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生毕业分配心理问题及介入策略研究

2019-09-10 12:33邢李楠
云南科技管理 2019年6期
关键词:国防生分配部队

邢李楠

(中国人民解放军驻东北大学选培办,辽宁 沈阳 110004)

0 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就业制度的变革和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导致部分高校毕业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就业心理问题。国防生作为部队依托地方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大部分以部队作为其确定的就业去向,在面临毕业分配时的心理问题也较为复杂。国防生能否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顺利毕业投身军营,不仅关乎个人的前途命运,更会影响新时期国防和军队的建设水平。解决好国防生分配心理问题对于其战斗精神的培养和军魂意识的塑造至关重要,也是落实强军兴军人才战略的重要体现。

1 问卷调查过程

在调研国内外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基础之上,初步设计出一个调查问卷,并进行了调查。立足调查结果,结合驻校选培办大四年级国防生分管干事和国防教育学院辅导员的意见,对其中多余的、不符合调查目的的项目进行了删减和修改,确定了最终的调查问卷。问卷包含个人基本情况、基本就业心态、就业相关知识储备等多方面内容。

2019年3月至6月,分别通过面对面、电话访谈、微信公众号平台等方式向东北大学和吉林大学2所高校的土木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计算机、临床医学和车辆工程等5个专业的大四国防生发放了135份问卷,收回问卷129份,剔除其中不符合要求的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25份,有效回收率为92.6%。

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由上表可以看出,调查对象的专业分布较为均匀。土木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计算机、临床医学、车辆工程5个专业学生的占总人数比分别为18.4%、20.8%、16.8%、22.4%和21.6%。这就有效规避了专业因素影响下可能带来的对毕业年级国防生分配心理问题及成因的误读,此次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及一定范围内的普适性就得到了较好保障。

2.2 自卑心理引起的逃避动摇发展信心

面对即将奔赴的绿色军营,部分国防生由于对自身能力素质缺乏相对正确的认知,加之外界各方面的压力,对分配去向存在恐慌,甚至惧怕的情绪,从而影响其在部队的发展。此次问卷调查中,在“个人对部队的适应能力”一项上,仅有17.2%的人认为自己“很好”;在“在部队发展受挫时,您会”一项的选择上,更是有高达64.5 %的人选择“很沮丧,情绪低落,发展信心被动摇”。也就是说部队发展不畅会对部分国防生的自信心造成打击,进而可能发展成为自卑心理,很容易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图1 “在部队发展受挫时,您会”的选择情况

2.3 焦虑抑郁引发的恐惧阻碍个人发展

调查显示,部分国防生对自身在部队的发展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如前面所述“在部队发展受挫时,您会”的选择情况。而在“自身军政素质是否会影响在部队的发展”中“会,这很重要”一项高达56.8%的选择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部分毕业年级国防生的忧虑。国防生作为受教育经历主要在地方高校完成的特殊群体,尽管从大一到大三期间,按照规定完成了相应的军政理论课学习和军事体能技能的训练,但由于没有真正的部队成长经历,其难免对自身能否适应部队的要求、能否成长为合格的革命军人持恐惧和焦虑心理。调查过程中,有不少国防生表示,处于长期的焦虑情绪下,甚至出现了一定时间、一定程度的抑郁状况,如失眠、常常感到沮丧、抵触思考自身未来的规划等。综合来说,部分国防生对自身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认知缺陷,导致了其对自身能否适应部队发展产生焦虑、抑郁进而恐惧的心理,直接影响其进入部队的能力展现,而个人发展受挫,又会反过来加重其焦虑和抑郁,最终带来恶性循环。

图2 “军政素质是否影响自身在部队的发展”选择情况

2.4 缺乏吃苦准备导致的分配选择扎堆

此次调查发现,国防生在分配去向的选择上存在集中扎堆的现象。在“最想去的岗位”一项的选择上,选择“各军兵种机关”“科研机构”“战区机关”“边海防一线部队”“军事院校”的人分别占11.1%、15.1%、40.8%、10.8%、22.2%。可以看出,由于缺乏到边远艰苦地区工作的思想准备,国防生倾向于到总部、到机关工作,而选择到边防、到基层的人数比例明显偏低。目前在校的国防生多为95后,是物质生活条件较为优越的一代人,大多不想吃苦、畏惧吃苦,对自身能否适应艰苦边远地区的工作难免产生畏难情绪,扎根基层的决心不坚定。

图3 “最想去的岗位”选择情况

3 结论与介入对策研究

3.1 结论

3.1.1 国防生分配心理问题普遍化、复杂化

通过上述问卷调查发现,国防生在毕业分配时,其心理问题的表现是较为复杂的,自卑、焦虑、抑郁、怕吃苦等心态普遍存在。而且这些负面心理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在部队发展受挫后,部分国防生可能出现自卑抑郁等情绪,而自卑情绪则有可能导致自我发展信心不足进而加剧怕吃苦等心理问题的发生。同时这些负面心理还会直接影响国防生对分配去向的选择,扎堆倾向于条件相对优越的机关、总部等工作地点。

3.1.2 国防生分配心理问题成因复杂

于是,我和同行的诗友轮流驾驶,开始聊一些家长里短,之后又转移到工作的话题,直到太阳西沉,夜色吞没了大地和山峦的某个瞬间,车内才突然陷入了沉默。

国防生面临毕业分配时出现的心理问题,原因来自诸多方面,既有来自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来自高校、家庭等方面的影响,更有来自国防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具体而言。

3.1.2.1 社会方面就业选择多元化

国防生身处地方高校,毕业时身边的地方大学生往往有留学、考研、外企、创业等多种选择。面对地方同学更为丰厚的物质收入和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一部分国防生的思想受到了极大冲击。在回答“如果政策允许,是否选择分流到地方自谋职业”这一问题中,有超过六成的人选择了“会自谋职业”和“虽然就业形势严峻,但机会很多,可能会尝试”两项,不仅是个别专业的学生这样选,五个专业都呈现了这样的情况。由此可见,现代社会中就业选择的多元化对国防生分配心理带来的影响。

3.1.2.2 驻校选培办方面指导不足,家庭方面干涉子女选择

在“你认为驻校选培办应该提供哪些方面的指导”的问题中,有高达64.6%的国防生选择“第一任职能力指导”。这一定程度地反映了驻校选培办在国防生进入部队前,未能及时充分的提供如何适应部队环境、提高第一任职能力等方面的指导。在调查过程中有不少国防生表示,部队是完全不同于地方高校的环境,在学校学习成绩优异、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的大学生,未必能在部队这片广阔天地施展拳脚。对部队环境缺乏全面了解,会使国防生陷入迷茫无助,继而对日后发展产生焦虑自卑。

同时,有相当数量的国防生父母对子女的分配去向存在控制问题。一部分家长希望孩子分配的地点离家近一点,方便照顾父母;也有一部分家长担心从小娇生惯养的孩子吃不了苦,不忍心孩子被分配到艰苦偏远地区。这种态度一方面牵绊了国防生奔赴部队建功立业的决心意志,另一方面,对艰苦环境的逃避将会十分不利于人才的成长。部队是个大熔炉,艰苦的基层恰恰是锻炼人磨炼人的舞台,越是献身基层,加钢淬火,越能更快地完成一名合格军人的自我历练和价值升华。

3.1.2.3 国防生方面“自我”发展的不足

根本上看,国防生之所以存在较为普遍的分配心理问题,与其“自我”发展的不足有很大关系。“自我”发展不足不仅意味着能力的缺陷和对自身认知的偏差,更意味着理想信念的缺失。崇高的理想是行动的指针,没有献身国防的理想信念,没有牢不可破的“军魂”意识,个人发展过程中遇到困难挫折就会不知所措,缺乏战胜困难的决心,不想办法,只会逃避,甘于“随大流”,甚至得过且过,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出现上述毕业分配时的负面心理。

3.2 驻校选培办介入对策

3.2.1 帮助国防生完善“自我”

所谓“自我”完善,就是要帮助国防生认清方向,重视对自身能力的挖掘和塑造,使其主动性、主体性不断增强,强化自我探索意识。帮助国防生在“自我”探索、完善、确认的过程中,逐渐坚定携笔从戎的报国信念,树立献身国防的信心。一方面敦促其加强专业课知识学习,提高文化素质;另一方面加大其军事体能训练力度,提高军政素质。只有双管齐下,全面提升第一任职能力,才能真正完善“自我”,为进入部队打下坚实基础。

3.2.2 进行心理辅导

一是通过开展“倾听国防生心里话”活动,使选培办干部与国防生一对一的谈话全员覆盖,为其排思想之忧,解心理之难,帮助国防生分析原因,改变错误认知,使他们面对毕业分配时树立乐观稳定的心态。对国防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奉献精神培育,强化其使命感和荣誉感,对国防生的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早解决。

二是发挥已毕业优秀国防生和在读强军计划研究生的作用,邀请他们担任国防生的课外辅导员,传授一线工作经验,最大程度的帮助国防生了解任职环境、克服心理恐慌、迅速进入状态。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为国防生解疑释惑,鼓励国防生将个人价值和报效国家有机统一。

三是加强与国防生家长的联系交流,多方面获取信息,把握国防生的思想动向,实现对其心理问题的动态监管,对症下药,形成合力,打破负面心理—消极行为之间的恶性循环,为向部队输送合格的军事人才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国防生分配部队
俄部队军演
儿在部队又立功
拆弹部队 勇者之盾
应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级探讨
遗产的分配
一种分配十分不均的财富
老部队
浅谈国防生军魂意识的培养
心理检测对招收国防生质量的影响
我会好好地分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