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和坚持文化自信的几个关系

2019-09-10 07:22孟和宝音
新教育论坛 2019年14期
关键词:坚持文化自信关系

摘要: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统一是中华文化的根本特性,也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所在。多样性统一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认同的强大思想基础,也是各民族文化的依托和根基。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必然是各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没有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就没有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在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进程中,必须大力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以各民族文化的新发展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关键词:文化自信;关系;坚持

一、中华文化与草原文化关系:整体和部分

中华文化是指以中原文化为基础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中国特有文化。历经千年以上的时间历史演变,中国各大古代文明长期相互影响融合。如今,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中国,带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有当前时代价值意义。做人首先要强调厚德,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厚德载物”有利于督促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促进个人幸福。现实社会中,当传统道德被市场经济冲击时,功利、庸常、浮躁成为一些人的生活写照,物质生活提高之后,人的幸福感并不一定增加,人们领悟到生活不只是为满足物质享乐而忙碌,还应有一种精神追求的乐趣。“厚德载物”的人文特质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厚德载物”作为一种博大的精神素养,它概述了人與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要和谐、协调的深刻认识,是播种和谐的种子。在当今多元化、多样性的社会中,“求同存异、包容共济”,对于调节各种关系和矛盾,使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至关重要。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弘扬、发展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传统文化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深厚的软实力。特别是习近平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观。

草原文化是指世代生息在草原地区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这种文化包括草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其中价值体系是其核心内容。从目前的文化定位特征来看,草原文化是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的一种复合性文化。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极具特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草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越来越引起世人的瞩目。考古资料证明,中国北方广大地区是草原文化发祥地,不但分布有许多早期人类活动的遗迹。被称为“红山诸文化”,这些文化表明在中华文明的起始阶段,我国北方广大草原地区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曙光”。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源头,使中华文化既有博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又充满生机与活力。历史上,在中原地区建立统一农业区政权的同时,北方草原上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蒙古等游牧民族也相继建立了统一游牧区的政权。在元、清两朝,蒙古族、满族不仅统一了北方草原地区,而且建立了包括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疆域空前广阔的统一政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此期间,草原文化通过与中原文化长期碰撞、交流、吸收、融合,今天已经演变成为以内蒙古为主要集聚地、蒙古族文化为典型代表、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文化体系。中国历史上北方草原民族总有一种向南融合发展的倾向,中原王朝到末期广泛弥漫的腐败萎靡和不堪一击,也促使草原民族一次次戎装南下,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发展一次次注入新鲜血液。诚如陈寅恪所说,北方胡人文化“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局”。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伴随着北方草原民族对中原武力征服而来的是草原民族与中原民族的融合,也是草原文化同中原内地文化的汇聚与创新。这种大规模的融合汇聚每进行一次,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就得到一次加强,中华文化所产生的向心力、凝聚力也就进一步增强。草原文化的现代价值而言,首先,建设现代生态文明的启示。其次,坚定不移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开拓进取、创新发展的时代精神。内蒙古草原作为中国具有独特个性的旅游目的地正处在转型升、跨跃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突破瓶颈,找准卖点,创新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这就需要深刻认识和践行文化自信。

二、悠久文化与文化自信关系:扬弃和践行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1]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并讲到“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2016年5月和6月,习近平又连续两次对“文化自信”加以强调,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要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习近平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于是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我们提倡的“文化自信”有其深厚根基,是可以真正践行的。因为,我们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也有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种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夯实了我们文化建设的根基,奠定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中国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有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一个国家如果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而如果软实力不行,可能不打自败。践行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事关全局,刻不容缓。“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文化立世,文化兴邦。坚定文化自信,大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为中国经济、外交和安全影响力的扩展提供更加有效的软保护、构筑更有利的软环境,为我们的强国自信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我们必须重视的时代课题。[2]文化自信重要性而言:首先,为解决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指明了正确方向。其次,为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供了正确指导。再次,为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奠定了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当今中国,正处在国内国外各种思潮碰撞的重要时期。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又要对各种有益的思想学派流派进行引领式包容性发展;既要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遗产,又要自觉抵制西方错误思潮的侵袭误导。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既是对当代中国发展理论的重大贡献,也是对中华文明优秀传统的最好继承与创新。[3]

三、民族复兴与民族文化关系:一般和特殊

民族文化是华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人类学家费孝通在20世纪80年代末曾提出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说,认为中华民族的是一体,但同时它又包含了五十多个不同的民族体现了多元,各民族在长期的接触、混杂、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且又各具个性的多元一体文化格局。费孝通先生论述:“在相当早的时期,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它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都吸引进了这个核心。它在拥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东亚平原之后,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汉族继续不断吸取其他民族的成份日益壮大,而且渗入其它民族的聚居区,构成了凝聚和联接作用的网络,奠定了这疆域内部多民族联合的不可分割的基础,形成了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经过自觉而成为中华民族。”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辩证地看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历史上,中原汉文化给各少数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活力,而中国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又给中原汉文化不断输入新鲜血液,使之不断更新而保持活力。历史上,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先民一直进行着各自文化的双向交流和传播,双方互有影响。中华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多元的统一体。中国各民族的多元文明之间的优势互补始终续贯穿着中华民族的整个史,这种优势互补是促进中华文明进步和繁荣的关键因素。就社会主义社会中各民族的文化发展前景而言,应有一个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结局,即“中华民族将是一个百花艳的大园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才会在人类文化的百花园中具有举世瞩目而永恒的地位。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彩绚丽,每一个民族不论大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多元性的统一,既是多民族国家的构成方式,也是中华文化的内在特征。龙作为华夏民族共同的图腾正是在早期多个部落、氏族的交融碰撞中,由不同氏族的图腾融合而成的。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不断增强了中华文化的活力和影响力。少数民族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巨大,例如,“胡服骑射”、黎族织锦技术、胡琴、胡瓜、大宛马等等的交流。在长期的民族文化交往中,少数民族不仅给汉族带来了等看的见的物质成果,更主要的,他们为长期生活在农耕文化状态下的汉族人民增加了一种锐意进取的开拓意识和兼容博纳的文化胸襟,使汉民族的民族性格不断得到丰富与升华。正是周边少数民族文化的新鲜注入,中华文化才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特别是每一次民族大融合之后,便会迎来中华文化的空前发展,从而造就了宏阔豪迈的“秦汉雄风”、雍容大度的“盛唐气象”、横跨欧亚的“蒙元帝国”、强健有为的“康乾盛世”,成为中华文明发展的几个辉煌时期。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瑰宝,它们与汉族文化交相辉映,共同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各民族文化各有优点和特色。比如,蒙古族的《江格尔》、藏族的《格萨尔》和柯尔克孜的《玛纳斯》并称我国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其长度超过世界上任何史诗,这是中国文学对世界文学的重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少数民族语言超过80种。演唱艺术就有几十种,舞蹈艺术有数百种。笛子、大胡、二胡、琵琶等最早源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乐器至今仍然是中国民族乐器不可或缺的常见乐器。布达拉宫、丽江古城成为中华建筑的杰出代表。纳西族创制的东巴文,是世界上最完整、沿用时间最长的象形文字,与甲骨文并称我国两件古文字珍品。这些少数民族文化既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盛开在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也是中华各族人民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的独特贡献。

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统一是中华文化的根本特性,也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所在。多样性统一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认同的强大思想基础,也是各民族文化的依托和根基。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必然是各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没有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就没有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使少数民族文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进程中,必须大力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以各民族文化的新发展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参考文献:

[1] [2]文化自信——习近平提出的时代课题. 2016年08月05日 08:18:56 来源: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 com/ 2016-08/05/c_1119330939.htm

[3]文化自信是“三个自信”的坚固底色. 2015年12月08日 08:10:45 来源:光明日报http://news.xinhuanet. com/politics/2015-12/08/c_128508483.htm.

作者简介:孟和宝音(1967-),男,内蒙古包头市人,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内蒙古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从事历史文化和文明建设研究。

猜你喜欢
坚持文化自信关系
政策与商法研究坚持依法治理建设法治社会
平凡的伟大的执着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两学一做”重在知行合一,贵在坚持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