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优秀的传承人和学习者 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2019-09-10 07:22黄灏程静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课堂革命学习共同体

黄灏 程静

【摘 要】面对新世纪的新要求,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必然要发生改变,课堂自然也会随之变化。课堂革命即是一个课堂转型的契机和助推力,它引导初中语文教学聚焦于学习共同体的建造,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把自己的课堂建构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力。本文将从“主张简介”“践行策略”和“实施效果”三个大的板块阐明区域课堂革命的见解及主张。

【关键词】课堂革命;学习共同体;学科主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30-0004-04

一、主张的内涵与思考

(一)主张是什么

立足于语文学科的特点,着眼于国际视野的观察,顺应新时期的改革需求,依照新版学科课程标准的实施,提出“做优秀的传承人和学习者,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初中语文学科课堂革命主张。

(二)主张内容解读

汉语是一种文化的构成,负载着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包孕着无限丰富的人文精神。汉语的人文属性则尤为突出,它重人生、人伦、人情、人性,讲审美、体验、感悟、直觉,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所以,从根本上说,学习语文,就是让学生感受先贤智者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杰出的创造,就是接受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语文还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語文本身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进行思维的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学好其他学科,语文本身的这种工具性是必然存在的,语文课程应一步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语文教育活动绝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语言习得过程,更是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义务教育阶段的七到九年级的语文课堂,为适应新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语文课程,也就刻不容缓,必须掀起“课堂革命”。

(三)为什么提出

为什么革命,还在于要清楚培养什么样的人,应该如何去培养。

1.培养语文的核心素养

培养语文的核心素养是现在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的,并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特别需要重视阅读,尤其重视课内阅读及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2.从“学历”走向“学力”的培养

考试决定了文凭,但文凭决定不了人生的高度。社会重视学历,往往也就要求教学围着考试的指挥棒转悠。高学历是不是等于高能力?是不是等同于好的学习力?要培养有终身学习力的人,能终身学习的人,所以,在阅读方面,应该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他们阅读的习惯和兴趣,鼓励他们勇敢地表达阅读的体验,并教给他们合作探究的方法,以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提升。

3.培养终身阅读的人

现在的学生做题多,阅读少,特别是阅读整本书的人更少。很多学生把阅读理解试题当成阅读本身,并且在一次次做题中,完全丧失了对阅读的兴趣,长此以往,阅读根本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更不可能成为他们终身的习惯和享受。对教学进行革命,尤其是对阅读教学进行革命,就是要改变以阅读答题为教学目标的方式,就是要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在分享中提升阅读水平,体会到快乐,并最终把阅读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4.让每一个学生接受公平、公正的教育

一个孩子从少儿长成青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是一样的,对学习活动的参与是一样的渴求。变革就是要创造学习的氛围,创设学习的情境,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制造公平的机会和做出公正的评判。

(四)需要解决的问题

革命主张,既是“坚持内涵发展,加快教育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坚持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的需要,又是针对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分析。

1.阅读评价方式单一

教学受制于考试。考什么,怎么考,考到什么程度等成了语文老师集体研究的对象,这本无可厚非,但只应对考试的内容却大大制约了阅读教学的内涵。考试使阅读教学的功利性大大增加,考什么讲什么,试题要求怎么答,老师就公式化地教如何答题等。因为考试,我们失去了阅读本真的趣味,应试阅读冲淡了自由阅读和学生的阅读感知行为。

2.阅读教学方式单一

以老师教、学生记为主。“学习的金字塔”告诉我们:学习巩固率在50%以上,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而借助听讲方式学习的内容半年内的学习巩固率是5%,借助阅读方式的学习巩固率是10%。但在现在的阅读教学中,我们更多地采取的仍然是以听讲为主的方式,即老师教授知识,学生记录或记忆知识,即使是阅读课,也往往流于形式,让学生自由阅读而不加指导,也仅仅只能增加学习巩固率5%。所以单一的教学方式使阅读教学的成效不高。

3.阅读教学目标单一

教师成了阅读教学的主体,阅读教学成了教师完成自我教学、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现在部分老师备课,往往根据教参中的重难点,分析、设计了整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预设了学生的各种可能性,而后,在教学的环节中,一一摒弃了学生各种各样的回答,只留下教参规定的那一种。可以说,阅读体验的多样性,在现在课堂中消失了,学生没有成为课堂的主体,老师好像变成了主导和主体的双重叠加身份的载体。

4.阅读教学效果有待提高

阅读教学没有关注所有学生,没有尊重学生的个体需求。我们追求的教育应该是公平的,也就是说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可是,现在的阅读教学中,往往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是否与参考答案接近,所以就会扼杀学生自己的独特阅读体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对书本有独特认知,哪怕有一些答案并不是标准答案,可这也是他们认知的一部分,是他们努力成长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阅读是我们认知世界的一种渠道,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言论的权利。

二、主张的践行策略

(一)“以生为本”阅读课堂探索

1.以生为本,开设语文课程

将初中语文课程设置为语文基础课程、分类必选课程和鉴赏提高类课程三大部分,尝试“走班制”教学,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来设置不同需求的课程。

(1)语文基础课程:执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七年级到九年级连续学习三年,是全体初中生的必选课程。

(2)分类必选课程:根据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课程时存在某一方面的问题或困难,按照不同的学段,可以分设记叙文基础阅读、文言文基础阅读、语言应用和名著阅读等多个课程模块。

(3)鉴赏提高类课程: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开设国学启蒙、经典诗文欣赏、超级演说家、吟诵课程等多个课程模块,提升学生语言文字的鉴赏

水平。

2.课内外读写结合,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課堂上读写结合,让课内阅读开花结果。语文教材都是编者精心选编的文质兼美且具有多重教育熏陶作用的文章,教学时,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教育资源,吃透文本,做好文本的转化工作,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喜欢上文本,与文本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融为一体。为写作找准切入点,达到较好的写作指导效果,从而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

欲望。

(2)以写促读,课堂上成果展示,让学生产生课外阅读期待。在教材文本教学及学生作文分享后,教师可以推介与文本相似的课外读本,让学生进一步拓展阅读视野,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如课外散文推荐毕淑敏、林清玄、汪曾祺、周国平、迟子建、余秋雨等的作品;课外诗歌推荐《泰戈尔诗选》《二十世纪中国诗歌精品》《繁星春水》及汪国真、余光中、徐志摩等诗人等的作品。

(二)“群文阅读”课堂教学常态化

1.开展群文阅读指导课,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共同议论、集体建构、共同认知

(1)举一反三式的群文阅读课堂模式:即先师生共读一篇文章,学习阅读方法,提出议题,再运用这样的方法,围绕议题读一篇文章。

(2)群文齐读式的群文阅读课堂模式:即师生对一组文章共同学习来展开教学,通过多个文本的比较来进行集体建构,达成共识。

(3)群文共享式的群文阅读课堂模式:即指一组群文读本,让学生读不同的文章,并将自己的阅读内容、感受、体会与老师同学一起分享,从而促进信息交流。

2.借助校本活动,多渠道渗透群文思想

(1)固定时间保障阅读:设置统一的阅读课,安排出专项的阅读时间,定期开展各类阅读活动。

(2)固定地点提倡阅读:修建“漂流亭”和“聚慧廊”等,打造校园阅读空间,创设读书漂流活动,为学生随时随地的阅读交流提供适宜的场所。

(3)固定课程促进阅读:教师按照一定的课程编制程序开发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使其成为学校特色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固定活动鼓励阅读:如开展“读书月”活动,通过亲子共读一本书。读书主题演讲比赛、图书义卖、说书人、阅读之星评选等丰富多彩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借此机会分享新书信息,交流读书心得,拓宽阅读面,展示阅读成果,从而在全校范围内掀起读书热潮。

(三)“差异教学”提升课堂效益

1.了解差异,为学生提供有差异的挑战性学习目标

通过课堂前测,了解班级学生在语文能力上存在的差异,由此来确定课堂学习目标,除了有针对全体学生的基础性目标外,还对渴望提升和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了基础之上的挑战性目标,以最大程度实现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的成长。

2.尊重差异,为学生设计有差异的自主性学习环节

在有固定学习小组的基础上,还应用临时学习小组的组成兼顾学生的“同质”和“异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手脑并用,自行得出结论,以便较好地体现差异教学中隐形动态分层与互补合作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师生共创开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始终用积极正面的姿态倾听每一位学生的想法、肯定每一位学生的努力,还要鼓励学生关注彼此、直面差异,让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他人的成长

助力。

3.承认差异,为学生呈现有差异的激励性学习成果

课堂中要强化“反馈机制”,既要有大面积的及时反馈,又要有面上兼顾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反馈呈现,从而较好地展示学生差异性的层次,促进不同学生个体的良性差异发展。

(四)“互联网+”推动校园阅读

“互联网+”阅读已成为一种生活常态,学校有义务对学生的互联网阅读进行规范,语文老师有义务对学生的互联网阅读进行指导,以达到通过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提升课内的学习效果。各校教师可以尝试运用新兴的数字平台管控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并形成各校自己的阅读课程。

三、主张的实施效果

“课堂革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泛,教师、学生、家庭、社区(社会)是“学习共同体”,学校应该是“学习共同体”的学校,语文课堂也应该是语文学习共同体的课堂。

围绕课堂的主要有三方:教师,学生,以及两者之间的教学活动,所以从这三个方面来勾画学习共同体的课堂革命愿景。

(一)推进课堂的协同学习

20世纪90年代初,莱夫(J.Lave)等人提出了学习的新观点,认为学习的理想状态是:在参与实践的共同体之中产生,参与者通过实践的共同体,活跃了成员之间的沟通,从而使学习共同体发生发展性变化;参与共同体的学习者,在同其他成员的参与之中,形成成员的身份。所以,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教学活动具有协同性。其遵循的组织原则是:重视探究客观的现象世界;教学内容的呈现和过程得以最优化;发现并基于能力和学力的差异,组织全员参与学习的过程和指导集体思维的过程。

(二)教师:由“教的专家”向“学的专家”转变

就初中语文而言,从当前使用的统编教材革新来看,对阅读能力空前重视,这让我们对自身的教学也产生了诸多思考。课堂革命下的教师是“学的专家”,那么课堂革命下的语文教师就应该是阅读的专家。

作为“阅读的专家”,首先,应该饱有丰富并且不断更新的阅读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师在教学输出中能和现代学生相匹配。其次,专家式的阅读,一个纯粹的阅读爱好者必然不能支撑起课堂教学的需求,或泛泛的感悟,或深邃的解读,都不可能在新课堂“学习共同体”中激起创造式的阅读感受,顶多是一场讲座,收获多少看听者的修行。专家式的阅读应该是会读也会引读,更会领读——会读的收获是自身的积淀,而领读更是引导他们在阅读中探寻世界了解自我的高明手段。总而言之,初中语文“课堂革命”中教师要不断把自身打造成一个“阅读专家”。

(三)学生:由“学习的个人主义”向“学习共同体的共同建构者”转变

如今就读于初中的学生,他们显示出和以往学生很多迥异的特质,所以现在他们所处的课堂应该是更符合他们气质的课堂,也是能够赋予他们将来适应能力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能够形成自身有效的学习经历,并借此实现自我的构建,这樣才能满足对社会人成长的需求。这个课堂的生成才是真正的优质课堂。作为初中语文课堂,师生之间也应该是这种交互式的教学关系,彼此之间是协同式教学。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自身的阅读经历应该重视并值得分享,因为这是建构课堂的重要起点,在此之上,作为学的专家——老师积极汲取这种新知之后,也才能更有信心期待新的课堂生成。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以学习共同体构建者的身份参与课堂,在能动的阅读活动中才能切实形成“核心素养”,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活动是创造性的。这种阅读课堂才是真正的优质课堂。

(四)教学活动:由“知识传递”向“知识建构”转变

初中语文课堂要成为一个知识建构的平台,首先教学活动应该有一种课程建构的意识,教师究竟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这是区分新旧教学的分水岭。以阅读课为例,如果只是教教材,那么学生收获的只是这一篇阅读课文的基本内容,这很显然不能够达到“知识建构”的要求,甚至都算不上是知识的传递,但是一旦我们把一篇阅读文章放在一个学习体系中来考虑,把诸多阅读材料整合成一类,延伸成某种技能养成的范本,那么这个课程的意义就扩大了,单元设计就是撬动课堂转型的一个支点。而教师通过建构课程能够让自身得以学习提升,很自然会以共同学习的态度和学生——共同建构者一起完成课堂的生成。课堂要成为真正培养学生学习力的地方,就需要对课程进行精心的构建,这样才能为下一步教学活动的构建做好准备。

四、结语

面对新世纪的新要求,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必然要发生改变,课堂自然也会随之变化。课堂革命即是一个课堂转型的契机和助推力,它引导我们把初中语文教学聚焦于学习共同体的建造,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把自己的课堂建构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课堂,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力,所以身处课堂革命之中的我们应积极应对,做好教师、学生、教学活动三者的转变,使语文教学更富有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陈宝生.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N].人民日报,2017-09-08.

[2]钟启泉.课堂革命[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

[3]海韵互联.陈宝生部长发出“课堂革命”的改革号角

[EB/OL][2018-02-25].http://blog.sina.com.cn/s/blog_b851af3f0102xlb9.html.

[4]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课堂革命学习共同体
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实现高职课堂革命
企业学院深度协同的“五教合一”育人模式
从细微处做实小语“课堂革命”
浅析如何在《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课程中推行“课堂革命”
浅谈APP学习软件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学习共同体视域下高中生物课堂的“问题教学”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翻转课堂中“学习共同体”构建初探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