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在家和在幼儿园表现不一致的原因及对策探讨

2019-09-10 12:52应冠男
学习与科普 2019年5期
关键词:教育方式

应冠男

摘 要:通过观察,幼儿在不同的环境中会有不同甚至相反的行为方式。在平常生活中, 这种行为表现是较普遍的, 具体反映在许多学龄前儿童在家与在幼儿园的行为表现不一样, 甚至是判若两人,本文从当前幼儿日常现状出发,找到存在这种行为方式的原因,找到对策并进行讨论。

关键词:多重行为 家园统一 教育方式

一、问题的提出

通过对本班幼儿的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当前幼儿行为普遍都存在着两面派的现象,最常见的行为就是许多幼儿在幼儿园能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是在家中,却并非如此。对此,可以通过各方面的分析,试图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关的教育对策,进行有效果的讨论研究。

二、幼儿在家和在园表现不一致原因分析

根据各种渠道的分析调查,调查结果如下:从自理能力这方面来看 大部分幼儿在家可以自己用勺子吃饭、自己穿鞋、会穿衣裤等方面,表现较好率在百分之六十五左右,同样是这些,幼儿在园较好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

综上所述,就能很容易发现,幼儿在园的表现和在家的表现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因为中国家长日常忙碌,孩子基本是由老年人照顾,多多少少的宠溺着孩子。因为有人把事情都会办好 ,幼儿自然也养成了在家遇到什么事就张嘴喊,本来自己能够做的事情都要家长做,不愿自己做。但神奇的是幼儿在园的时候,就能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偏食、挑食的现象也比在家里要好得多。

从这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大部分幼儿还是存在很严重的两面派现,甚至是判若两人,具体原因如下:

(一)生活环境的转变

在当下社会,每个家庭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教育上首先就和在幼儿园的要求不统一。 很多家长在幼儿能够规范各种习惯的时期,没有正确引导,一切都依幼儿, 幼儿吃饭基本上是靠追着, 没有良好的规范,幼儿耍脾气不吃饭就任其吃零食。

但是幼儿园的教育是为了树立幼儿早期行为规范的,要求幼儿吃饭时不讲话,不挑食,不掉饭菜,不准下位随便走动, 要自己吃。两种环境各不相同,导致幼儿会在不同的环境下,展现不一样的表现。

(二)竞争意识的产生

幼儿不会只是和父母接触,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下,还有很多同龄的同学。如果一个同学的表现好,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孩子们这时候会学习,自然而然产生了竞争的心理,慢慢的行为就会规范,日常生活中慢慢积累好的习惯。这其实是一种良性的竞争意识,对幼儿的行为起到了示范作用。

幼儿只有通过遵守幼儿园的行为规范,争做教师心中的“好孩子”,来博得教师和同伴的喜爱,进而获得一定的地位。在家的话,家长主要以幼儿为主,幼儿听多了表扬,没有竞争的心态,表现自然也不会一样。

(三)家园教导行为的差异

当幼儿在幼儿园时,集体生活的规范必然会约束孩子的行为,老师会正确的引导幼儿,不会溺爱或偏袒,严格的规范幼儿早期的行为规范,为以后学习或生活打好基础。

家庭教育其实溺爱过多,由着幼儿的情况比较多。家园教导行为的不一致主要根源就在于,家人过分地疼爱孩子,很片面地觉得自己的孩子没有任何缺点,孩子什么都是好的。不客观、不理性地去审视和对待自己的孩子,这些不难发现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与幼儿园教育的方式、原则相违背,这点对幼儿各方面发展是很不利的。

三、幼儿在家和在园表现不一致的对策

(一)家长育儿需要严爱有度

从育儿严爱有度这点上來说,很多家庭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往往是一个唱红脸, 一个唱黑脸;一个做好好先生,一个做恶人;或一个在教育,一个就在旁边护着。这样做没有任何作用,反而会让幼儿更加的肆无忌惮,反正怎么样都会有人护着,下次改也可以,幼儿永远也不会记住事情的严重性。

而且还有绝大多数家庭,对于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家长觉得没什么大问题,甚至会去包容,缺乏了约束力和威严,孩子一旦犯错了,只要一哭,家长也会“心软”,所以孩子在家就会越来越没有规矩。前期的行为规范不好,以后矫正是很难的。

当然,还有一种是专制型育儿。父母在家时是绝对的权威, 说一不二, 幼儿只有服从的份,否则就是打骂。这样要求过严,使幼儿长期受压抑,在家又无处发泄,所以就只有到幼儿园来发泄,并常常把父母打骂自己的情节表现出来,显得攻击性强,对任何人来说都非常的不好。

所以就育儿这件事上来说,一定要做到严爱有度,既不过分溺爱,也不过分严厉。

(二)借助教师的“威严”实现家园共育

教师因为要规范幼儿的行为,在教育上可能往往会比较严厉,大部分教师在幼儿的心目中是“权威”的,教师的话有如“圣旨”,孩子们往往言听计从;而家长与幼儿是亲情关系,因为亲密感没有距离所以使家长在幼儿心目中“权威感”消失,使幼儿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更加的蹬鼻子上脸。

家长可以借助教师的这份威严感,多联系沟通,利用早晚接送孩子的时间,或者通过电话、家访或微信等平台,及时交流孩子的情况,并在孩子面前多和教师沟通,情感交流的渠道畅通了,才能谈得上相互了解,相互交流,共同教育幼儿,实现家园共育。

(三)确保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的一致

家园共育很重要,而家园共育的本质特点就是一个“共”字,幼儿园与家庭、教师的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发展。所以家庭与幼儿园的教育一定要达到一致。教师在幼儿园严格规范,回到家中家长过分溺爱或严厉的话,就很容易让幼儿产生“两面性”在家和幼儿园是“两副面孔”对幼儿的心理也会有很大影响,家庭与幼儿园同是培育幼儿的重要环境,家长与教师都是教育孩子的主体,可以说是是合作伙伴,应该一致的携手合作共同担负起教育幼儿的任务。

为了让幼儿更加健康、开心的成长,所以确保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是幼教工作者和幼儿家长共同发展的关键,也是家园共育的前提条件。也是大家的一致目标。

结语:

总之,要改变幼儿在家和在幼儿园表现不一致这一现象,只有家园合作,才是对这一现象最有利的方法。经常和教师交流,家长就能及时发现幼儿存在的问题,改正幼儿在家的不良行为。做到在家和幼儿园一致,双方共同改正,共同进步。

各位家长也不要过分溺爱孩子,幼儿没有主观判断力,只要自己能做,就要给他们创造锻炼的机会,耐心细致的教导,结合家园共育。只有这样,培养幼儿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

家长需要多与教师一起分析原因,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寻找教育孩子的良策,以达到教育上的共识,并加以引导。对待幼儿一定要正面的积极的教育,重视孩子的生活习惯,教导正确的生活习惯,传授正确的方法,自身也要为儿童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对儿童进行认知模式重建,矫正错误的认知模式,帮助儿童建立起正确的认知行为模式,使儿童的行为模式正确、有效、一贯。

参考文献:

【1】杨丹燕. 幼儿多重行为模式及其成因探析[J]. 学前教育研究,1998(02):47-48.

【2】徐杨. 小班幼儿自理能力家园差异的归因分析与教育对策[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03):264.

【3】赵凤萌. 3-6岁幼儿在家与在园生活自理能力比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6.

猜你喜欢
教育方式
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与教育方式分析及阐释
农业院校环艺课程教育方式与考核改革的构建
高中英语的高效作文教学法之我见
基于应用语言的英语文化导入教育方式
浅析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用户信息素质教育
优化教育方式,增强德育实效
运用多媒体实施愉快的语文教育
试论如何在初中政治课中渗入时政教育
中职生学习心理问题分析及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