且社会经济实力整体靠后,在资源型产业的转型上存在不小的困难。

四、结 论

本文从产业结构高度和资源型产业的投入产出关系入手,对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进行了评估和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从产业结构高度看,东北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高度的提升相对滞后,不仅与全国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各省内部也面临严峻挑战。而2011年以来东北资源型城市普遍开始经历经济增速放缓的进程,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也开始集中显现,这也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东北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转型将会在产业结构高度发展不充分的基础上,面临多重外在条件的限制,从而进一步加剧转型的困难程度。

2.东北地区资源类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仍然十分明显,且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增强,与全国情况形成鲜明对比。从感应度系数看,资源类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较强,与全国的趋势类似,但其效果平均而言仍有一定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东北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中,资源型产业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许多地区保持着主导产业的地位,同时对于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推动也稍显逊色,从而加剧了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困难。

3.从分省情况看,各省的产业结构转型存在一定的异质性。辽宁的资源型城市较少,除葫芦岛和阜新外其他城市的产业结构高度都大于1,基本实现工业化,转型压力相对较小。但也要看到,资源型产业在辽宁的国民经济中仍然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转型的难度。对于吉林而言,全省整体产业结构高度不高,但资源型城市的表现相对较好。从资源型产业的产业间联系看,对于资源型产业的依赖相对较小,从而为产业转型发展创造了空间。对于黑龙江省来说,资源型城市转型则面临不小压力。一方面资源型城市众多,产业结构高度普遍较低;另一方面对于资源型产业的依赖程度仍然较大,从而加剧了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难度。

猜你喜欢
资源型黑龙江产业结构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资源型城市——湖南涟源市,未来可期
Write a caption
资源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讨
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将有大动作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黑龙江 首推医改问询制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网络批注式阅读在Internet资源型学习中的应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