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流年》

2019-09-10 07:22李秋沅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2019年8期
关键词:英华校歌木棉

【作者介绍】

李秋沅,本名李靖,儿童文学作家。祖籍福州,厦门鼓浪屿长大,现居厦门。著有短篇小说集《走过落雨时分》。

【作品简介】

《木棉·流年》由《离乡》《梅雪》《菊隐》《雅歌》《月华》《茗香》六章组成,六章彼此独立,又能缀穿在一起。作者以一个孩童的别样视角描述了抗战时期不同人物的命运故事。其中有贫农儿子阿贵的被欺而亡,有乡绅家庭的悲欢离合,有抗战将领的慷慨献身,有富裕太太的大义凛然……

在抗战大背景下,作者没有直接描述中国人民受日寇欺凌以及战争的残酷,而是借助孩子的眼睛,从侧面着手,带给人独特的视觉效果。特别是文中关于知识分子抵抗日寇的情节,实在是让人震撼。

【推荐词】

本书以七十多年前日寇侵华践踏“万国公地”木棉岛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姑娘阿宁的眼光去探索那段被埋没的历史,战争、瘟疫、阴谋、杀戮、生死离别,这些坚硬沉重的巨石不断打磨着一个孩子柔软的心。它抒写的是历史,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历史,是炎黄子孙遭受史无前例劫难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该忘记的悲惨历史!

这是一部别开生面的书,艺术风韵独具一格。其文笔之雅,其意蕴之深,具有宝贵意义和恒久意义,不可不看,也不可浅尝辄止,必须沉心品味。

【作品赏析】

第六章茗香(节选)

从番仔园的石阶往下走,是一道长长的斜坡,斜坡两旁,种满洋荆花。初春,满树的洋荆花开,粉的、白的、红的,一片花的海洋。微风吹过,花瓣离开轻颤的枝头,零零地随风飘落。【批注1:运用了环境描写,由远到近描写出了番仔园初春时花开美好宁静的场景,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作铺垫。】黄昏时分,吃过晚饭,番婆时常拉着我的手,同我一齐出外散步。透过洋荆花的花叶,看远方的霞光。霞光一点点地淡去,夜风渐起……我们时常会遇到放了学的英华中学学生,一个个戴着白帽,穿着白衫黑裤的学生制服,夹着书本,神气十足。

我们偶尔也会迎面遇到英华中学的先生们。其中有两位先生,给我的印象最深刻,一位是李先生,常穿着灰布长衫,身材颀长、俊朗斯文,见了番婆,总会客气地停下脚步与番婆寒暄几句;寒暄过后,侧身让我们先行。我们走了老远,我一回头还见他站在原地。

“那李先生啊,学问十分了得,和番婆一样,精通书画。听周先生说,原也是你们李庄的,后来去了日本留学……他的太太也过世了。”林婶突然眼神一亮,如醍醐灌顶般煞有介事地说,“咦,他和你番婆倒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哟……”

“嘿,你乱说什么呀。”我咯咯笑了。

另一位是被番婆称为“音乐家”的蔡先生。蔡先生十分年轻,个头不高,双目炯炯有神,语速快,声音洪亮,十分精神。他见到我们,老远便笑着与我们打招呼,寒暄几句后,健步如飞地离开。他刚从国立音专学声乐归来,在英华中学教音乐。蔡先生不只是英华中学教音乐的先生,他还是教堂声乐团的指挥。蔡家是台湾籍,蔡先生的老父亲不愿留在台湾做日本臣民,举家内渡海门。

番婆好丹青,自幼习琴作画,到了木棉岛后,笔耕不辍,画的水墨画在岛内颇有名气,虽然番婆在洪老板去世后,深居简出,但名声在外,求画者依旧络绎不绝。可在这往来的人中,从未有李先生。我印象中的李先生,总是那么孤零零地站在我们身后,默默地目送着我们。那时,来番仔园求画的人中,也有周先生,他是木棉岛《鹭声报》的记者。周先生是由蔡先生引见到番仔园的。周先生架着一副金丝眼镜,文质彬彬,求画时,毕恭毕敬;得了画后,总是深鞠躬,低首至腰。林婶笑他的鞠躬可做学生样板,背后称他为“样板周”。番婆阅报,最喜欢看“十步”的艺评文章。“十步”的观点独到,文风犀利老辣又不乏幽默,古今中外典故信手拈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令人拍案叫绝。后来番婆不经意得知,“十步”居然就是那位举止古板、礼貌周到的周先生,不禁大跌眼镜。

从此之后,周先生与周太太就成了番仔园里的常客。周太太也好丹青,周先生常携着娇小温柔的周太太同来番仔园。他们就坐在园中的石桌前品茶。茶香四溢间,周先生滔滔不绝地谈论世界大势,激昂澎湃;而周太太和番婆早寻了借口,上楼欣赏番婆收藏的字画去了。番婆并不关心世界大势,只要战事不打到木棉岛,她能安心喝茶作画就好。周先生的忠实听众往往就是我和林叔林婶。我们三个瞪大了眼听他说德军与英国人打仗、日本又和德国结盟的事。周先生绘声绘色的演讲,比龙山路口“讲古角”的那个老头说的《薛刚反唐》好听多了。末了,周先生总是狠狠地长叹一声:“小日本,狼子野心,迟早要打过来的。”言罢,他闷闷地喝茶,闷闷地盯着二楼露台上谈笑赏花的周太太与番婆。我们也便知道演出到此结束,各自走散。

……

黄昏时分,番婆再不带我去散步了,她就在院内伺弄花草,看着满院花开花落,看着夕阳为院子染上最后一抹金色。【批注2:两个“看着”起强调作用,增强气势,凸现了时间的流逝。】李先生为英华中学谱写了新校歌。每周一清晨时分,从后山上传来的英华校歌隐约可闻,曲音雄浑悲壮。我屏息倾听,却听不清它的歌词。

许久未见的周先生突然出现了。他瘦成了一付骨架子,灰布学生装空荡荡地挂在他的身上,风一起,衣袂零零地飘,仿佛将轻飘飘地带起他飞。家里的茶叶早吃光了,番婆就采园中的白茶花瓣,洗净了,泡花茶。他呷着花茶,时不时剧烈地咳嗽着。他避开我,与番婆低声交谈。隐隐约约地,我听见“五通”“活埋”,听见“抗日”,听见学生组织,然后,似乎他又谈起了柒宝斋的陆老板。番婆的脸色沉沉。周先生把茶喝干,连花瓣也细细嚼了,笑着告辞,露出一口整齐的白牙。临走,他摸了摸我的头,蹲下身来,“乖,快快长大,读多多的书。”他狠狠摸了一下我的头,深深看了我一眼,转身,大踏步走了。【批注3:運用了动作描写,“狠狠”“深深”两个叠词起强调的作用,表达了周先生的不甘。】

“周太太呢?”林婶好奇地问,“怎么没一同来。”

“死了。日本仔从五通打过来的,那日,她就在五通娘家……”番婆的嘴角抽搐着,交代林婶,“以后不要去陆老板那里了。”

“为什么,那,那,米不够吃……”

“不够吃就少吃一顿。”番婆脸色青青,“就是饿死也不吃他的东西,脏!”

每次周先生来家里后,家里的东西就少了。先是内室樟木箱里的字画一捧捧地被林婶带走,箱子见底后,厅堂里的字画瓷器也一件件被取下。家里的东西少了,却没有换回来米。我饿。幼年时期对饥饿的恐慌若千万条苏醒的虫子,啃噬着我的骨我的心。【批注4: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对饥饿的恐慌”比作“千万条苏醒的虫子啃噬着我的骨我的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儿时的生活困难给“我”造成的饥饿恐惧感。】

有一天,番婆突然带我去虎头山。我们来到一处红砖砌成的院落。院内无人,似是无主的大院,荒草漫过了走道。番婆在院门前伫立良久,虎头山上剪剪清风吹起她的衣襟,零零地在风中飘扬。不久,当我们再次走过虎头山上的那幢大院时,红砖楼里传出钢琴声,有女子教导孩子练琴的训斥声。番婆拉着我的手,默默地离开了。

“连留做养老的大厝都不要了……”林婶抹着眼泪,拿牛皮菜放锅里使劲搅,煮出一锅粘糊糊的稀粥。

“国都被小日本占了,我不过是一厝大院没了,有什么可惜的。”番婆为我补衣,细细地一针一线地缝。

几个月后,木棉岛街头枪声交响,市伪维持会会长在喜乐咖啡馆门口被击毙。日本海军驻木棉岛司令在民国路附近被击伤。街上突然出现告示“缉捕血魂团首领,悬赏白银一千元”。凌晨时分,必有一阵日本巡逻兵阴沉的皮靴声撕裂夜的沉寂。

大搜捕开始了,我们身边不断有人莫名其妙地消失,周先生许久未出现,俨然从我们的眼皮底下蒸发。每周一清晨的英华校歌突然中断,英华中学新任校长李先生被人从学校中带走。

一日深夜,陆老板突然来访。他已接任伪维持会会长一职。番婆将陆老板让入厅堂。我在迷迷糊糊的睡梦中听见他们先是压低着嗓音说话,话语若柔顺的丝,伏伏贴贴地熨在夜的黑暗里,紧接着他们话语便不安分起来,丝丝缕缕地逃脱出来,扎入我睡梦中的耳膜里。末了,我听见“砰”的一声巨响,如霹雳将我从混沌的半梦半醒中剥离出来。【批注5:运用的比喻的手法,将“砰”的一声巨响比作霹雳,突出这声响之大,这声响之突然。这声巨响不止将“我”从睡梦中剥离,同样也在年幼的“我”心中炸了开来。】我的心慌慌跳着,赤着脚跳下床,走下楼。

满地的青瓷碎片,番婆的手也受伤了,鲜红的血滴淌在青色的碎瓷片上。身穿日本海军白布制服的陆老板瞪着血红的眼,苍白着脸大踏步离开,“哐当”摔上院中铁门。林婶愣了好一会儿,晃着身急急拿了扫帚想收拾,却又颓然扔下扫帚,颤着手去拿纱布。“别忙了林婶,”番婆长叹一声。“都先过来坐下。”她的身子,倚着靠背椅缓缓滑下,抬眼看见我,示意我也过来。“林婶林叔,看来我们的缘分到此为止。”她从手上摘下翡翠婚戒,“林婶,我也没剩什么首饰了。这个,给你,留作纪念。”林婶泪汪汪,不知所措地搓着手,“番婆你这是做什么?这是做什么?”

“安啦,安……”林婶咧着嘴,哭声哽在喉里,抬起袖抹眼睛。

番婆的嘴角微微向下扯起,算是笑了一下,把惊呆了的我亲亲地搂进怀里。她的脸亲亲地贴我脸上,凉凉的,若秋夜的月光。

“婆婆,”我哑着嗓唤,如初见模样。

……

六十年后,我重又来到了番仔楼,这里已辟作抗战博物馆。一位面容清秀的姑娘为我们讲解。

“李茗香,番仔楼女主人,李家庄人士。抗战期间,出巨资支援木棉岛群众抗日组织。1939年大逮捕期间被捕,1940年秋被杀害。周怀瑜,木棉岛抗日组织血魂团领导人之一,在1939年大逮捕期间遇害。这是《血魂团团员成仁志士》名单……”

我盯着展示柜玻璃镜框里发黄的名单看,字迹已经模糊,纸边污迹斑斑。我的眼睛模糊起来。

“你说,番婆怎就那么傻,那姓陆的说了,如果她将青瓷交出,让他送给日本人,他自会将她的名字从名单中删了……”我仿佛又听见出逃那夜林婶紧紧扯着我的手絮絮叨叨地说,抹着泪。她的泪滴滴落在我的手上,凉凉的,藏了六十年。

“这,就是当年,布设在英华中学的电台遗址图片。日据期间,国民政府特约通讯员李永明忍辱负重,佯装投靠日伪,接任英华中学校长。并以其为掩饰,在英华校友楼图书馆(日间开放而已)内作通讯点,晚间发电报通报消息到内地。事情败露后,日本人用酷刑,灌辣椒水,熨烫活剥皮肉,将他折磨至死。他的真实身份,直到抗战胜利后才为人所知。昔日李校长所谱写的英华校歌,至今传唱。”

“英雄胜迹,剩此荒台,狂澜难挽,慷慨于怀。英华勉哉,信不厌不倦有心哉……”那位面容清秀的解说员唱起英华校歌。时隔六十年,我终于听懂了这首校歌。

我仿佛看见时光中的番婆、周先生、李校长缓缓地向我走来,微笑着在院中石桌前坐下,品着香茗。

“香呵,乖囡仔,你也来一杯?”

院内,花开正好。【批注6:短句结尾,给人以无限思考。】

【尾批】

直到结尾,番婆的身份才正式揭晓——李茗香。作者运用侧面描写,刻画了这个笔耕不辍、爱国不屈的女人,她是番仔园的女主人,斥巨资支援木棉岛群众抗日,她宁可不要那个留做养老的大院,也不忍见到自己的国家沦于敌寇。

【感悟】

《木棉·流年》像是一曲弥漫着凛凛英雄气、哀而不伤、痛而无泪的木棉离歌。木棉花,又称英雄花,花开时,鲜红似血,朵朵傲立枝头;花落时,啪的一声决绝地自高空坠下,满地落红,触目惊心。书中处处隐现着英雄的影子,于女英雄,作者倾注了更多的情感,梅雪的隐忍坚贞、茉莉的优雅婉约、茗香的清雅高潔……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书中呼吸着,引领我们走向木棉岛,走进血色流年。

(荐书人:深圳市海韵学校余慧,指导老师:李艳红)

猜你喜欢
英华校歌木棉
容时哥哥
一种基于设备系统的故障预测技术
南疆木棉红似火
淇县老年干部大学校歌
我可爱的小门牙
最暖的春风
高校校歌育人功能浅探①
南国丝木棉
How to Teach English Reading Effectively
她被父亲送进精神病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