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耦合效应研究

2019-09-10 02:05郑立文黄俊宇
税务与经济 2019年5期
关键词: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新区

郑立文,黄俊宇

(1.长春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2.河海大学 商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8)

一、引 言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其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城镇化过程的重要体现之一是人口、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进而推动产业结构的演进发展。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进密不可分、相互促进,一方面,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能够“拉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和合理化过渡。因此,在当前东北地区人才大量外流、人口老龄化加重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艰难的背景下,对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耦合效应加以解析,不仅有助于优化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更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其经济活力,实现老工业基地经济的再振兴。

国内外学者对于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耦合效应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国外的研究成果来看,Michael研究了全球城市化发展的进度与历程,以及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他认为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资源充分利用,使得世界各城市的产业分布更加合理,城市间产业沟通与布局的调整促进了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1]Farhana定量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程度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联系,他认为城市化程度越高,其产业分工和结构就越细致和优化。但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方式较为粗放,不免带来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危害,对产业结构升级不利。[2]Naoki Murakami以日本为研究对象,分别分析了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增长和陷入停滞两个时期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联,他发现不论在哪个时期,城市化的推进都能明显促进日本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3]

国内研究方面,姜爱林(2002)从产业集聚和规模化生产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工业企业的集聚式发展,促成了规模经济。集聚地往往选择在城镇地区,由此加深了城镇化进程。[4]张魁伟(2004)认为我国城镇化的深度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是双向促进的,二者相互促进,互为支持,共同发展。[5]蓝庆新和陈超凡(2013)研究了我国省际新型城镇化水平和产业结构之间的空间分布状况和依赖度,发现二者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体现为新型城镇化程度的提升能够有力地促进产业升级换代的加速演变。[6]彭永樟(2015)从省际角度定量探究了我国城镇化推进与产业结构演变的动态互动过程,他认为从短期来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能够小幅带动城镇化的深入;从中期到长期来看,这种带动作用更为明显,且更为稳定。而且这种带动作用是双向互动的,只有两者实现协同发展,才能起到双向互动促进作用。[7]

综上可见,虽然现有关于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相互关系的研究成果很多,但是针对东北地区的研究很少。因此,本文以东北地区为研究视域,力求通过对其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的测算,探析二者的互动成效,并给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二、地区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耦合效应的理论分析

1.产业结构对地区城镇化的影响

产业结构对地区城镇化的影响可以用该地区的产业集聚效应来衡量。所谓产业集聚效应,就是产业在空间层面上形成集聚,汇聚充沛的生产要素,形成强大的资源引力场,促使更多要素流入,极大地推动城市的出现和扩张。这又会带来扩散效应,即集聚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将产生溢出效应并扩散至周边地区,从而提高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依托产业极化与扩散效应,城镇化的开展和深入会更加稳定和顺利。[8]产业集聚效应可以有力地解释产业结构向高级演变,从而影响城镇化进程的机制。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以将这一过程拆分为两个层面,即基础层面的结构合理化和更高层面的结构高级化。其中,合理化指产业发展采用了更先进的技术,产业的内部结构得到优化后变得更加合理。高级化指在不同时间段,引领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发生改变,变得更加高级。由集聚效应理论可以得出,随着产业结构向更加合理化和高级化的方向发展,该区域劳动力的流向总是从收入低的产业到收入高的产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地位将得到提升,代替其他产业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经济领域经过一番市场选择后,留下了收益较高的主导产业,不断强有力地助推着城镇化进程。由扩散效应理论可以得出,集聚效应形成一定规模之后,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为了进一步谋求发展,发挥资源的最大利用价值,会在周边区域持续流动,实现共享,从而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增长,扩大城镇化规模和水平。[9]综上所述,当产业结构朝着更加合理化和高级化的方向迈进后,人才更多集聚于城镇区域,为城镇的发展注入更多优质资源,城镇的功能将更加完备,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质量更加提升。产业集聚和扩散效应同时伴随着城镇化的深入,并非独立存在于某个时期,而是相得益彰,互为补充。二者共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并不断吸引更多资源流入,形成良性循环。

2.地区城镇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新结构经济学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现存的要素禀赋结构直接决定了最优的产业结构,要素禀赋结构作为内生因素,它的优化能够显著促进该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各国应当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要素禀赋结构,并合理利用这种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合适的产业和技术,形成完备的结构,这样企业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技术、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等是要素禀赋结构中的关键要素,只有研究清楚城镇化对这几个关键要素的作用机制,才能进一步分析城镇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如果不考虑技术进步,影响经济增长的两个最核心的要素是劳动力和资本,二者对产业结构升级必不可少。不同地区资本和劳动力的相对数量不同,比较优势产业的结构也会不同,前者对后者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经济规划和方针政策的制定要符合相应的要素禀赋结构。在经济发展初期,劳动力的充裕程度胜于资本,此时劳动力要素的比较优势凸显出来,要想人尽其用,就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经济发展的深入,资本得以大量积累,其充裕程度胜于劳动力,此时资本密集型产业就会发展起来,相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该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升级。

城镇化能够改变资本和劳动力的相对数量结构,从而进一步影响要素禀赋结构。资本化的加深能够为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提供动能。一方面,城镇化趋势使得农村人口流向城镇,城镇人口越来越多,对农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使得农村居民收入提升,城乡收入差距得到进一步改善。城镇第二、第三产业吸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了二、三产业的发展,对资本的积累做出了较大贡献,不仅优化了需求结构,同时也提高了城镇居民收入。另一方面,城镇化改变了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格局,优化了劳动力的资源配置,资本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也进一步提升了,简单劳动力逐渐被市场淘汰。

从生产者角度来看,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要尽力降低劳动力成本,并引入质量更高的生产要素。城镇化的深入使得生产要素的结构和价格发生变化,促使厂商不断提升对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并力图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来精简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城镇化的深入时刻改变着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需求,产品和服务的极大丰富使得消费者的选择更具自主性,差异化、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多,产品单一化的传统产业越来越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化解过剩产能,实现产业升级成为当务之急。城镇化的推进扩大了市场规模和需求,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发展动力:一方面,城镇化直接激活了投资,带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消费,拉动生活性服务业的升级。另一方面,城镇化促进了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使得第一产业的过剩劳动力流入第二、第三产业,增加了这部分劳动群体的收入,直接提高了他们的消费水平,消费需求得到进一步升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使得他们的消费需求从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逐渐过渡到工业产品、耐用品等发展需求,并朝着旅游、文化、娱乐、金融等高端需求转移,一步步推动着产业结构升级。

三、东北地区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融合度评价

1.产业结构调整系数

产业结构指一二三产业在整个经济结构中所占据的比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增加值占整个GDP的比重会逐渐上升,服务业对经济的影响逐步加大。在产业结构衡量的问题上,单纯采用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或是占GDP的比重不能完全反映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现象。为了克服指标选取的单一性,本文产业结构调整指数指标体系借鉴了汤婧、于立新(2012)的产业结构调整指数(S)指标体系(表1)。[10]本文将根据这些指标体系及权重,计算得出东北地区1997~2016年的产业结构调整指数。产业结构调整指数的取值范围为0~1,其值越接近1,表示该地区的产业结构越合理。

表1 产业结构调整指标体系及权重

注:数据来源于1998~2017年国家统计年鉴。

2.城镇化水平测算

本文选择人口、空间、经济和社会四个维度对东北地区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并将其测算得到的吉林省、辽宁省和黑龙江省的城镇化水平取平均值(TW),用该值衡量东北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最终得出城镇化水平与产业结构的融合度评价。具体而言,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得到了东三省2008~2016年城镇化水平与产业结构指数的测算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2008~2016年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指数与城镇化水平

3.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的融合度评价

为了进一步研究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的融合程度,本文引入耦合度模型,具体如下:

(1)

在式(1)中,C为我国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的融合程度,TW为东北地区城镇化水平,S为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指数。融合度C介于0和1之间。当C=0时,产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二者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当0

(2)

在式(2)中,D表示协调度,C表示耦合度,T表示产业结构和经济极化的协同效应综合指数,a和b分别表示二者在整个系统中的贡献程度,取a=b=0.5。协调度D介于0和1之间。

表3 协调度等级划分表

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得出2008~2016年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的融合程度,结果见表4。

表4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的融合程度

通过测算结果不难发现,东北地区早在2013年产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的耦合度已超过0.5,即处于彼此作用的磨合阶段,但二者的耦合协调程度却仍位于0.2941的水平,即存在二者间的高度失衡。直至2016年,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的耦合协调度才达到0.3395,即仍处于轻度失衡的状态。这表明,在产城融合、以城促产的过程中,东北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并未带动产业结构显著改善,同时产业结构优化的溢出效应亦未惠及城镇化进程,二者之间的良性作用机制未能在东北地区被充分激发。

四、东北地区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耦合效应非显著的原因分析

1.东北地区人才外流

东北地区人才外流现象已存在多年。2017年《黑龙江社会发展报告》显示了这一长期趋势以及人口流出数据:2000~2010年,黑龙江省流出人口数量较多,人才流失形势十分严峻,平均每年流出人口量为12.6万人。2011~2015年,人才流失的趋势已明显放缓,但依然存在人才流出的压力,平均每年流出人口6.92万人。但另一方面,外流人口却呈现出年轻化、高学历者占比增加等趋势。黑龙江省委组织部和省人社厅联合编制并发布的《黑龙江省重点产业(行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2017- 2018年)》显示,其对紧缺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其中专业技术人才的缺口最大,比例高达56%,超过紧缺人才总量的一半;技能人才次之,比例为27%,接近专业技术人才的一半,两者之和达到紧缺人才总量的83%;经营管理人才最少,占17%。这为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与城镇化融合带来了巨大的人才压力。正是因为高端人才匮乏,无法助力地区产业升级,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东北地区城镇化的进程。

2.东北地区城镇化城市新区与母城市群互动不足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党中央对东北地区经济崛起实行的国家战略。这一战略推行以来,东北地区受到了很多政策优待。如仅在2014~2016年,国务院就同意批复了东北地区的三个国家级新区,分别是大连金浦新区、哈尔滨新区和长春新区。东北地区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东北亚国家建立了广泛的经济贸易关系,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区域。但是东北城市新区在区位上距离母城市中心较远,与母城或城市群功能衔接十分有限,空间上的疏离导致母城市中心汇聚的资源和要素较难流入城市新区,反过来城市新区的科技等资源也不能通畅地流向母城市中心,难以实现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一方面,城市新区往往具备完善的产业功能,能够起到分担母城市某些职能、缓解母城市中心和邻市人口压力和接纳低端产业的作用。但实际上,新区与母城市相比,在城市各项功能的完备度上还比较欠缺,其体验度和对人才的吸引力并不高,在疏散母城市人口、缓解交通和土地压力、维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效果并不明显。另一方面,城市新区在政策上享受国家优待,与母城市的类似相关部门不受同一个上级管辖,容易出现沟通协调不畅甚至矛盾纷争等行政执法问题,这也阻碍了产业结构与城镇化融合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3.东北地区土地利用率偏低抑制产城融合

根据2017年《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情况通报》,东北地区开发区土地利用程度高,但利用强度和用地效益较低,投入产出效益有下降趋势。东北地区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土地建成率为95.0%,较2014年和2016年分别增加1.2和0.9个百分点。但土地利用强度较低,综合容积率仅为0.8,建筑密度为28.6%,与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相比数值最低。同时,东北地区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和工业用地地均收入也持续降低,分别较2014年减少了3.1%和17.9%,较2016年均减少了0.5%,且土地投入和产出状况尚未好转。由此可见,东北地区存在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等问题,城市新区在土地集约化的道路上还亟待加强。此外,地方政府对发展城市新区的最终目的的认识还有些偏颇和短浅,往往只追求短期利益,忽视了长远的可持续绿色发展。长期下去,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脱节的趋势将呈现扩张蔓延态势。

五、提升东北地区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耦合效应的对策建议

1.缓解人才外流趋势

为了缓解人才外流趋势,东北地区首先要在薪酬机制上做出改进,逐步提升工资水平。人力资本的边际产出非常大,其对企业和社会的贡献要大于普通劳动者,因此必须提升其工资水平,充分调动他们的创造力,不仅做到善用人才,还要留住人才。在工资政策上,要做到按贡献分配,拉大工资水平的差异性。不同类别人才的工资差距要拉开,同类人才内部的工资也要区别对待,这样才能有效分配收入,发挥个人价值。其次,要改善社会福利水平,确保人才生活质量的提升;要为人才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先进的科研条件等。只有给研发人才配备完善的科研条件,才能让他们的才能得以施展,才能留住人才,降低人才外流的比例。最后,要改善用人机制,确保用人制度的公平性。政府、企业要建立更加公平的用人机制,按照人才在工作中做出的贡献定位人才,而非出身和所受教育。与此同时,要更加重视“双一流”大学的建设,保证教育体系培育出更多创新人才、研发出更多创新成果,提升东北地区的综合竞争力,服务于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2.完善城镇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

东北地区城镇新区的城市功能较弱,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在这里生活较为不便。因此,必须加强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上,要完善交通设施,尤其在人流量较高的路段、机场、港口等建立更加立体的交通网络;要完善水电气等基本生活公共设施;要增加物流、通讯等基础设施。在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备之后,要着手提升公共服务的软实力。逐步提升教育、医疗、生态、文化、金融、科技等服务水平,满足人口的多方面需求,让新区更加宜居,让人才安家立业。此外,还要注重提升城镇新区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不同等级的新区要正确认识自身定位,发挥自身优势,与其他新区形成层次分明、和谐有序、协同共进的发展格局。

3.推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与高效配置

首先,东北地区要盘活废弃旧地,重新利用闲置土地用于建设。合理拆除或改造废弃的工厂、办公楼、学校荒置地,加以合理利用。特别紧缺的土地要开发立体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其次,要尽可能降低工业用地比例,形成工业用地价格的市场调节机制,发挥市场作用,调节工业用地价格,确保地价处于合理水平。与此同时,要形成集约化土地利用方式,提高用地效率。政府对土地使用的管控要更加严格,对土地的规划要更加合理,力避闲置、荒废现象。最后,要进一步统筹推进城乡建设用地的市场化进程,在遵守法律制度的基础上,让农村集体土地的利用更加市场化。如规划的经营建设用地,其经营权可以通过出让、租赁、入股等形式,促进农村土地的流转和使用。

猜你喜欢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新区
东北地区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的重要意义与主要举措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雄安新区的期许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宁波三门湾新区
产业结构
Brand Value: Excavating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in the Rural and Village Re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