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心中的孝

2019-09-10 07:22施辉
关键词:孝文化思辨学习任务群

施辉

摘要:中华传统孝文化专题研讨,让学生在阅读体现孝文化思想的经典作品并了解古人孝言、孝行、传统孝价值观的基础上,依据现代价值对此进行辨析研讨,体会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趋势;通过推荐孝子写作颁奖词、为母亲节做策划等活动,提高思维力、表达力等素养。

关键词:孝文化 学习任务群 经典 思辨

一、学习目标

1.选读体现孝文化思想的代表作品,如《论语》《孝经》《弟子规》《世说新语》等;利用工具书,自主阅读和理解文本,进一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了解古人对“孝”的阐述以及对“孝”的重视,增进对中华传统孝文化核心思想观念的认识与理解。

2.加强理性思考,就古人对“孝”的阐述表达自己的看法,就中西孝文化的差异进行交流,学会辨析孝文化内涵,评价其文化意义;论辩中要学会针对性表达,用理由支撑自己的观点,有条理。

3.联系现实生活和个人阅读体验,开展实践性活动,为推荐的“孝之子”写颁奖词,策划“母亲节”的活动,撰写活动方案。

本任务群是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的基础上,以孝文化为主题组织专题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加深学生对传统孝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本学习任务计划安排4个课时。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人对“孝”的理解与古人不同,学习本任务群要结合当下实际,解读“孝”的内涵,提高思辨素养。时代的变迁发展带来的“啃老”“弃老”甚至“弑老”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学习本任务群,要将学习传统孝文化与解决当下问题结合起来。

二、学习任务

中国传统孝文化源远流长,它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其内蕴有没有糟粕?孝文化产生的根源在哪里?它能不能被称为“百善之首”?如何看待当今众多的孝文化活动?

又到了一年一度评选“孝之子”的时候,学生要从文本提供的候选人中选出一位代表,分析、评价其思想、行为,并为他写颁奖词。任务框架见图1。

整个学习任务群设计是在传统文化及其心理、话语背景下研讨孝言、孝行、孝价值观,把依据现代价值寻找孝之子作为核心任务,贯穿学习始终;要求学生在充分地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展开思辨与表达。

活动1是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相关文献读懂文本,明确内涵,感知“孝”的具体表现和特殊的鼓舞力量,明白“孝”的层次差异,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意义。活动2是对文本内容做深入探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当孝情与法理产生冲突的时候,正确看待和解决,意在创造性地继承发扬传统文化。活动3通过推荐活动,进一步领悟“孝”的本质及其对于当下实际的意义。颁奖词的写作可以提高学生对事件的概括能力,提高文学化表达的能力;评选与推荐活动的策划,则希望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学习资源

主要选文来自《论语》《世说新语》《解读弟子规》《孝经译注》《天长地久》等,属于摘编型短文组合。

关联阅读:李密《陈情表》。

线上资源支持:网易公开课(国学专题)、《二十四孝图》及原文。

四、学习活动

【活動1】至孝是尊亲

1.具体内容。

(1)教师推荐和提供选文,文本内容节选自《论语》《孝经》《弟子规》《世说新语》等;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补充和推荐选文。

(2)理解文中的重要实词,疏通句意,并准确理解和概括文本主要内容。

(3)将所提供文本以及自己推荐的文本、二十四孝故事中涉及的孝子与孝行,按照行为难度和实施意义进行分类分析,填写表1、表2。

(4)针对以上学习成果,组内交流;每组派一名代表全班交流,交流时,就不同意见互相辩论、质疑。

(5)搜索资料,找到鲁迅批判二十四孝故事的言论。讨论:为何鲁迅先生痛批二十四孝?他的理由有哪些?你认为二十四孝故事有哪些特点?

(6)通过搜索资料,探讨儒家孝爱与墨家兼爱的价值取向的异同。

2.教学提示。

这一组活动的主要内容是阅读与理解,在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对孝的内容和难度(物质与精神、情感)的分析,明白孝养是为父母提供物质上的保障,是最基本和最起码的“孝”。这种“孝”不是给予冰冷的钱物,而是蕴含着温暖的关怀,是充满温度的稀松平常,如陈遗为母亲聚焦饭,日日年年不间断。而在为父母做事的过程中,保持和悦的神色是难能可贵的,克服“色养”之难的关键,是对父母的尊重和理解,正所谓“孝子之至,莫大于尊重”,这又需要从价值观角度对这些孝行做出分析判断。把握鲁迅的相关观点,再提出自己的看法,如对二十四孝故事中的糟粕要有认识,其中往往有不合情理的、以恶扬善的、以功利诱导的(结果是升官、发财、娶美女)色彩。比较辨析儒家的孝爱和墨家的兼爱,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孝的内涵和价值。

【活动2】在矛盾处探究

1.具体内容。

(1)孝情与法理产生冲突时,何去何从。

(2)收集东西方对“孝”的理解,分析异同。

(3)从2015年全国高考题中的材料“小陈举报不守交通规则的父亲”解读孔子的“子为父隐”,举办一次辩论活动。

2.教学提示。

从汉武帝对奶妈的赦免到山东聊城于欢因为母亲受辱而奋起刺人,探讨孝情与法理、人格与尊严之间的关系。要学会收集和引用、分析资料,比如众教授谈于欢案,比如胡适谈中西律师的差异性等等;收集中西文化中与“孝”相关的言语,做比较分析。孔子为父隐还是不隐,要看具体的情况,结合文本,“攘”是“有因而盗”,什么原因?盗了什么?告发的结果是什么?隐瞒的结果又是什么?孔子所处的位置、提出这个观点的目的、时代的特点等都要一一分析。

【活动3】推荐“孝之子”

1.具体内容。

(1)从陈遗、王长豫、王祥、陈季芳、吴道助、吴附子、王戎、和峤、闵子骞等人物中推荐一位孝子。要求:语言要有概括力,表达要有文学性,要联系文本。

(2)母亲节来临的时候,某地教育部门要组织学生为母亲洗脚,对此,社会舆论褒贬不一,请你以孩子或母亲或其他社会人士的身份写一段话,表明你的态度。

(3)清明祭奠,收集相关的诗句,写一篇与清明节相关的文章,或寄托哀思,或表达看法。

2.教学提示。

颁奖词要注意语言的形象性、概括性,如“粒粒焦饭,日日苦集,暖了母亲的心,救了自己的命。对母亲的爱,体现在细微处,扎根于生活中”“古人以他的身姿展现着合乎现代的孝之道。他如行孝之路上的一盏明灯,不断指引着人们去报答父母之恩。孝,尽在一行一言之中”“孝应有度,哭丧无益;孝应有别,恶母摈之;孝应有法,情于法中;孝不可离,陈遗恒念”“点滴焦饭,藏浩大孝心;至真至纯,赢后世孝名”“车后长久的回望,箱边温暖的陪伴,无不诉说着你的情真意切。孝,于我们是未开垦的荒地,于你,是日夜耕耘的家园”“母好焦饭,子不遗余力,日复一日,情深似海。一刮一倒,持之以恒。愿焦饭余香,飘向五湖四海,地老天荒”等。

对“洗脚”要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对观点做出一定的阐述,如“所谓孝顺,我认为应该体现在平时的生活中,而不是仅仅在母亲节那天”“孝心不能拘泥于形式,组织为母亲洗脚,活动出发点固然是好的,但难免有形式主义之嫌”“如何教育出真正懂得尊重与爱的孩子,是值得教育者思考的问题,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爱,就体现在平常小事中。我的母亲很早就离家出去学习和工作了,每到周末,她一定会回去陪伴外婆,周周如此,年年如此。到了苏州以后,不能每周回去了,她每个礼拜都会给外婆打两次电话”“如果以完成任务的心态给父母洗脚,那么,脚洗完了,照片拍好了,作业完成了,以后没有这个任务,他们还会帮父母洗脚,或者帮他们做事吗”“我建议将‘为母亲洗脚’改为‘做一件你认为孝顺母亲的事’”“不愿为父母洗一次脚,又如何谈得上孝”“为父母洗脚时,摩挲着父母粗糙的脚底,一定感慨万千。这种记忆,留在了他们的心灵深处”。

关于清明节的祭奠,可以赞同其意义,也可以质疑其形式的合理性,鼓励思辨性看问题并会具体分析其文化内涵。

五、学习测评

请学生阅读材料信息,完成后面的任务。

材料:《朱大可:洗脚、下跪、磕头和道德演出——2011年度母亲节的文化观察》(全文略)。

1.朱大可的这篇文章既有对闹剧的讽刺,对理性回归的渴望,又有揭示本质的冷静和力量,可谓情理并茂。请摘录或点评其中引人思索或意义深刻的语言片段。

2.鲁迅从满页的“仁义道德”里看出了“吃人”兩个字,并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唤。本文作者从这些“行孝”闹剧里看出了什么?他是如何认识“孝”的?

3.从文中我们知道了母亲节的来历,请为“母亲节”设计一个活动方案,与同学们分享交流。

作者从这场闹剧里看出了孝道中的糟粕,即专制、服从性、工具性人格、奴性等,也从这场闹剧里看出了糟粕在今日的“发扬光大”,即“秀”、表演等等。作者认为真正的孝是爱、是平等、是尊重,这才是符合时代特征的、健康的孝道。

母亲节活动方案设计要体现母亲节的特点,设计前应了解母亲的心愿,体现个性特征、情感特征,有一定的创意。

课后,教师可从这几个方面反思教学:孝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这个学习任务群定位于选修课程中的“专题研讨”,在学习要求和内容上,与选择性必修里的“专题研习”有何不同?层次性体现在哪?应该让学生建立怎样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作为探究性深度学习,有哪些方法和策略可供学生运用?

猜你喜欢
孝文化思辨学习任务群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作文教学初探
表述与实现:从“语文课程目标”到“语文课堂目标”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群文阅读教学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近30年来宋代“孝文化”研究综述
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与开发
以孝文化促进国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