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2019-09-10 17:13林文丽
家长·中 2019年6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林文丽

摘要:语文教学在小学阶段中是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语文教学也是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构成,在进行传统文化渗透中也别具优势。基于此,本文对在现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渗透中国文化展开探究,以期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及发扬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国传统文化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接收到的新理念、新知识也逐渐多样,传统文化在文化中逐渐占劣势。由此便形成这样一种状态,说起我国某一传统文化,大家都能简略地概述,但到了具体上则又完全说不上来。说到底,这样情况的根源还在于人们不重视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兴趣不高,而且在教育中也没有重视对其的渗透。语文在文化渗透的过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浅谈在阅读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进行渗透。

一、探究性阅读中领悟人文内涵

心理学认为,儿童天生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因此,探究学习方法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只是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探究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教材阅读,以此实现教学目标。在进行阅读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也是相同的,重点在于阅读的内容以及教师的引导,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探究阅读教学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并从中得到新的领悟,以此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对传统文化的领悟程度。

一般而言,在进行自主阅读中,首先会出现疑问,这是探究性阅读的第一阶段。如《詹天佑》这一文章中,学生先略读一遍,发现读完后存在的疑问有:文章的标题为詹天佑,但是在第二大段的内容中,根本没写到詹天佑,写跑题了?八达岭隧道六个工作面是什么?人字形线路是什么?这些问题有的是关于铁路施工的,有的是关于文章结构的,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出现这些问题是正常的,也说明了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学生问题是由学生自己解决的,这是探究式学习的特点,教师在学生苦无思路的情况下,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思考。既然说第二段文章离题万里,就将这一段删去,若是能读懂则说明的确是有必要的。学生通过读和比较,发现这一段中的内容并非多余,反而是极重要的,刻画了詹天佑面临巨大的压力仍能接受并完成铁路的修建,尤其是在清朝无能、帝国要挟的境况下,仍是不折不挠、意志坚定。之后的两个问题则是关于詹天佑自身的才能,同时与铁路修建的环境关系密切,学生没有相应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对于这两个问题不能完全明确,由此教师可使学生边读边画,抽象的文字描述具体以后,学生就明白了前者是隧道掘进方式,后者是火车行驶模式。这些问题在学生自行阅读中得到了解决,关于文中的问题被发现到被解决,不仅是詹天佑所经历的,学生也在看着詹天佑经历,学生在这过程中了解詹天佑,揣摩詹天佑经历的心理历程,以此种下崇高的爱国情怀。

二、欣赏性阅读传播传统文化

欣赏性阅读即是对语言的欣赏与接纳,表现在思想、心灵、情感上的沟通与共鸣。要让学生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意境美,就需要教师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想象,使学生在陌生的文章面前,获得一种熟悉的情感体验,并随着文章内容产生联想,获得一种新的情感及灵魂的新奇体验。比如进行丝绸之路的学习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文章朗读,将课文情景引入进去。我国汉唐的古都西安,向着西方直到古代欧洲的罗马,这一路黄沙莽莽,途径无数国家,中国或者其他国家的商旅沿著这条路,传播自己的文化,将自己国家的特产带去别的城市。玄奘大师曾经沿着这条路去了西域,返还后对我国佛教的复兴起到了极大作用,同时像玄奘大师一样从这条路走出的国人向世界展示了我们的国家,展示我们特有的文化以及特有的产物。历史上许多欧洲对我国的了解,都是通过这条路进行的,他就是丝绸之路。

通过文章对两国人民的表情及动作的描写,能够体会两个国家人民的融洽与友好,再经过欣赏阅读,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丝绸之路场景,以此表达踏上丝绸之路的人们的勇气以及对祖国的爱戴之情。这样能够使学生们更具民族自豪感,学习中国的源远流长的历史。

三、选择性阅读体会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动中,教材内容大都是古代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此类诗歌,让学生理解语句以及中心表达思想,进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诗。诗中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句中明确地写出了送别地点以及送别的时间及去向,并且描述了故人离去的场景和自身怅然若失的感受。教师的感触可能较学生更为深刻,但就算是教师也难以领会完全,因为没有处在那个时代,所以无法感同身受。许多古代诗人在晚年时期都是漂泊的,李白也是如此,这首在他未年老时写下的诗,对于离别已经有了极深刻的认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看那小帆船远去,仿佛到了碧绿天空,之后就消失了,只有长江,仍然在天的尽头流淌着。

古往今来,送别多是如此,只是比较现代人,古代更加沉重,往往一别便是数年甚至是死别。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交通环境更加便利,所以人们对离别感触不深,只有到中年、老年才能有些感触,就小学生而言更难以明白这种难以言喻的感受。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贴切的相似场景使学生体会这种感受,比如在一些学生理解比较深刻的故事中,比如电视剧、动画片等,使学生群情感得到引导,对诗的理解更为深层。

四、结语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对于各方面的知识学习受到家庭关注,最为常见的就是钢琴、舞蹈、绘画等,但家长不求甚解,学生也就兴趣索然,对于没有深刻含义的知识,人们的情趣往往较为有限。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如何使文化得到传承,使学生心中具有崇高的使命感、责任感,这需要落实到教育中进行文化渗透。本文对现代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我国传统文化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为我国文化传承提供借鉴。

(责编  吴 娟)

参考文献:

[1]肖梦灯.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考试周刊,2018(3).

[2]黄新平.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35).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文化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