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验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019-09-10 07:22吴宏祥
中小学班主任 2019年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儿童

吴宏祥

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丰富多样的活动。在众多活动中,体验活动是最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的是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认知的矛盾冲突,从而唤醒学生潜意识存在的心理体验,以达到真正影响其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笔者以品德与社会课为例,谈谈如何在体验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在心理换位式的体验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顾名思义,换位思考就是调换位置、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互相理解对方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它在客观上要求我们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它既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关爱。在这类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有关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正确需要。

《伸出我的手》这一课主要教育学生要学会关心他人,帮助生活困难和不幸的人。在学生了解了我们身边有许多生活困难和不幸的人,了解了他们最需要什么后,教师出示几个情境问题:如果你是一个孤儿,你感到最痛苦的是 ,你最需要 ;如果你是一个失学儿童,你最需要 ;如果你的父母就业困难,你最担心的是 ,你希望 。这样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就能促使学生形成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心理需要,为自觉地付诸行动做好准备。

二、在游戏式的体验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游戏活动能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在游戏中,孩子们积极参与,兴趣盎然,或者能感受学习的喜悦,或者能获得成功的满足,或者能增强个体的自信。所以,游戏是儿童有效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体验生活的乐趣,提高心理素质。

在教学《想想他们的难处》的过程中,当学生明白了残疾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有许多困难后,教师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让一位同学扮演聋哑人,通过手势把纸上的一句话告诉全班同学。结果他打了四次手势,下面的同学怎么也“听”不懂。接着又让另一个同学上来扮演聋哑人,结果还是一样,“聋哑人”和下面的同学都很着急。当答案公布后,同学们说:“原来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通过这一游戏,使学生亲身体验到聋哑人不能用言语表达意思给生活带来的诸多不便,从而产生对残疾人的同情,进而产生帮助残疾人的心理动机。

三、在角色扮演式的体验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实验表明,不管什么性别、智商的儿童,常与同伴进行角色扮演,更容易与别人相处,更容易交到朋友,社会适应性更强。心理学家认为,在教育过程中,角色扮演产生一种神奇的力量,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心理素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儿童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多给他们体验角色表演的机会,可以在体验过程中促进他们良好个性的形成,形成健康的人格。

如教学《父母的难处》这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通过表演,再现父母疼爱自己的场景。在这一活动中,扮演“母亲”的学生,再次体验了作为父母是怎样疼爱子女的,从而感受到了父母的疼爱;扮演“子女”的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了父母的疼爱;所有学生都在活动中重温了父母的疼爱。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学生们体验到了父母的疼爱,激荡起对父母深深的感激之情,从而使学生产生对父母感恩的心理需要,同时也理解了作为父母的难处。

四、在调查采访式的体验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组织儿童到现场调查采访当事人,使儿童对所关注的问题,通过新的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

如教学《父母的难处》这一课时,教师请一位家长走进课堂,接受学生的采访。当学生问她作为母亲,有哪些鲜为人知的难处时,家长激动地讲述了她艰难的生育往事:她怀孕6个月时,得了子宫肌瘤,此时手术虽能治好病,但不能保住胎儿,到怀孕7个月时手术,又有一定的风险性。医生让她选择,她选择了后者。这意味着她要忍受病痛的煎熬,直到手术那一天。子宫肌瘤在长大,胎儿也在长大,她的负担也一天天加重,到7个月时,行走都困难了。手术前医生问她一旦在手术中遭遇不测,是要孩子还是保住大人时,她毅然选择了孩子。当手术成功、孩子安全出世时,她才松了口气。从那时起,她就落下了腰痛的毛病,每逢天气变化,刮风下雨时,腰就痛得特别厉害。当这位家长讲完这段往事时,孩子们忍不住流泪了,她的女儿失声哭了起来。这一活动让学生明白了大人也有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难处,从而萌生对父母体贴关心的心理需要。

五、在情景式的体验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的品德和心理素質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喜闻乐见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获得体验,并对那些通过分享获得的间接经验进行领悟内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教学《我们的民风民俗》第二部分内容“传统的文娱活动”时,教师在学生充分了解我国有哪些传统的文娱活动基础上,问学生:“在这些文娱活动中,你最拿手的是什么?请你为大家表演一下,好吗?”刚开始,没有一个人举手。教师就鼓励他们说:“谁愿意为大家表演,我们就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而且给小组加分。”于是中队长第一个举起了手,在热烈的掌声中,他为大家表演了踢毽子,接着有好几个同学陆续走到讲台前,表演了民歌独唱、二胡独奏、跳绳等,教室里顿时掌声不断,热闹非凡。这一情境活动,使胆小和有自卑感的学生在互动中强化了体验,增强了自信心。

六、在行为训练式的体验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所谓行为训练,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在道德认识形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行为训练,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心理研究表明,行为训练是进行儿童教育的重要而有效的方式,也就是说,针对学生的个性对其进行行为训练比知识传授更重要。行为训练的前提是道德认识的形成,关键是道德情感的过渡,目标是道德习惯的培养。因此,品德与社会中的心理教育内容仅有“知”“情”还不够,还要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不断练习运用,才能内化为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教学《我送老师一朵花》时,在学生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后,教师创设了三组“我让老师笑一笑”的模拟情境:一组是学生在校园里碰见了客人老师,一组是学生早晨在校园里遇见了一位工友,一组是学生看见老师不开心的样子。教师让甲、乙、丙三位学生分别扮演三个情境中的学生角色,即席表演。由于创设了与生活接近的情境,学生兴趣盎然,表演后大家发表了评论。有人说甲学生遇见客人老师后不知道怎么打招呼,没有礼貌;有的说乙学生遇到工友后主动打招呼是尊重人的表现;有的说丙学生看见老师不开心了还去烦他,不懂事,不会体贴人。接着,教师针对大家提的意见,再让三个学生上台表演,强化训练。

当然,品德与社会课中体验活动的形式不仅仅限于以上六种,在平时的活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不同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需要注意的是,体验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提倡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应让学生自主思考、自行总结、自己感悟,教师在关键节点给予提示,活动结束时帮助归纳总结、提炼观点。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儿童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心理小测试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