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语用点的选择策略

2019-09-10 06:11赵万文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文本课文

赵万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由此可见,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语用价值是文本的核心价值,学语言、用语言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目标。在小学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笔者努力打造“语用型”课堂,注重引导学生揣摩篇章的结构、解读作者的表达特色、品味文本的精妙语言,以帮助学生提升语用能力。

一、紧扣文本,发掘语用训练的内容

文本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也是学生阅读、积累、仿写的极好资源。高年级教材中有很多名家名篇,教师在教学中要紧扣文本,寻找文本的“缝隙”,发掘恰当的语用点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循序渐进的训练。

(一)在谋篇布局中捕捉语用点

教师阅读教学应尤为关注篇章知识的教学,注重写作手法的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安塞腰鼓》一文,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篇,是一曲对旺盛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课文按“静—闹—静”的顺序安排了文章结构,分四个层次对腰鼓舞场面进行描绘,有声有色、有详有略。其中,“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语言气势恢宏、节奏铿锵、感情激昂。《钱学森》一文,作者采用倒叙的写作方法,目的在于引起读者兴趣,设置悬念,增强表达效果。《爱之链》的故事情节简单明了却蕴含丰富的内容,篇幅短小却引人入胜,全在于小说采用了“作品人物不知道,而读者全知道”的写作方法,用“第三人称”来展开故事的讲述,这种独特的结构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这都是作者有意而为之,需要学生去学习和探究。

(二)在句式表达中发现语用点

“湖泊上,荡着红叶一片,如一叶扁舟,上面坐着秋天。”细读这首小诗《秋》,整首诗只有一句话,却有深刻的含义,同时它在表达上有其鲜明的特点:人格化的写作手法,新颖化的句式描写,多样化的遣词造句,使句子显得那么生动有趣而富有诗意,极富艺术感染力,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学习语言的范本。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更是阅读、积累、仿写的极好学习资源。

(三)在词语张力中挖掘语用点

一篇优美的文章,其丰富的人文色彩往往可以通过一个精妙的字、一个鲜活的词来表现,教师要引导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去细心品析、仔细揣摩,从“语表层”到“内蕴层”,进而进入文本的“意境层”,一定要在字里行间悟得语言内在的真谛。《理想的风筝》一文中写道:“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一个简单的“漾”字,不仅让学生悟出“心中装不下笑意,而像涟漪一样轻漾在脸上”,进一步品词析句的同时,还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聚焦课堂,实施语用训练的策略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用策略非常丰富。我们应通过一篇篇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课文抓住阅读教学中的契机,实施语用训练的策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内化,写法的模仿迁移,把教学的触角更多地指向语言文字运用层面,让课堂成为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主阵地。

(一)触类旁通练仿写

教材中的选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精当的用词、多变的句式、生动的描述、巧妙的构思等都值得学生进行仿写。教师引导学生对作者个性化言语的品味时,除了结合语境细细揣摩之外,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形式仿写,从中把握言语运用的本质和规律。学生最初仿写时不能脱离课文语境,要在课文语境中进行言语实践,深化文本理解与言语感悟;再仿写时迁移到课外,以所仿句式、段式表现生活情景,达到运用的目的。

笔者在执教《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分“眼中园、心中园、梦中园”三个层面展开教学,为使学生感受到小萧红内心的快乐,出示句式:“我愿意 ,就 ;我想 ,就 ;我一会儿 ,一会儿 ……”要求学生模仿作者写倭瓜、黄瓜、玉米等写法选择句式,来写作者在园子里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学生自由自在地写着,他们笔下的小萧红自由快乐、无拘无束:

生:我的童年是快乐的。我想吃黄瓜就吃黄瓜,哪怕吃了一半扔了也没事;我想摘花就摘花,摘了三四朵就插在头上;我想把草就拔草,把狗尾巴草当作谷穗留着,把谷穗当草拔了也没事,我想下种就下种,我想栽花就栽花。

生:夏日里到水里游泳、捉鱼也没人管,摘花时把花连根拔掉也没事。

生:我一会儿追蜻蜓,一会儿追蝴蝶,累了就躺在地上,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我的心也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

这是学生对课文言语的内化过程、建构过程,其积累意义远大于传统的读一读、背一背。学生经常进行这类要求明确、操作性强的仿写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其很好地体会作者情感,还可以促使其规范地运用语言表达情感。

(二)举一反三巧迁移

特级教师刘仁增老师认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必须定位在‘语用’上,即学生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合理、妥帖地进行表达,并将已学过的字、词、句、篇等内容,根据语境的需要加以规范,恰当、个性化地运用。”我们应站在“语用”的高度对教材进行透彻的解读,关注文本中的“语文核心价值”,选择合适精当的语用训练点,在结合语境细细揣摩的基础上,进行举一反三的迁移训练。教师引导学生在听说中学会听说,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练笔中学会作文,使文本成为学生语用能力的增长点。

在执教完《莫高窟》一课时,笔者进行了总结:“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欣赏了莫高窟那精妙绝伦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壁画。从这些绝妙的古迹中,我们感受到了千百年间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坚韧顽强,它不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假如你是莫高窟的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游客介绍?请同学们将课文改写成导游词,说给家人、同学听。”这样的迁移练笔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改写导游词,把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再表达出来。在表达的过程中,学生内化“这些巧夺天工的洞窟艺术,这些精妙绝伦的彩塑壁画,无不凝聚着我国劳动人民的血汗和非凡的艺术创造才能”等语句,在心灵上会再一次受到震撼——“莫高窟真是一座灿烂辉煌的艺术宝库,不愧为我国西北的一颗璀璨明珠!”这样的迁移练笔使作者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交融在一起时,便会产生巨大的“情感磁場”,对学生人文熏陶和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就有了一定的深度。

(三)独具匠心再创造

课文内容的再创造,是学生根据自身对文本的理解,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对课文进行加工、改造,以丰富感受、深化理解、满足内心表现欲望的一种读写训练形式。创造方式主要有改写、续写、扩写等类型。教师要善于根据文本特点,关注文本的空白处、隐含处、关键处、延伸处、情感处等,有效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迁移、运用、再创造,把语言文字训练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负荆请罪》一文是一个历史小话剧,其中的第二幕写了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两人重归于好的过程,这段内容是整个故事情节的高潮,是教学的关键。教学中,笔者紧紧把握住课文的文本特点——话剧这个“例”,先告诉学生要当一回小演员,以此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表现欲望,潜移默化地引领他们乐于语言表达;再结合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说戏”“演戏”,将无声的语言文字巧妙地转换成有声音、有动作、有画面又有情境的语言文字运用。

三、生成建构,凸显语用训练的价值

加强语用训练不能一味追求训练,为练而练,而要讲究方法。语用只有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才能做到理解与活用的结合、记忆与感悟的融合、积累与运用的并重、语言与言语的移植、储存与整合的统一、趣味与生活的兼顾、内容与方法的推进,才能凸顯语用训练的价值。

(一)品悟结合,让语用训练充满文化味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月光启蒙》一文中“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地,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这里的“芳香”一词,运用通感的手法写得尤为精妙,是文本中的“美点”。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品出“味”?笔者首先创设诗情画意的农家月夜场景:“听,母亲的歌谣从篱笆小院里传了出来……”引领学生在如水的月色里,走进篱笆小院,想象自己就是那个被母亲搂在怀里的孩子,闭上眼睛聆听母亲深情的吟唱。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听的歌谣,构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这种美妙情境的创设,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学生入情入境,快乐、幸福、陶醉地听着,倾听母亲一次又一次的歌声,品出了母亲声音的甜美柔和,品出了母亲为人的乐观豁达,品出了母亲无私的爱,真正品到了“芳香”之味,即浓郁的诗情美、流淌着的亲情美、蕴含着的意境美。

(二)言意兼得,让语用训练焕发和谐性

叶圣陶曾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品词析句,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文本的情感、意蕴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或明或暗地表达出来的。所以,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时,我们要注意把握好两者关系,努力实现语言和情感的同步发展,达到“言”和“意”的相和谐。

(三)情辞融合,让语用训练落到实处

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都是因“情”而作,字字句句都浸透着作者的“情”,流淌着作者的“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找出能深化文本的“情感点”,为学生提供有益的一个启示、一个激发学生灵感、唤起其写作冲动的具体情境,构建“言语表达”的平台,引导学生在真情表达中感受文本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使语言文字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使学生思维得到发散,全面提升其语文素养。

咬定“文本”不放松,立根原在“课堂”中。教师只有真正做到紧扣文本、聚焦课堂、生成建构,充分挖掘语用点,合理实施策略,恰当把握教学深度,高度重视学法指导,才能凸显语用训练的价值,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得意、得言、得法、得趣,其言语素养可以得到显著提升。

(责任编辑:孙丽英)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芜湖市芜湖县召开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
2015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