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历史思辨性教学与史料实证的融合途径

2019-09-10 10:11徐琦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史料实证融合策略初中历史

徐琦

【摘 要】历史作为初中阶段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形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重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以此作为基础改进和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历史是以史料作为基础的,是历史学科学习和研究的基础。思辨性教学作为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方式,以史料实证作为基础,构建高效历史课堂,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内容,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形成良好的历史思维。文章结合初中历史教学,提出几点思辨性教学和史料实证融合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思辨性教学;史料实证;融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30-0151-02

现阶段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思辨性教学认识不足,对其重要性缺乏了解。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将思辨性教学和史料实证有效的融合,促进课堂教学方式的改进,加强学生史料实证意识和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史料价值辨别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思辨性教学活动,加强学生思考、辨析和辨别能力培养,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开展逻辑推理活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将史料实证和思辨性教学有效融合,有利于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

一、结合思辨性教学特点,优化史料选择

初中历史思辨性教学活动中,需要以客观真实的历史资料作为基础,开展相应的论证活动,在学生真实历史感知中,加强学生对历史事实的认知。在思辨性教学活动中,以史料实证作为基础,结合史料的特点和内容,加强史料的选择,开展有效的辨析活动。在课堂活动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具有冲突性的史料内容,作为思辨性教学的突破点,保证初中历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1]。如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动荡的春秋时期”的课堂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变化,也出现很多的历史故事和典故,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对春秋时期更加全面真实的了解。教师向学生展示相应的史料:史料1:河南新郑李家楼出土春秋中期的莲鹤方壶,湖北省荆州市望山楚墓出土越王勾践剑;史料2:《汉书·地理志》载齐国能“织作冰纨绮秀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史料3:《管

子·地数》载齐国“聚庸而煮盐”,成为国家重要经济收入之一。史料4:《战国策·东周》载齐桓公“宫中七市”。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鉴别史料,对其进行辨析,从史料中推导出“春秋时期各主要诸侯国经济的发展”这一现象,最终得出“诸侯国逐渐强大和周王室衰弱是导致春秋时期动荡的重要原因”这一结论,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同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史料,开展历史思辨性教学活动,通过学生史料的阅读、思考和分析,帮助学生对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等变化深入理解,从而构建高效历史课堂。

二、充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优化课堂教学方式

初中历史思辨性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融入史料实证方式,加强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在初中历史思辨性课堂活动中,教师需要了解学生身心特点、性格特点、知识水平等,采取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将思辨性教学活动和史料实证有效的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实现课堂教学目标[2]。如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的课堂教学中,文章以遣唐使、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等历史史实,向学生介绍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由于七年级学生思辨意识不足,探究能力弱,但又好奇心强,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内容,结合学生特点,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收集生活周边的素材,掌握史料实证的方式。如通过中日两国的服装服饰、建筑和文字样式这些史料进行观察对比。学生通过相应的方式和路线,开展史料采集、辨别、整理和解读等任务,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对比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理解唐朝的强盛以及其在国际上的地位。同时,通过对鉴真和玄奘等人锲而不舍精神的理解,树立学生民族自豪感,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培养学生民族认同感。

三、开展合作探究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重要阶段,学生思维能力有待提高,思辨能力具有局限性,不利于学生思考和辨析习惯的培养,影响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初中历史思辨性课堂教学中,应有效融入史料实证意识,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活动,提高思辨性教学效果。如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太平天国运动”的课堂教学中,为让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有一个更加清晰、全面的认识,需要以史料实证作为基础,开展思辨性教学活动。初中历史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活动,引导学生开展分析和思考活动,讓学生以此作为主题,分享相关的历史史实。如在太平天国失败原因的探究中,学生分享“李秀成论‘天朝十误’”“计开天朝之失误有十:一、误国之首,东王令李开芳、林凤祥扫北败亡之大误。二、误因李开芳、林凤祥扫北兵败后,调丞相曾立昌、陈仕保、许十八去救,到临青(清)州之败。……五、误翼王与主不和,君臣而忌,翼起狈(猜)心,将合朝好文武将兵带去,此误至大。

六、误主不信外臣,用其长兄次兄为辅,此人未有才情,不能保国而误。七、误王不问政事。八、误封王太多,此之大误。九、误国不用贤才。十、误立政无章。”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让学生思考和讨论,深入分析太平天国失败的真实原因,通过史料呈现出太平天国内部混乱这一表面现象,看清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是失败的根源,纠正学生自身对史料的浅显理解,加深对历史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理解,开展思辨性思考。

四、培养学生注重史料实证的意识,开展思辨性讨论

相对一般的方式来说,史料实证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对结果有着严格的要求。在培养学生注重史料实证意识的过程中,需要将学生的实证报告作为具体内容,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认知和掌握。初中历史思辨性教学活动中,需要有效转化学习成果,不断内化自身思辨内容,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百家争鸣”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实证报告活动,要求学生结合相关的历史资料,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观点进行实证报告。让学生通过诸子百家的各自著作内容提炼,如何得出各派观点,进而分析各派观点对当时社会的影响,让学生结合自身观点进行论证,开展相应的课堂研讨活动,加强学生思辨能力培养,保证思辨性教学活动的开展。初中历史思辨性课堂教学中,融入史料实证方式,引导学生以史料作为基础,开展报告和研讨活动,树立学生实证意识,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五、结语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思辨性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将史料实证融入其中可以提高思辨性教学效果。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执行者,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将思辨性教学和史料实证有效的融合,保证思辨性教学有效开展。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活动中,需要结合思辨性教学特点,优化史料选择,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强化思辨性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严颜余.初中历史教学史料实证的理性运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8X).

[2]王雪白.历史教学中提升史料实证素养研究[J].高考, 2017(27).

猜你喜欢
史料实证融合策略初中历史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
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高三历史复习课
浅谈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在电商大趋势下的融合策略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浅谈数学游戏的指导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