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聆听:让学生获得最好的音乐体验

2019-09-10 07:22刘雪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乐曲节奏音乐

刘雪

有效的聆听会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习得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和声、速度、力度、调式等各个基本要素,培养敏锐的感知和鉴赏能力,让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体验,逐步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新课标突出强调了课程要回归音乐:“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这引起了我的思考,实践中我不断摸索,总结了自己的方法。

音乐是把生活和大自然的聲音加以提炼、加工、升华而成,我们要充分调动课堂随机产生的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聆听情趣,创新“听”的方法,我觉得最简洁有效的就是对比聆听。

《火车咔咔咔》是一首阿根廷乐曲,采用马林巴进行合奏,是一首双主题的变奏曲。引子部分,沙槌模仿车轮进行的演奏由慢渐快、由弱渐强。接着,在密集的鼓点节奏衬托下,汽笛长鸣,仿佛一列火车缓缓驶出站台。

紧接着,乐曲的第一主题出现了,打击乐器沙槌以密集的节奏衬托,主题旋律在较高的音区进行,表现了欢快的情绪,仿佛小火车驶出站台,行进在广阔的原野上,乐曲的第二主题转入到了中低音区,并在每个乐句的结尾运用长音,节奏相比第一主题更舒展,情绪比较抒情。第二主题之后是两个主题的变奏,分别采用了加花、转调等几种变奏方法。乐曲最后,欢快的旋律、火车的行进节奏与汽笛声融合在一起,交织成一首欢快的歌。

由于乐曲采用了变奏式的演奏方法,二年级学生可能不会清晰地分辨出来,所以我根据两大主题,设计了多种不同的律动动作,这样可以在潜意识层面为学生铺垫乐曲结构的信息,学生在做动作的时候就会主动思考为什么动作是变化的,避免了教师的一言堂。我也运用了马林巴的实际演奏,更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了打击乐器的魅力和演奏方法,也更便于学生自主分辨乐曲的不同段落。

乐曲中间部分,我设计了对比聆听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寻找出AB段落出现的次数,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其实可以多让学生视唱或模唱两个主题,跟活动相结合,这样学生可能会对音乐形象有更深入的记忆。最后打击乐器部分,我放手让学生进行自我创编,我在音乐的伴奏下对学生进行指导,收效不错,学生们能较好地应用自制的打击乐器,选用不同的节奏型为乐曲伴奏,更直观地参与到乐曲的聆听欣赏与学习中。在选用打击乐器时,我特意让学生应用饮料罐自制了沙槌,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主动了解沙槌的音色及构造,从而不至于在课堂上因为好奇而注意力不集中。整堂课下来,学生能清晰地分辨出乐曲的段落,知道了乐曲的变奏形式,能用自制的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我也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要坚持“聆听”为主的教学理念,有效引导学生学会聆听,为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而努力。有效音乐聆听教学既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也是一个完善的系统。诚然,所有的感性都需要理性,同时所有的理性也都要回归感性。音乐聆听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音乐聆听有效性教学研究也需要在理性实证和感性观察中继续。泰戈尔曾说:“在万物创生之时,造物的最初萌动发生在水流的絮语和微风的倾诉之中。”的确,音乐需要亲历,聆听也需要亲证。

有效聆听音乐,教师要明确学生的关注点,可以在多次聆听中不断变化听觉关注点。否则,小学生在聆听音乐中将不知所措。儿童心理学也告诉我们,有效聆听音乐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出聆听要求。因为“发展儿童观察力的首要条件是在进行观察之前,向儿童提出并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和完成这些任务的具体方法。”音乐艺术的内涵就蕴藏在每一个跳动的音符中,只要学会聆听,聆听者的心灵就会与音乐产生共鸣,领略到音乐所表达的情绪和美感。教师应最大限度挖掘音乐本身的深厚内涵,培养学生的听觉意识,让他们感受、理解音乐。

《武术》是人教版教科书四年级下册中的一节欣赏课,乐曲为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包含两个乐段,第一乐段刚劲有力,犹如重拳出击;第二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变奏,轻盈活泼,犹如凌空腾飞,不断地旋转。第二部分(中部)用二胡主奏,抒情优雅,犹如太极八卦,柔中有刚。第三部分(再现部)与第一部分相同。音乐短小,旋律性极强,为了让孩子们理解武术的内涵,课上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谈话导入,引发兴趣

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段音乐,我们先来听一听第一段音乐给你带来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明确本课学习内容,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分段欣赏,感受体验

1.听第一段音乐谈感受

师:音乐给你什么感受?

生:热烈的、热闹的、喜庆的……

师:你们的感受都对。这段音乐热烈、热闹、欢腾。接下来我们听一听它的速度、力度是怎样的。

2.听第一段音乐说出力度、速度

生:速度较快。力度较强。

师:说得对。这样快的速度、强的力度的乐曲它是几拍子的呢?我们边做身体律动边来感受。

3.听第一段音乐体会节拍

师:体会出来了吗,是几拍子的?

生:2拍子的。

师:你是怎样体会出来的?

生:力度的强弱。

师:你说得对。大家都体会到了吧?2拍子的强弱感觉很明显,这种节奏很有动感。

4.听第一段音乐说出乐器

师:这段欢腾、喜庆且具有动感的音乐都用了哪些乐器演奏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师:听出来了吗?

生:鼓、镲、笛子。

师:你们听到的可真多。这段音乐的确是用鼓、镲和笛子演奏的。

5.听第一段音乐模仿鼓的演奏

师:鼓声给了我们一种刚劲有力的感觉。谁能来敲一敲?我们一起模仿鼓的演奏姿势,可以这样,还可以这样。

师:下面请听音乐,当你听到音乐中有鼓声出现时请把它演奏出来,感受鼓在音乐中的作用。

师:同学们刚才演奏得都不错,谁能来说一说,鼓在音乐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加强气氛。

师:说得对,鼓加强了气氛,创造了更加震撼的效果,它是中国音乐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6.听第一段音乐模仿镲的演奏

师:在这段音乐中,打击乐器不仅有鼓还有镲,你都会怎么敲击镲?

生:双击和磨击。

师:我们用手来试一试。下面我们听音乐来模仿镲的演奏。感受镲在这段音乐中的力度有什么变化。

生:镲的声音先强后弱又强。

師:听得很仔细。镲用于强奏时,极富气势;用于弱奏时,好似节拍器。镲是一种很棒的色彩性打击乐器。

师:刚才我们分别模仿了鼓和镲的演奏,你发现我们民族的打击乐器怎么样啊?

生:我们民族的打击乐器真了不起啊1

7.听第一段音乐进行鼓和镲的合奏

师:是的,音乐中用鼓、镲这样的打击乐器庆祝节日,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下面我们小组合作,跟着音乐一起来进行鼓和镲的合奏,感受打击乐器的风采。这一组模仿鼓,另一组模仿镲,注意强弱力度的表现。

经过这样明确任务的聆听,学生充分理解了音乐,我通过丰富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聆听、演唱、演奏、表现和创造中走进音乐,激发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习惯。

例如,在A主题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乐器以及想到的场面等进行感受体验,当学生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见解表达出来时,我能够给予认可和鼓励,这就让学生在音乐审美体验过程中,不仅感受到音乐美的愉悦,同时也增强了表现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使他们以更加饱满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态度投入到音乐学习之中。

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音乐知识去感知、理解、鉴赏音乐作品,而音乐作品是通过力度的强弱变化、丰富的和声、优美动人的节奏等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的。所以,在引导学生聆听音乐时,我们要从音乐本身的要素出发,逐步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才能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四年级下册的环球采风单元中的作品《尼罗河主题曲》是日本现代作曲家喜多郎的一首作品。乐曲用电子合成器演奏,具有现代的音乐风格。整首乐曲共有2个主题,乐曲在辽阔、幽远的钟声中拉开了序幕,好像把人们带到古代的埃及。接着由模拟的人声唱出了尼罗河主题曲,虚无缥缈的音色好像是在向人们述说尼罗河悠久的历史。作品是合成器演奏,演奏时间长,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很难理解。为了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品,采取行之有效的聆听方法,理解音乐的内涵,我是这样设计的。

开课直奔主题,我请同学们仔细聆听,问他们这是什么声响。学生回答:“钟声。”此时,我再问音乐是描写古代还是现代。孩子们从老师的导语中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所在,注意力集中,回答的效果很好,音乐在这样辽阔、幽远的钟声中拉开了序幕,把我们带到了远古时代,它要给我们讲述一个神秘而古老的故事。教师的层层深入,把学生带到音乐的意境中去,接着,我让他们继续聆听音乐主题,每次都带着问题去聆听、感受,从音乐的速度、情绪、节拍、划分乐句、旋律变化、模唱主题着手,记忆主题,在充分聆听的基础上,感受乐器。

实践说明,只有挖掘“听”的内涵,从聆听人手,开门见山,听者的心灵就会与音乐产生共鸣,享受到音乐所表达的每一种情绪和美感。而教师本身要最大限度地挖掘音乐所传递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听觉意识,让他们感受、理解音乐,提升理解音乐的能力。

音乐是时代风貌的产物,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精神风貌不同。教师应该根据多元的渠道,收集音乐作品背后的故事,了解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开阔视野,拓展思维。

《毕业歌》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创作于1934年,是电影《桃李劫》的主题曲,同时也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一个主持人、引导者,有时是合作者的身份出现,不断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指导学生在观看听赏、学唱表演等活动中,通过充分聆听的方式,逐渐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让学生学会思考并发现问题,提高解决问题、探索研究的能力。

《桃李劫》描写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青年学生坎坷的生活道路。《毕业歌》是影片中一群青年毕业前欢聚一堂时所唱,影片结束时又再次响起,在影片中起到了提示主旨的作用,表达了在国土沦丧的情况下,青年学生日益高涨的爱国热情和担负起天下兴亡重任的决心,号召有为青年走上抗日救亡的战场。整节课都是围绕歌曲所表达的主题“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无论是在听赏歌曲的情绪表达还是分析歌曲的节奏和旋律上,我始终引导学生围绕歌曲的主题来进行,整节课学生始终充满热情。

虽然歌曲具有进行曲风格特点,但是本课的一开始,我并没有采用学生进到教室就听到《毕业歌》激昂的旋律,大家随着音乐踏起坚定有力的步伐的情景,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歌曲的标题《毕业歌》,想象歌曲的音乐风格特点(忧伤、抒情),从而在聆听《毕业歌》后,对比地感受出进行曲的刚劲有力、节奏清晰。此环节设计新颖独特,激发了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

课例如下:

(一)初步聆听歌曲,带着问题思考

师:歌曲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生:振奋人心的,激昂的,有力量的……

师:歌曲是什么风格的?

生:进行曲风格的。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毕业歌》。同学们可能会觉得奇怪,跟你想象的场景不一样是吗?下面让我们看着歌词再一起来听一遍这首《毕业歌》,思考一下,你们觉得这首歌曲创作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呢?

学生再次聆听歌曲回答……

(二)用动作感受歌曲情绪

师:这首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创作于1934年。当时的中国人民天天生活在战争中,国不成国,家不成家,遍地都是被侵略的残酷景象。同学们,如果你们处于那样的历史条件下,你会怎样去做呢?

师:好,就让我们带着这保家卫国的满腔热血随音乐用肢体来表现一下。

播放歌曲,学生随音乐做动作。(右手握拳拍击左手)

师:歌曲具有怎样的风格特点?

生:歌曲具有进行曲的风格特点。

师:从哪感受出有进行曲的风格特点?

生:歌曲的节奏感特别强,歌曲非常适合行进。

师:用步伐节奏创作的乐曲和歌曲被称为进行曲。让我们迈着整齐的步伐一起感受进行曲的风格,并找出歌曲分成几个乐段?(4个)

学生随歌曲用动作感受。

(设计意图:我通过多次有目的的聆听,加深学生对歌曲旋律的熟悉程度,同时让他们知道歌曲创作的历史背景,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情绪和力度去表现歌曲。)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学生通过聆听音乐可以对音乐产生记忆,这对学生听辩音乐的学习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进而通过练习,最终在音乐上形成快速直觉的反应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所刻画的音乐形象,我把音乐分成很多的小部分,让学生在听中感受音乐的表现特点,这样更有利于低段的学生在音乐体验和感受中享受音乐审美的愉悦,体验和理解音乐的感性特征。音乐通过印象中的节奏、旋律、和声、音色表现形象,学生在与音乐作品的对话中感受、思索、探究中理解音乐。在学习中,我通过灵活多样、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分析歌曲旋律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歌曲主要运用了“附点”“切分音”等节奏型,使歌曲富于节奏感,“三连音”“后十六”节奏的运用更使歌曲具有推动作用……这些都是学生通过聆听发现的,他们挖掘了歌曲的内涵,提升了自己的艺术品位。

(责任编辑:李晶)

猜你喜欢
乐曲节奏音乐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节奏
轻快漫舞
音乐
视唱练耳教学中节奏训练之我见
悲伤的乐曲
STORIES ABOUT FAMOUS PERSONS
音乐
练乐曲vs基础练习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