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学具运用有效性研究

2019-09-10 17:13苏洋
家长·中 2019年6期
关键词:做数学

苏洋

摘要:心理学家认为:“如果识记的对象成为活动的对象或活动的结果时,由于学习者积极地参加活动,记忆效果会明显地提高。”实践证明: 通过摆摆、画画、量量等各种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数学学具是知识的载体,它最根本的价值目标是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空间。数学学具就是通过“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经历数学。

关键词:玩数学;做数学;找数学;用数学

一、数学情趣化——“玩”数学

故事激起兴趣是常用的教学方式,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故事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一体,往往收效甚好。如在《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中,先讲鲁班发明的小故事,印证猜想与验证的过程。然后提出“猜想、验证”不但是科学研究的方法,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由此联想到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否也让学生在猜想与验证中学习。这时写出几个分数,让学生猜想,你觉得哪些分數的大小可能相等或者你觉得你心里的哪个分数与板上哪个分数大小可能相等,再让学生验证交流,在猜想、验证中感悟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数学活动化——“做”数学

数学游戏既富有趣味性,又要运用数学知识,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是一种极好的益智活动。如教五年级的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时,可以用游戏形式来教。由教师当裁判员,全班同学以开火车的形式从1到100循环报数。报到质数的同学要起立,如果哪位同学动作错误就要“停车检查”,“检修”完毕后游戏继续进行,这样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教学,不但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数学实用化——“找”数学

(一)培养阅读兴趣

例如:在学习“数字的认识”这一部分,如果只纯粹教学几个阿拉伯数字那真的是很枯燥、乏味。于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最早的记数法甲骨文中的数字。如:介绍“罗马数字中为什么没有0”“人体功能中的有趣数字”等有趣知识。这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浓烈,也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课后他们还自己找来了许多相关的阅读材料。整个学习过程突破了教室空间与短暂课堂的局限,获取了教材以外的知识,起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功效。

(二)课内外相结合

新课程提倡教学内容的“新、活、宽”,并注重基础性,关注综合性,强调实用性,重视探索性。为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知识的存量,更要注重知识的流量、变量和增量。实施“课内教一点,课外带几点”的同步异学法。例如:学习“元、角、分”后,让学生动手制作“关于钱你还知道了哪些知识”的读书卡片。于是,学生就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多方面的知识。有关于人民币上那些图像的名称、意义及它们的来历;有关于不同朝代钱币的介绍;有关于纸币统一的知识;等等。这种教学过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达到培养创新意识、优化整体素质的目的。

(三)开展阅读活动

现代教学论主张: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开展以阅读为载体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之不断放射出创新的火花,并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的逻辑美,进而形成一种求真、真新的科学态度。因此,加强数学学具操作是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效益和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观察,切实深刻的操作、试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在实际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体味数学,从而内化数学思维,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注:本文为县级课题“小学数学课堂学具运用有效性研究”成果。

(责编  唐琳娜)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做数学
“做数学”比“说数学”更重要
让学生在综合实践中尽情地“做数学”
小学低年级学生动手实践“做数学”的几点思考
提高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的途径
浅谈如何开展在实践中“做数学”
探索“做数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适当地放手让课堂更精彩
巧用“做数学”理念,创新初中数学教学
在“做数学”中建立数学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