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个“会玩”的人

2019-09-10 07:22郭探微
时代邮刊·下半月 2019年4期
关键词:虚拟世界玩游戏现实

郭探微

曾经有社会学家作出过预言:“人类文明来自游戏,最终也要复归游戏。未来社会将变成游戏的社会,游戏就是一切,一切就是游戏。”对于这个观点,我部分赞同。

因为综合眼下而言,游戏的形象的确变得前所未有的“正面”:它成为了可以创造经济价值的产业;可以让人们从中获得满足感和价值感;还有人通过游戏,扩大了自己的社交圈,更好认识世界。

再放眼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很多重复性、知识性的工作将被机器人取代,体验感、创造力将主导未来的工作。那个时候,“会玩的孩子、能玩的孩子、想玩的孩子一般都很有出息”。当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获得了极大丰富和提高后,精神生活需求也随之变得更精细、更丰富,所以可以预见,未来,“会玩”可能成为一个人的可贵品质。

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会玩”的人?或许将成为“生存还是毁灭”之后,第二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成为新手家长后,我常常感叹,很多原本令人头痛的、教育孩子的问题,通过“游戏”这种方式,能很轻松地解决掉。

比如要锻炼孩子的运动能力,家庭组织一次“跑步竞赛”,大人孩子们都参加,无论用爬的、跑的、走的、滾的,谁先到达终点,谁就赢。原本在椅子上“葛优瘫”的孩子立刻来了精神,骑上自己的小自行车,“绝尘而去”。比如孩子不爱洗澡,与其反复催促,不如语气轻快地问一句:“要不要一起去玩水?”孩子立刻就积极起来,拿着自己洗澡专用的“小鸭子”冲进了浴室。比如孩子不爱收拾玩具,如果建一座“玩具监狱”,把所有没有归位的玩具都“抓”入监狱,让孩子想办法去“解救”它们,一次两次过后,孩子自然就养成了把所有的玩具送回原位的习惯。

还有搭积木可以提升孩子的空间感、信手“涂鸦”可以丰富孩子对色彩的认知、过家家可以教孩子生活常识……在和孩子“斗智斗勇”中,我通过游戏的方式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得不感叹,让孩子更快乐、让家长更轻松,游戏真是帮了大忙。

再仔细想想,不止是孩子,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玩的“游戏”:我会在手机上养“蛙儿子”、玩“虚拟职场游戏”、“穿越清宫游戏”,体验一把“佛系”养娃、火速升职加薪或者成为古代人的快感。我的男同事们可能更喜欢“吃鸡”的刺激、还会在闲暇时玩一把《英雄联盟》提升合作精神,或者组织足球、篮球比赛,舒活筋骨,增强团体凝聚力。朋友聚会,大家会先玩两把“狼人杀”“谁是卧底”活跃气氛,初次见面的陌生人,如果能一起去KTV吼两嗓子,感情也会迅速升温。

再看我们的父母,很多妈妈们是“广场舞”爱好者,也有的喜欢和好友相邀,搓两把麻将、打打字牌。很多老爸们喜欢遛鸟、钓鱼、拍花、下棋,或者约三五同伴出行,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游戏方式,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我们的社会,其实正悄悄发生着“泛游戏化”的改变:

生活中,健身、阅读、背单词,都可以签到打卡,做任务领虚拟金币,还可以发朋友圈、上排行榜,这样一来,人们参与项目的积极性也随之提高。

有人每天坚持步行一万步,就是为了“制霸”排行榜;有人每天阅读半小时以上,因为阅读时长超过半小时会有更丰厚的奖励;有人的朋友圈里显示着连续“背单词”已达到100天,因为这种“秀”,能够收获很多人点赞,能够让自己看起来更自律,更符合自己的理想人格……成年后,没有老师督促你学习、没有家长去安排你生活,通过这种“游戏化”的方式,更有助于大家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对生活的干劲。

工作中,一个公司常常会组织全体职员进行竞赛、技能评比,把日常工作“竞技游戏化”;或者把某一项突发的或者艰难的工作当成“通关打BOSS”,换了个心态,一步一步走下来,压力小了,抱怨少了,效率还提升了。

在阿里巴巴,企业文化中有很强的“武侠文化”气息,公司的每个员工,都有一个“花名”,马云自称“风清扬”,还将公司的价值体系命名为“独孤九剑”:群策群力、教学相长、质量、简易、激情、开放、创新、专注、服务与尊重。后来,公司又将这九条精炼成沿用至今的“六脉神剑”:客户第一、团队合作、拥抱变化、诚信、激情、敬业。通过这种方式,阿里巴巴充分调动了员工的激情和积极性,让他们的工作效果更加突出。

学习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也逐渐被“快乐教学”取代。

近年来风靡育儿圈蒙台梭利教育法,核心就是教小孩子们如何在游戏中学习知识,认识这个世界,掌握各项技能。对于更大一些的孩子而言,寒暑假去参加研学旅行,让课堂“行走”起来,在玩中学习,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开拓眼界、增长见识、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柏拉图给过一个关于游戏的定义:游戏是一切幼子(动物的和人的)生活和能力跳跃需要而产生的有意识的模拟活动。科学家们也发现,当我们在玩游戏时,我们的身体会自动对游戏产生“好感”。

从生物学角度而言,游戏可以激发身体分泌一种叫做多巴胺的物质,这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可以令身体产生愉悦的感受。因为游戏是对生存能力的模拟,所以玩游戏的时候,身体会自发分泌多巴胺,作为对人们进行对生存有益行为的奖励。

荷兰社会学者约翰·赫伊津哈曾写过一本书叫做《人:游戏者》。在书中,他对游戏的定义是:“游戏是在某一固定时空中进行的自愿活动或事业,依照自觉接受并完全遵从的规则,有其自身的目标,并伴以紧张、愉悦的感受和‘有别于’‘平常生活’的意识。”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发现,除了生理上的鼓励,还有一些别的原因让人人都爱玩游戏:

游戏具有“规则”。

这些规则无论是否和现实生活中的规则相同,一定是符合人类思维方式的。比如音乐、舞蹈,总是有一定的固定节拍;比如拼图、数独,总是有一定的排列规律;比如电子竞技游戏,它强调团队合作、强调每个人在集体中发挥出的独一无二的作用,这些都和现实生活中的规律一致。

尤其是孩子和青少年,很容易通过游戏的方式来掌握种种规则,加深对世界的认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学习科学的副教授、高级分布式学习合作实验室的游戏科学家David Williamson Shaffer就举过一个例子,像《模拟城市》或者《俄勒冈之旅》這样的网络游戏,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城市规划以及美国西部环境,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机会,让学生通过操纵虚拟世界来掌握建造现实世界的规则。

游戏不同于现实。

游戏源于现实,但总能给我们带来不同于现实的陌生化体验。可以说,它可以带我们进入一个和现实世界相似又不同的理想世界,在那里,我们可以寄托情感,满足各种在现实世界中实现不了的精神需求。

武侠小说爱好者,可以在武侠类游戏中体验一把“仗剑江湖载酒行”的快感,当一回“路见不平一声吼”的大侠。古典文化爱好者,可以借助游戏中的“角色扮演”,“cos”一把小主、闺秀、贵公子,穿着古代服装,拽着半文半白的句子,假装自己“生活在古代”。魔法世界爱好者,可以去“哈利波特”主题乐园当一天“魔法师”,在万圣节扮成吸血鬼、狼人、女巫,体验一把当“非人类”的乐趣。竞技运动爱好者,可以在各类争高下、论输赢的游戏里尽情释放自己的好胜心,勇夺第一。军事文化爱好者,可以在各式军事题材游戏中体验一把排兵布阵、挥斥方遒的成就感……

游戏能够激发活力、想象力与创造力。

未来世界,机器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人和机器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类具有一些独有的特质:丰富的情感捕捉和体验能力、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产生新思想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这些是机器很难获得的,也是人类在未来社会取得优势地位的关键。

而这些能力从一定程度上而言都可以通过游戏获得。我们在玩游戏时,更容易进入到某种情境,这提升了我们的想象力和体验能力;我们在玩游戏时,也更容易在放松的状态下想办法积极解决问题,换个视角看待世界,从而激发活力和创造力。

还有一点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在当下社会,人们对游戏的热情前所未有地高涨?

因为当物质需求被充分满足后,人们更加关照精神需求,游戏也随之已经成为一种新兴产业,它带来的巨大经济效应,人们对游戏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小时候,打电子游戏被认为是“坏孩子”的行为,但现在,各类“电子竞技大赛”的崛起,让游戏玩家成为一种“职业”,这种正向肯定游戏的态度,也会鼓励越来越多的人释放爱玩游戏的天性。

分析了玩游戏的这么多好处,一定会有些人跳出来,忧心忡忡地表示:玩游戏也会有很多负面影响,很多人玩游戏上瘾、“玩物丧志”怎么办?在媒体中,还经常会看到一些极端案例,父母不让孩子玩游戏,孩子与父母产生严重冲突,有的孩子负气跳楼,有的孩子对父母举刀,这些不都是游戏惹的祸吗?

我们认为,要学会更好玩游戏、更会玩游戏,就要回归游戏的本质,同时学会选择有价值的游戏,学会成为游戏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To be interesting,not meaningful(让游戏有意思,而不是有意义)。”

“玩”本来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但是大家总会抱着一些“功利的想法”,希望它变成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尤其是父母在带着孩子玩耍时,总希望游戏能立竿见影达到一些“目的”:带孩子去动物园,回来写篇作文;带孩子去旅游,回来写个游记;带孩子去看木偶剧,回来也要写一个木偶故事……孩子每次去玩,都是带着任务去的,久而久之,孩子们对于那些可能会产生正面影响、有价值的游戏会产生逆反心理,更容易沉迷于成人眼中看起来毫无营养的“不良游戏”。其实,有意思的事情不一定有意义,或者说,它的意义并不会立刻显现。如果一直抱着“有所得”的心态去看待游戏,反而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Work hard,play hard(努力工作,用心玩耍)。”

学习、工作和游戏,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的是,一个会生活、会工作的人,无论对是工作还是游戏,都能做到百分百的全情投入。这需要我们学会节制和理性,能够判断在哪个时间段,什么是最重要的、最该做的事情。需要专心工作的时候,就拿出百分百的状态和拼命精神,工作结束,也能立刻抽身,放空自己,回到纯粹的放松状态。

子衿就是这么一个会工作也会玩的姑娘。作为一名生活在上海的平面设计师,她在工作时间内保持着高效和专注,可以为了修改一个方案,连续24小时工作,也可以为了找灵感,一天逛遍上海的大街小巷。但离开工作,她又是一个会玩、会享受生活的人。她的爱好是发掘冷门餐厅与咖啡馆,还曾手绘过一张隐藏在城市角落的“美食地图”,分享给很多朋友们。不论是工作,还是游戏,她都真心热爱眼前的一切,对她而言,工作是生活的动力,游戏又能反过来激发工作的灵感,这种对立统一,成就了眼前最好的自己。

“reality is real(现实才是最真实的)。”

这一点主要是针对风靡世界、让很多人不可自拔的“电子游戏”而言。电影《头号玩家》,给我们构筑了一个完全虚拟的世界:当现实世界的生存环境变得狭小而恶劣,人们似乎只有在虚拟世界才能找回失落的快感。在现实世界里,男主角是一个身材矮小、平淡无奇的青年,但在游戏世界,他一路过关斩将,赢得了继承巨额遗产的“三把钥匙”,同时还抱得美人归,可谓逆袭成“人生赢家”。

在虚拟世界,他获得了现实世界里得不到的一切,但影片的结尾,男主角收获的最大感悟却是“reality is real”,在虚拟世界获得巨大成功后,他选择回归现实世界,让虚拟世界中获得的友情、爱情,在现实生活中落地。在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虚拟世界面前,我们必须保持区分“现实”与“虚拟”的能力,保持随时可以回归到现实世界的心态,只有这样,才不至于沉溺在虚拟世界中出不来。

从现在开始,做一个爱玩,会玩的人吧,因为带着积极、健康的游戏精神去工作、学习、生活,可能会让你有不一样的感受,让工作更加有激情,让学习更加有动力,让生活更加充满乐趣。

猜你喜欢
虚拟世界玩游戏现实
设计让您在喜爱的虚拟世界中自由奔跑
回到古代玩游戏
漫画:现实背后(上)
漫画:现实背后(下)
学会止步,亦是一种智慧
拥抱虚拟 珍惜现实
立足现实世界 正视虚拟世界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
玩游戏
生日聚会玩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