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精神文化的内涵分析

2019-09-10 07:22宋夏云徐雨莺
中国内部审计 2019年4期
关键词:国家审计精神文化内核

宋夏云 徐雨莺

[摘要]国家审计精神文化是国家审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石作用,现阶段加强对国家审计精神文化的前瞻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国家审计    精神文化    内核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基于政府官员腐败治理的经济责任审计问责体系与实施路径研究”(17YJA810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核心机制,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着信息甄别和风险预警等重要功能。国家审计精神文化作为国家审计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地引导和约束国家审计机关及其人员的实践行为,有力地推进国家审计事业的持续发展。国家审計在国家治理中的功能发挥程度如何,取决于国家审计精神文化的引领作用。

一、国家审计精神文化的相关概念

(一)国家审计文化的含义

王善平等(2010)认为,国家审计文化是指与国家审计工作特色有关的价值观念、行为标准和道德规范。王棣华(2013)认为,国家审计文化是在国家审计的长期实践中产生的深入国家审计人员心田的精神理念、价值标准、制度规范。张红梅(2014)认为,国家审计文化是在国家审计的长期实践中产生的,深入国家审计人员内心的精神理念、价值标准、制度规范。结合“审计文化”的定义,笔者认为,国家审计文化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及其人员在国家审计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成果的总和。

(二)国家审计文化的种类

关于国家审计文化的种类,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可“国家审计文化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部分组成”这一观点。例如,周生春等(2003)认为,从一般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审计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物化部分即审计器物文化、制度形式表现的部分即审计的制度文化、以精神形态存在的部分即审计的精神文化。刘萍(2009)认为,新时期国家审计文化的内涵应包括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层面,三者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马轶群(2016)认为,国家审计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四个组成部分。笔者认为,国家审计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部分。三者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

(三)国家审计精神文化的概念

国家审计精神文化是国家审计文化的核心要素。关于审计精神文化,欧阳雄伟(2006)认为,审计精神文化是审计文化的核心。它是以审计价值观为核心,包括信念、作风、行为规范在内的精神现象。余小艳(2007)认为,审计精神文化包括审计精神、审计道德、审计价值观念、审计诚信等内容。王爱国(2011)认为,相较于包括物质、精神等方面的广义审计文化,狭义的仅限于精神方面的审计文化更有利于突出审计文化对审计活动的渗透性影响。毕华峰等(2012)认为,审计价值观属于精神文化的核心内容。徐鹤田(2013)认为,审计精神文化是全体审计人员认可、遵循的带有职业特色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工作作风、道德规范、职业习惯等,是国家审计文化的核心内容。笔者认为,国家审计精神文化是国家审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国家审计价值观为核心,包含审计价值观、审计理念、审计精神和审计职业道德等要素。

二、国家审计精神文化的内核分析

(一)基于审计文化理论的分析

王善平等(2010)认为,国家审计文化的构成要素包括体现“依法”“独立”“奉献”精神的审计人员共享的价值观念、行为标准和道德规范。李瑞玲(2011)认为,独立性是审计文化最重要、最能反映审计本质特征的元素。审计人员要保持审计独立性必须做到“勤、灵、稳、硬”四项基本要求。郭强(2012)认为,国家审计文化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职业道德以及行为准则等。其中以“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为核心的审计价值观在国家审计文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可以看出,作为国家审计文化的组成部分,审计精神文化的内核包括:独立;责任;追求能力和修养;真实、公开;忠诚、奉献;谨慎;清廉;依法等。

(二)基于审计价值观的分析

1.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核心要素。国家审计精神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构件,理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概括。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属于国家层面的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属于社会层面的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属于个人层面的价值观。可以看出,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审计精神文化的内核包括:公正、民主、平等;敬业;诚信;法治等。

2.基于审计价值观研究文献的分析。刘家义(2012)认为,社会主义审计核心价值观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以“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为内容的行为规范。郝振平(2012)认为,“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文化理念,构成中国审计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魏祥健等(2013)认为,审计文化核心价值理念包括忠诚事业、独立公正、诚信为本、清正廉洁。王凤丽(2013)认为,审计的核心价值体系,其内容包括先进的审计理念、强烈的责任意识、科学的创新精神和清廉的文明形象。何瑞雄(2016)认为,政府审计的核心价值观在于责任、正直、可靠。徐思远(2017)认为,国家审计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提高政府行为规范性;提高政府行为民主性;提高政府行为有效性;提高政府行为透明性。基于审计价值观的研究文献可知,审计精神文化的内核包括:独立、客观、公正、正直;强烈的责任意识;可靠、透明;有效性;忠诚、奉献;审慎;清廉;依法;创新等。

3.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的分析。俞可平(2008)认为,国家治理的目标在于实现“善治”和“良政”。其中“善治”包括合法性、法治、透明性、责任性、回应、有效、参与、稳定、廉洁、公正等要素;“良政”则应具备民主、法治、责任、服务、质量、效益、专业、严谨、透明、廉洁等内在要求。俞可平(2014)认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衡量标准包括公共权力运行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民主化、法治、效率、协调。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国家审计精神文化的内核包括:公正;责任性;专业;透明;有效、效益;严谨;廉洁;法治等。

(三)基于审计理念的分析

闫天池等(2010)认为,审计理念是指审计工作的基本信念与指导思想,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审计为达到其目標、实现其职能而对社会所产生的价值判断。关于审计理念的构成,刘家义(2009)认为,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就是要认识到:审计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审计监督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民主法治的产物和推动民主法治的手段,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工具,是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审计的根本目标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现阶段就是“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审计的首要任务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国家利益、推进民主法治、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审计的基本工作方针是“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胡丹(2012)认为,科学新颖的审计理念包括独立公正、监督政府、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孟焰等(2016)认为,国家审计的社会本位理念的核心内涵包括“公开、责任、服务”及“参与、协同、共享”等。

基于审计理念视角,国家审计精神文化的内核包括:独立、公正;责任;公开;可持续发展;法治等。

(四)基于审计精神的分析

方宝璋(2005)认为,审计精神文化的特征包括:精神独立,排除干扰,坚持真理;廉洁自律,无私无畏;执法守法,客观公正;嫉恶如仇,敢于碰硬,为国为民,舍身忘己;勤勉尽职,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徐鹤田(2013)认为,审计精神的主要内容包括审计职业精神、审计班子精神、审计团队精神、审计专业人精神。杨雪(2013)认为,审计精神的内涵包括:坚持原则,廉洁从审;不徇私舞弊,客观从审;求真务实,严谨细致;锲而不舍,加强学习;爱岗敬业,团结奋进。

基于审计精神视角,国家审计精神文化的内核包括:独立、客观、公正;勤勉尽职;严谨;廉洁;守法。

(五)基于审计职业道德的分析

张以宽(2002)认为,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安徽省审计文化研究课题组(2004)指出,新时期的审计道德要求审计人员做到:忠于职守,尽职尽责;联系群众,甘受监督;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公正守法,清正廉洁;刻苦学习,勤奋敬业;勇于创造,开拓进取。闫旭旭(2016)认为,审计职业道德是指审计人员在从事审计工作时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行为标准。职业道德包括:诚信、独立、客观与公正。郭志英(2013)认为,国家审计人员专业品质包括:独立性、客观公正、职业谨慎、保密原则、廉洁奉公、公共责任、遵纪守法、专业能力和审计责任。朱雅丽(2014)认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包括:忠于职守,勤奋工作;依法审计,实事求是;廉洁奉公,遵纪守法;努力学习,积极进取;谦虚谨慎,平等待人等方面。蔡鹏(2015)认为,审计职业道德具有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和保密性等共性。朱灵通(2016)认为,我国民国时期审计职业道德观念的核心内容包括“独立、诚信、廉洁、勤奋”。

基于审计职业道德视角,国家审计精神文化的内核包括:独立、客观和公正;公共责任;专业能力和职业胜任;忠于职守、敬业;职业谨慎;保密;廉洁;遵纪守法。

三、国家审计精神文化的内核提炼

(一)独立、客观、公正

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我国宪法和审计法规定,国家审计机关及其人员依法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国家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作为公共利益的捍卫者,应当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预算、业务操作与精神层面与被审计单位保持独立的关系,以保证国家审计过程与审计结果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可见,独立性作为国家审计精神文化的核心要素,是有效发挥国家审计治理功能的重要前提。客观性和公正性是审计价值观、审计精神以及审计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依法审计

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民主法治的产物,同时又构成民主法治的重要机制,在推进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由宪法、审计法和国家审计准则等构成的国家审计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审计、有法可依是国家审计机关及其人员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依法审计原则,要求国家审计机关及其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该努力发现和报告被审计单位对现行的国家审计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并提出合理化建议,进而为提高法治化水平、加强法治建设作出贡献;通过依法公开审计计划、审计过程和审计结果,为社会公众了解被审计单位履行法定职责以及国家审计机关及其人员自身遵纪守法等情况提供重要渠道,帮助提升国家法治的能力和整体水平。由此可见,国家审计精神文化所体现的“依法审计”精神,能够有效地发挥国家审计在推动国家民主法治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最终实现国家法治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三)问责

国家审计产生于问责的需要,它是监督、评价和鉴证政府等公共部门是否合理利用公共资源、切实履行受托责任的治理机制。而审计问责作为问责制度的核心机制,属于国家审计精神文化的基本内核之一。国家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该以问责为导向,及时、有效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及时将其通报给人大、纪委监察等治理部门,并协助其落实相应的处理处罚决定。由此可见,问责作为国家审计精神文化的核心要素,能够有效地促进政府等公共部门受托责任的有效履行以及国家民主法治建设,并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四)专业胜任

为充分地发挥国家审计的治理功能,要持续提升国家审计机关及其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专业胜任构成国家审计精神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专业胜任原则,要求国家审计机关及其人员应该严格按照专业标准,合格胜任各种复杂情况的审计工作。根据能力要素法,专业胜任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价值、道德和态度(IFAC,2003)。因此,专业胜任原则要求国家审计机关及其人员应该通过持续学习,不断拓宽其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五)职业谨慎

作为审计职业价值观、道德和态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谨慎要求国家审计机关及其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当时刻保持科学、严谨、稳健、负责的职业态度以及必要的职业关注。为最大程度地发挥国家审计的监督、评价、鉴证等治理职能,国家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应当秉持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在审计工作中始终保持稳健踏实的工作作风,一丝不苟地执行审计程序,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由此可见,职业谨慎应作为国家审计精神文化的重要内核之一,对于国家审计机关及其人员保持良好的专业品质可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六)清正廉洁

国家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时刻处于国家经济与社会运行风险控制的前沿阵地,在审计工作中时常面临来自外界和被审计单位等利益相关者的各种威胁和诱惑。作为重要的问责主体,国家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必须始终坚持“清正廉洁”原则,做到自身正、自身硬、腰板直。因此,清正廉洁也是国家审计精神文化的核心要素。清正廉洁原则,要求国家审计机关及其人员应该始终坚持以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工作的出发点,抵御各种利益的诱惑,确保审计过程和结果的合法性、合规性和真实性。清正廉洁作为国家审计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促进审计机关自身的廉政建设,确保审计人员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

主要参考文献

孟焰,周卫华.国家审计理念的演进:从政府本位到社会本位[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6(5):3-10

谭建立.中国审计文化历史变迁的特征探讨[J].审计研究, 2018(2):32-39

徐鹤田.弘扬审计精神,打造审计文化:审计精神进一步拓展的幾点思考[J].中国内部审计, 2013(8):84-87

猜你喜欢
国家审计精神文化内核
人民情怀:柳青为文为人的内核(评论)
初春
微软发布新Edge浏览器预览版下载换装Chrome内核
浅析经济责任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功能与实现途径
立人教育成就教师的本土化发展
对国企高管腐败行为的约束分析
浅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具备DV解码功能的DVD编码器——数字视频刻录应用的理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