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感恩教育为核心探索学校特色建设的路径

2019-09-10 07:22李东升常占林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励志立德育人

李东升 常占林

学校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校留守儿童约占全校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单亲孩子约占十分之一。这些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为有效解决现实问题,我校根据市委“德耀北票”行动实施方案的要求以及“创辽西农村一流校,建感恩特色校”的办学目标,围绕“植德立校、弘德施教、厚德成才”的活动内容,制定了“德耀長皋、德耀校园、崇德向善、立德树人”活动实施方案。学校全面启动了“传承感恩、立德树人”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活动引领、细节渗透、文化熏陶等有效途径,将感恩教育扎根校园,让孩子们意识到只有知恩、感恩、报恩,才能积极面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进而才会孝敬父母、回报社会,真正成人、成才。

我校的校园文化主题为“立校树德为先,发展师生为本”。学校是落实文化传播和立德树人的责任主体,可通过传统经典文化浸润感化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教育全过程,让学生在文化体验中产生共鸣。

(一)形成“一三三四”德育教育网络

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以“传承感恩、立德树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扬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传统美德。从幼儿园开始培养学生发扬知恩、感恩、报恩的传统美德,形成了幼儿园、小学部、中学部学段相衔接的“一三三四”德育教育网络。

“一”是坚持围绕一个核心,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接班人。

“三”是依托三个特色教育基地,即幼儿园(感恩的认识篇)——文明礼仪教育基地、小学部(感恩的感悟篇)——感恩立德教育基地、中学部(感恩的行动篇)—励志成才教育基地。

“三”是扎实推进了“三育人”工程,即“校园育人”工程、“家庭育人”工程、“社会育人”工程,确立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效衔接、多方配合的工作格局和育人机制。

“四”是紧扣四个学校发展目标,即建设“文明长中”“感恩长中”“励志长中”“幸福长中”,为孩子的幸福成长奠基。

(二)新建感恩文化墙和感恩长廊

学校加大感恩教育的宣传力度,积极营造感恩教育氛围,新建了约110米的感恩墙。感恩墙分为三个板块,即“德耀校园礼仪篇”“德耀校园感恩篇”“德耀校园励志篇”。新建约120米的丁字形木质文化长廊,长廊内宣传板全面展示了学校的建校60年发展历史,让历史传承道德力量。文化长廊里的文化橱窗共23个,每一个橱窗都从不同角度展示着学校的文化传承,如:“长皋”一词的由来、学校的历史变革,利用文字和照片相结合的方式展示每十年学校的发展变化情况,让全校师生了解和牢记曾经为了学校的发展和进步付出过艰辛和努力的教育前辈们,激励师生满怀感恩之心,爱校如家,奋发有为,将来为家乡和母校做贡献。学校还定期组织学生在长廊内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经典阅读、读书心得分享等。

(三)创建幼儿园一小学一中学三位一体的楼层文化

学校本着以“感恩教育”为主线设计了从幼儿园到小学部、再到中学部为教育体系的楼内文化,每栋楼的中厅和走廊文化紧紧围绕幼儿园——“文明礼仪”、小学部——“感恩立德”、中学部一“励志成才”的主题来设计。中华民族历来就是礼仪之邦,学校的幼儿园教育幼儿懂得基本的文明礼仪;小学部教育学生要学会感恩、养成良好的品德;中学部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志向,将来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学校从幼儿着手,从小事着眼,突出身边的榜样力量,各个展板都是我校师生的真实剪影,营造感恩教育的良好氛围。

(四)呈现“感恩”特色的班级文化

学校的班级文化主题是“梦想在这里起航,感恩从现在开始”。每个班级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了异彩纷呈的班级文化,班级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感恩的文化气息,班级随时可见的是积极向上的美好瞬间。例如:一年级的班级文化呈现了从文明礼仪到感恩立德教育的过渡,突出了爱父母、爱老师、爱班级、爱同学的氛围,从点滴做起、从小事着手,让学生懂得要感恩身边的一切,培养学生无私奉献、关爱他人的良好品德;六年级的班级文化呈现了从感恩立德到励志成才的延伸,教育学生学习要有目标和奋斗的方向,并朝着目标努力学习;八年级的班级文化突显了中学生的远大理想,从学会感恩到励志成才,侧重展示身边的榜样和伟人的事迹,激励学生完善自我、奋发图强,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学习。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墙壁文化建设、长廊文化建设、橱窗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等,实现了学校每一面墙都会说话、每一处细节都育人的整体感恩育人氛围。

活动育人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通过活动来宣传感恩教育,努力营造感恩立德教育的浓厚气氛,让感恩由情感转化为学生的一种良好的习惯。让感恩行动看得见、摸得着,用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策略,引导学生从感受印象最深的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开始,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再引导学生学会感激他人、感激社会,感激一切为自己健康成长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

(一)举办开学典礼颁奖活动

每学年召开主题为“梦想从这起航,感恩从现在开始”的开学典礼,拉开学校在这一年里“感恩教育”的序幕。典礼上表奖学校的礼仪之星、感恩之星、励志少年、守法小公民、最美教师,我们为每名获奖人配备了颁奖词,就如同“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活动,创设一种庄重的仪式感,让优秀的教师和学生得到应有的尊重,让他们真正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如最美教师颁奖词:“他,内心涌动着如火的热情,洋溢着青春飞扬的笑脸,像一个上足了发条的战士,勇于迎接挑战。他,用人格魅力抒写师之道一真心、爱心,也诠释了自己跃动、精彩的生命张力,用心谱写着自己所执着的教育志向。”

又如感恩之星颁奖词:“在这位同学点滴的行为中,彰显出爱心的传递。爱与爱碰撞闪现出的火花,也会让其他同学体会到施予爱比接受爱更让人心动,更加美好。”

(二)开展节日特色活动

在学雷锋活动月期间,学校开展了“感恩社会,我为清洁工作献份力”活动。我们组织学生到敬老院进行义务清扫活动,为孤寡老人洗衣服、打扫房间、理发,激发了学生的奉献意识、服务意识;带领学生到社区街道义务清理环境卫生,消灭白色垃圾,还社会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空间,让学生明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

在植树节期间,学校开展了“感恩自然,栽植青年林”活动。各个班级在各自的生态示范园里栽植新的树木并精心管护,教育学生爱护生态环境,爱护自己的家园,进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

在清明节期间,学校开展了“感恩时代,缅怀先烈”的祭扫烈士墓活动。学校与乡关心下一代委员会联系,分批次组织学生进行清扫烈士墓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倾听校外辅导员讲述烈士的英勇故事,感受烈士们的英勇壮举,体会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在母亲节、父亲节期间,学校开展了“感恩父母,爱在心中”演讲比赛。参赛学生分成小学部低年组、小学高年组和初中组,从中分别选出10人参加决赛。演讲比赛在情意浓浓、感人至深的氛围中进行,达到了使学生心怀感恩父母的情感。

在教师节期间,学校开展了“老师,我想对你说”征文活动和“不忘师恩,为恩师做贺卡”活动,累计征文560余篇、贺卡1000余张。学生用真切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表述了对老师的感激和热爱,激发了学生尊师敬师的感恩情感。

在国庆节期间,学校开展了“感恩祖国书画大赛”。学生描绘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书写出对祖国母亲的感激,累计优秀绘画作品200余幅、优秀书法作品50余幅。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教育学生感恩祖国,鼓励他们励志成才、将来为祖国做贡献。

(三)举办大型感恩教育活动

学校每年都邀请“感恩教育宣讲团”的主讲老师,为全校师生和家长做感恩励志教育报告会,借助宣讲团的报告渲染我校的感恩教育氛围。感恩教育让孩子们的心灵有所触动,那些发自心底的情感会在感恩教育的熏陶下,激发他们施恩报恩的行动。

大课间播放经典诵读广播,学生齐背《弟子規》,朗诵吟咏之声此起彼伏。学生沉醉于经典之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诵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被激发起来。全校师生同唱歌曲《感恩的心》,同做感恩操,从歌唱到肢体语言的交融,使学生产生发自内心的感恩情感与心灵的共鸣。

这些感恩活动从感性的品评到理性的思考,再到心灵的碰撞,让学生经历了深刻的体验过程,心中产生深深的感恩情结,从而在适当的时机释放感恩之情。

课程育人的质量决定着学校育人的质量。我校做到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与学校“传承感恩、立德树人”的德育目标的深度融合。

(一)尊重学科教学的规律,体现学科教学的特色

语文学科通过师生与文本的对话,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拓展视野,浸润心灵,并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各类演讲比赛。思政课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帮助学生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课程,一是结合各学段思政课的内容开展感恩教育主题班队会,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中心系感恩的情怀,健康快乐地成长;二是开展宪法知识竞赛,通过竞赛让学生意识到知法守法也是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父母的一种方式。这些方式使国家教材、地方教材与校本教材通力协作,让感恩教育渗透于各个学科,做到了学科间感恩德育教育相互融合、有效衔接。

(二)开发校本教材

本着“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为感恩教育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的教育理念。我校编印了感恩教育校本教材,并由班主任讲授。校本教材把“文明礼仪教育”“感恩立德教育”“励志成才教育”由学科渗透发展到作为校本课程主科目来开发,确定了幼儿园以“个人礼仪”“家庭礼仪”“校园礼仪”“社会礼仪”,小学部以“感恩父母”“感恩祖国”,中学部以“感恩社会”“励志成才”等为主要内容,通过系列教育活动,培养和造就具有感恩意识的人,培育学生的健康心态,进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让学生懂得“知恩图报”和“施恩应当”的道理,做到既有报恩之心,又有感恩之行。在家庭尽孝心,在学校献关心,在社会献爱心。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家长应时常借助生活叙事引导孩子学会道德移情。学校通过搭建平台,加强与家长的联系,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比如,让学生的父母经常讲讲自己对孩子的爱,特别是父母对学生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感情,让学生懂得父母如何含辛茹苦地把自己抚养成人,让学生回想并学做父母为自己做过的事,从生活中感知父母的付出与艰辛,从而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再从内心深处流露出孝敬父母的情感。常把贴心话挂在嘴边:“爸爸,您辛苦了”“谢谢妈妈”,让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心情变得舒畅;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让辛苦了一天的父母多休息一会儿;勤奋学习,积极进取,让操劳的父母更省心,让他们在点点滴滴的感恩之泉中得以润泽。

2017年我校被确定为辽宁省级家长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家长委员会会议、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活动。在短短一周时间里,近560名家长纷纷走进学校、走入课堂,他们和孩子一起听课一起参加课间活动,累计听课2000多节。第7、8节课与任课教师一起交流,共话孩子成长的问题。在交流中,家长说更多的是孩子在家懂事了、会体贴父母了,他们非常认可学校实施的感恩教育。

综合实践体验区是我校贯彻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有效平台,通过培养学生认识美、体验美、创造美的综合能力,从而使其达到体验着、快乐着、成长着。家长也参加了班级综合实践体验区活动。教师、学生、家长的共同参与让学生体验劳动的快乐、体会家长的艰辛,加深了孩子与家长之间的相互沟通与理解,增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师重视言传身教。榜样教育成为感恩立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已经形成,教师更加重视言传身教,学校的整体教育水平日趋提升。全校师生沐浴在传承感恩、立德树人的活动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教师和家长。有的教师十几年如一日,扎根农村教育;有的教师勤勤恳恳,各项工作业绩都很突出;有的教师以校为家,爱生如子,每天放学后义务辅导学生功课;有的家长刻苦学习家庭教育理论和孩子共同成长;有的家长奉献爱心,发动同学朋友为患重病的学生捐款、为贫困学生捐款捐物的老师……他们的感人事迹如春风细雨融化在学生的心中,成为同学们身边最好的榜样。感恩行动已经成为校园内最亮丽的风景线,成为校内最和谐的生活篇章。与此同时,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营造的充满爱心的大环境中,从被爱到施爱,从知恩到报恩,逐渐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知恩图报、心存博爱的人,整个校园充满着温馨、和谐的气氛。

总之,学校坚持“以德促智,以智融德,德智并举”,校风校貌有了可喜的变化,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初步形成。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级零犯罪学校、辽宁省级家长学校、朝阳市文明校园、朝阳市最美校园、朝阳市德育研训基地校、朝阳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党组等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赵昆伦)

猜你喜欢
励志立德育人
Stories about labor education家校劳动,立德树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励志故事
温斯顿·丘吉尔的20条励志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