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行为训练在高三心理团训课中的应用

2019-09-10 07:22马旭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大树动作心理健康

马旭

心理行为训练又称OB训练(Outward-BoundTraining),其前身为拓展训练,通过让成员们完成一定任务来达到提高其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心理行为训练基于认知行为理论,强调体验激发情绪、行为改变认知、习惯积淀品质。心理学家埃利斯在合理情绪疗法中阐述:引发情绪和行为障碍的并不是个体面临的事件本身,而是个体对于该事件持有的看法、信念,只有改变了不合理的信念,才能够改变人的情绪和行为。心理行为训练将个体内在的心理状态外化为易观察的外在行为,当发现个体有不合理行为时,可引导其改善行为背后的不合理认知,从而形成良陛循环,将个体的合理行为和积极情绪积淀为优秀的心理品质。

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面临学习、生活、自我意识等各方面的压力,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目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普遍以心理健康课与个体心理咨询相结合,另辅以其他形式的课外活动,如心理文化节、专题讲座、心理情景剧等。能否创设有亮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让学生能够不断自我探索、体验生活、激发潜能,成为新的教育挑战。这也是“核心素养”概念提出后,对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必然要求,即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其自主发展。

笔者以一堂高三心理团训课为例,介绍将心理行为训练引入高中心理教学的实践应用。

心理教师通过组织户外的心理团训课,让学生能够在区别于室内局限场所的广阔空间中充分体验、积极互动,实施“情境导人、体验感悟、心理训练、调适提升”的教学环节,从而更好地促使学生从行为改变到认知改变,建立正向的认知模式,实现从容备考。

本节课授课对象为高三备考冲刺阶段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通常面临考前焦虑、做事急躁等相关心理困扰。为改善这种状况,将心理行为训练融人心理健康教学中,通过核心活动“指尖合作”,使学生在任务实施过程中融入活动、有所感悟,并能夠应用到平日的学习生活实践中。

(一)课堂导入

师:今天,心理课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与同学们见面啦!希望同学们能够充分加入今天的活动中来,做到积极地参与、真诚地交流。

心理活动课的特殊性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融入活动中去,体验认知、行为和情绪上的变化。明确课堂要求是希望学生真正地融入活动中,发现自我面临的问题;而且,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提升、自我成长的必经之路。

(二)热身活动——“松鼠与大树”

师:请同学们就近自行组队,每组3人。其中,两个人扮演大树,面对面站立,伸出双手搭成一个房子;另一个人扮演松鼠,站在中间。大家要听我口令。当听到口令“松鼠”时,大树不动,扮演松鼠的同学请迅速离开原来的大树,重新选择别的大树;当听到口令“大树”,松鼠不动,扮演大树的同学请立刻离开原先的同伴,重新组合成一棵大树,围住松鼠;若听到口令“地震啦”,请扮演大树和松鼠的同学全部散开,并重新组合,这时候同学们可以自由选择角色。

热身活动旨在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以行为的快速预热带动情绪,调动其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为接下来的核心活动做好身心准备。

(三)心理行为训练——“指尖合作”

师:接下来,我们要进入今天的正式活动“指尖合作”。请就近的3组“松鼠与大树”组合成为新的小组(可依照具体人数调整),每组围成一个圆圈,面向中心站立。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那支笔,相邻的同学食指相对,以笔连接,每组同学形成一个闭合的圆环,并自行确定口令,练习“蹲下—起立”的动作(此处有动作示范)。

此时教师应着重观察学生的动作是否符合规则要求,对不符合规则的动作进行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规范动作示例如下:

(1)除食指外,学生的其他手指相互握在一起或手肘相抵以达到稳固的目的;

(2)做蹲起动作时,半蹲或仅弯腰,两脚前后分开,距离过远,以减弱下蹲难度;

(3)自行替换其他道具,如学生卡或小木棍等,以降低手指间的受力程度。

教师在指导各组同学明确动作要领后说明比赛规则,让其进行充分练习。

师:今天的任务是,在2分钟的时间内,每组成员尽可能多地完成规定动作,一次性完成“蹲下—起立”动作次数最多的小组获胜。如在2分钟内,笔不慎掉落,任务即时停止,不再继续。

该任务要求小组成员通力合作,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并能够在保证笔不掉落的前提下提高效率,从而获得胜利。

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小组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引导其纠正。

问题一:过于注重速度,很快笔就掉落。

师:虽然这是限时活动,但如果笔中途掉落就马上停止计数,是不是也要考虑“欲速则不达”的可能性呢?相比于只注重快慢,兼顾时间和动作质量,尽可能保证笔不掉落,这样是不是更科学呢?同学们这次试着慢一点,看看能否多完成几次。

问题二:过于害怕笔掉落,动作非常缓慢,半分钟仅能完成一次。

师:谨慎虽好,但整个任务是有时间限制的,按照你们的速度,即便可以坚持到2分钟,成绩可能也不会很理想。这次试着加快一点速度,如果害怕掉落,想想怎么能够解决。

问题三:小组成员不能很好地合作,步调不一致,彼此埋怨。

师:这是个小组合作的任务,依靠的是大家的力量。需要彼此协同合作。同学们想一想,怎么才能高效地完成规定动作?只有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才可能使到一处。

学生充分练习后,进入比赛阶段。各小组派组长随机抽签决定比赛顺序。教师分别给各组计时并计数,最后公布成绩(包括小组坚持时长和成功完成规定动作的次数)。

在比賽过程中,每个小组都会呈现不同的状态,教师在计数的过程中,也要认真观察学生的表情、动作、组内成员的交流状态等,从而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以便在感悟环节中更好地启迪学生。

(四)体验感悟

师:在刚才的活动中,老师很高兴地看到同学们全力以赴、尽最大努力完成任务。无论结果如何,请先给自己、给队友、给他人最热烈的掌声。下面公布成绩……“指尖合作”是个看上去很简单的活动,但实际操作起来可能并不容易。老师看到在练习环节和比赛环节,每位同学都尽了全力,但是有的小组完成得相对更好,有的小组成绩则不太理想。请各位同学思考一下,在活动中这些差距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在活动中有什么事情特别触动你吗?

生:我们组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身高差距特别大,全班个子最高和最矮的都在我们组,最开始随机站位围成一圈完成蹲起这个动作很困难。但是我们组通过从高到低排列组员站位,降低了身高差距,最后成绩还不错,达到了我们的预期。

生:从来没觉得2分钟那么长,平时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但是这次计时活动,觉得2分钟太长了,尤其最后15秒简直是漫长。我们组在练习的过程中没有准确计时,到了比赛阶段,坚持2分钟胳膊都要酸死了。如果我们在练习的时候能够准确计时、准备充分,比赛阶段可能就会表现得更好。这也让我想到“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这句话,平时的努力付出才是制胜的关键,否则只凭想象,是很难成功的。

生:着急真的没有用,越着急越慌乱。我们组练得其实挺好的,但是看到先比赛的小组成绩那么好,我们就慌了,轮到我们组的时候动作比练习的时候快了不少。结果只完成3个蹲起笔就掉了。如果按照练习的速度,我们至少能完成10个。所以我觉得如果再给一次机会,一定不能着急,就按照原计划的速度做。

活动后的总结分享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会思考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是如何解决的。在不断的行为修正中,学生会总结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而这种思考其实就是在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心得会更深刻,也更有可能将其应用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一)明确目标、充分体验、深化思考是团训课的三个着重点

首先,本堂课目标明确,旨在调整学生备考过程中过急过躁的心态,使其理解有序安排、坚持到底在达成目标中的重要性。在高三学年,心理健康课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调试学生的心理承受度。处在高三冲刺阶段的学生通常会焦虑于自我的备考水平,害怕即将来临的高考,以至于不能够全身心投入学习生活,严重者可能会面临焦虑、抑郁、强迫等轻重度精神障碍。及时调整学生的情绪状态,促使其自我觉醒是本节心理课的重点。只有学生从内心认同科学理念,才能真正做到安心备考、稳步前行。

其次,与常规课堂不同,团训课这种课堂形式客观上要求全体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其中。本堂课致力于让学生充分地体验活动,因此一节课只安排了一个核心活动,使学生全面且充分地参与到活动中。只有充分地参与活动,学生才能在接下来的总结环节中将自己的所感所悟表达出来。

最后,深化思考是团训课的最终目标。与常规的心理健康课相比,团训课增加了生生互动的过程,学生不仅能够感悟教师的及时引导,更能够在同伴交流中加深理解。事实证明,增加一种互动沟通的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常规课堂偶尔沉默的状态相比,学生在团训课上表达积极踊跃,所思所想也更为深刻。

(二)将心理行为训练引入心理教学有着独特的优势

与个体辅导不同,团体辅导能够搭建平台,让面临相同心理困惑的学生在固定情境下进行有效的互动,观察、体验、分享,并以此来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这不是一个学生在与心理问题单打独斗,而是融合了集体智慧的助人助己。在任务要求的指引下,学生通过与组内其他成员交流,得到更多启发。与独自思索相比,共同寻找解决办法能够有效缓解压力、平稳心态。

团体心理训练将团体辅导融人课堂,以活动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力求使学生融入团体活动的氛围,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因此,团体心理训练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对任务中发现的问题做出及时调整,并且能够将行为修正延伸到认知提高,尤其在活动后的分享总结环节,围绕着活动,学生有很多所思所想。立足于真实活动的真实感受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生成属于每个学生自我的提高与成长,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心理状态。

(责任编辑:赵昆伦)

猜你喜欢
大树动作心理健康
下一个动作
大树的日常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大树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大树的梦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