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活动中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策略

2019-09-10 07:22李玉杰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科学探究

李玉杰

针对幼儿设计的科学活动兼具趣味性与创造性,活动过程需要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思考,被视为训练和引导幼儿进行主动探究的重要途径。国内外不少专家都曾指出,科学探索活动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幼儿主动探究的能力,使其在探索过程中感受到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的乐趣。这不仅为后续的科学探究奠定了基础,也为未来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终身学习做好铺垫。

(一)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孩子了解、探索和发现未知世界的力量之源。兴趣来自幼儿与生俱来的好奇心,通常表现为特别注意新鲜事物、对未知领域充满探究欲望。教师在组织科学活动时,可依照幼儿的特征,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的环节,采取各种灵活的教育手段和组织形式,如猜谜活动、动手操作和集体游戏等、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为幼儿创造实践条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规定: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的探索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教师在设计科学活动时要充分认识到实践是幼儿进步的基础,带领幼儿进行实践操作,既可以帮助教师评估幼儿的水平,又能够促进幼儿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鼓励幼儿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

想要幼儿在开放性的活动中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应着眼于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实践条件,探索让孩子成为实践主体的教学策略,让幼儿能够一边动手操作,一边思考其中的科学原理,最后自主地探索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与材料亲密接触,与同伴间互帮互助、协同合作,为实践过程增添乐趣,为自主探究潜力的激发起到促进作用。

(三)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提高自我要求,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和新理念,为自己提供源源不断的补给。教师自身要自省自查,努力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这样才能在科学活动中更好地解答幼儿的困惑,顺利开展科学活动。另外,充实的科学知识和极高的科学素养能够帮助教师在设计活动、引导幼儿主动探究时使用更加科学的方法,使教育成效显著提升。还可以通过参加教育经验分享会、培训讲座等方式,分享教学经验,掌握最前沿的教育思想。

(一)设计问题,带动思考

教师在引导幼儿探究时,应巧妙地使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孩子思考,为幼儿自主思考提供机会,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以此来减少将答案直接告知幼儿的做法。

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教师可以先从直接信息问题和无时间限制问题这两类简单的提问人手,让幼儿逐渐适应活动中的提问,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究。例如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磁铁”,教师提问:“找一找活动室内磁铁能吸上来的东西有哪些?”这样的问题贴近生活,不需要幼儿进行复杂的辨析,短时间内就能做出回答,适合作为活动正式开始前的热身问题。紧接着教师就可以提出另一个问题:“刚才小朋友用磁铁吸上来的东西是什么材料的?”这样便能很快引出活动的主题,让幼儿渐入情境。

带有趣味性和创造性的提问方式也能引导幼儿主动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激发探究欲望。但教师要注意的是,这些问题中有些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要鼓励幼儿采用独特的、新奇的观点来思考。例如,在自然角中观察鱼时,向幼儿提问“鱼要睡觉吗?”“它是怎样睡觉的?”“睡觉时闭眼睛吗?”这种提问方式能够恰到好处地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又如,教师提问:“如果没有阳光,人们会怎么样?”“如果不发明电,人们会怎么样?”这种开放性的问题对于引导幼儿主动探究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有效激励,积极引导

在科学活动的过程中,每个孩子在回答问题后,都渴望获得教师的赞扬和肯定。教师应满足每一个孩子的需求和愿望,引导幼儿的自主探究更向前一步。

一般来说,教师的言行和表情都可以对幼儿产生激励和引导作用。在活动时教师要观察幼儿的行动,倾听他们的表达,在恰当的时机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赞许,让幼儿能够在探索过程中更有自信、更有激情。尤其是在幼儿回答问题时,教师可以用期待的眼神与幼儿交流,有效地激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当幼儿回答完问题,教师要及时对幼儿的问题给予认可,接纳幼儿的回答。这种认可和接纳并不代表着无差别的赞同,而是表示教师已经听到了幼儿的回答、知道了他的想法,这种交流是双向的,是可以得到反馈的,而不是幼儿单方面的。最后,在活动中要鼓励幼儿轮流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可以听一听不同的幼儿对于同一个问题有什么不一样的见解,再引导幼儿从多个角度看问题,从而起到鼓励幼儿主动探究、积极探索的目的。

(三)层次渐进,主动探究

在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除了要巧妙提问、适当激励以外,还要扮演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重要角色。在活动主要环节之外,利用更加新颖的方式引导幼儿层次渐进地主动探究同样重要。

首先,当幼儿的探究进行到中期阶段时,教师可以尝试引入材料和道具,带领幼儿进入探究问题的更深处,让幼儿产生对操作的兴趣,并做出较规范的与材料进行互动、积极探索的榜样。与此同時,教师可以在一旁起到“点睛”的作用,不要手把手地教幼儿如何使用材料,而是先简单示范,再将剩余的内容留给幼儿,给予幼儿一定的启发,打开幼儿的想象力,这样才能够做到层次渐进,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欲望。

其次,教师还要利用伙伴因素促进幼儿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让幼儿认识到从伙伴身上可以学到许多知识和技能。这种实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儿童的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发展,为幼儿的探究提供新的思路。幼儿间的互帮互助、和谐有爱,以及在共同目标下的协同努力,都将成为激励幼儿主动探究的动力。教师应重视伙伴因素在开展科学活动中起到的正面作用,将这一理念引用到科学活动的过程中来。

总之,在组织幼儿科学活动时,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启迪幼儿智慧的启发者,是带领幼儿前行的指路人,更是帮助幼儿答疑解惑的引导者。教师通过正确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为幼儿创造实践条件,并时刻要求自己提升科学素养,能够更好地找到引导幼儿进行主动探究的切入点。此外,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巧妙地提出质疑、有效激励和渐进鼓励,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把孩子的无意、偶然和不稳定的兴趣转化为乐于学习科学的兴趣,使其专注于实践、探究,寻找正确的科学答案。相信因势利导,一定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孩子的科学探究能力,引导幼儿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逐步走向科学的殿堂。

(责任编辑:赵春艳)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科学探究
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科的交叉渗透教学中得到提高
设问引导探究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科学拔牙
综合实践活动与生物科学素养培养整合策略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