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寓言教学更有课程的味道

2019-09-10 07:22贾秀梅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37期
关键词:思辨寓言理念

贾秀梅

摘  要:寓言文字简约,却寓含着深刻的道理;它篇幅短小,却十分有趣。通过寓言故事的学习,让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积淀文化,汲取人文精髓,提高道德规范能力。不光要有正确的理念,明确寓言教学的目标,还要创设学习情境,突显寓言故事的意趣,同时要依托文本,读中悟法,在讨论思辨中明理,最后在拓展迁移中形成能力。

关键词:寓言;课程;理念;情境;文本;思辨;能力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课程越来越重视了,有人把课程比作“跑道”,那么课文就应该是这条“跑道”上的起点。长期以来,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就课文教课文,仅用一节课教完一篇课文,是远远不具备“跑道”的价值的。我们必须让课文更有课程味,让课堂更有语文味。

那么,如何让小学的寓言故事教学更加富有课程的味道呢?

一、理念先行,明确目标

首先,要处理好一课教学与整个单元教学的关系。备课时要对单元教学整体规划,再考虑一课一课该教什么、怎么教。孤立地研究一课,不明确此课在整个单元教学中的地位和任务,就很难准确界定此课教学的起点和目标。以整体统观部分,最容易取得整体效益。

以《坐井观天》为例,它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寓言故事)中的一篇课文。结合单元教学目标,我们可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一)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表演故事。

(二)在阅读的基础上明白故事寓意。

(三)把握寓言故事的语言特色及故事特点,并能联系上文学习续编故事。

以上教学目标要求孩子们表演故事,在阅读和思辨的基础上领悟寓意,发现寓言故事的语言特色及故事特点,并依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续编故事。显然,更能体现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三维目标。

二、设境体验,突显意趣

(一)课始意趣导入

教学伊始,教师可以通过音乐、动画等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坐井观天》一课的开始,老师可以用故事导入:亲爱的孩子们,寓言王国的小精灵们邀请我们去作客啦,看看你还认识他们吗?(出示寓言学过的故事图片及文字)那你们还记得昨天坐井观天给大家讲的故事吗?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故事内容,并把故事中的两个角色送到各自的位置去吗?(生边讲大意边贴图)那么坐井观天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这就要靠小朋友们自己来读中感悟了。

这样的设计,孩子们一下子进入情境中,既能引发孩子的兴趣,也能让孩子们愉快地进入新的学习。

(二)课中情境再现

教师在课堂上创设课文情境,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角色的表演,能让学生真实的体验人物的情感。

《坐井观天》一文中,青蛙笑了,小鸟也笑了,但是它们的笑却是不同的,青蛙的笑傲慢、固执、愚蠢、自以为是,而小鸟的笑真诚、耐心、善意、友好。教师不妨扮演小记者,即时去采访一下青蛙和小鸟,问问他们为什么笑了。孩子们积极参与表演,这样的课堂学生热情洋溢,在活动中轻松地领悟到寓言故事的深意。

三、依托文本,读中悟法

叶圣陶老先生说:“国文是语文学科,国文教学的重心在于语言文字,虽然国文教学富有‘教育意义’,但这不是他的‘专任’,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

《坐井观天》一文中有很多语言训练点。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活动形式让孩子参与到教学中来。

(一)排序学文,习得表达的条理性

这则寓言故事内容很短,三次对话也比较简单,孩子一看就懂,我们不妨让孩子们初读之后,排序理清思路。

“这则寓言故事很短,老师备课时不小心把本课的顺序搞乱了,排了半天没排好,现在我想请大家来帮我解决这个难题,我相信你们通过动脑,一定会帮我解决这个难题,你愿意来试试吗?”

这样的设计是对孩子语文感悟能力的一种训练和渗透,又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越来了。这种启发式教学,既体现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又体现了学生的自读、自悟、自得。

(二)紧扣词语,领悟表达的灵活性

比如青蛙说:“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际”是什么意思呢?学生發现“际”就是“边”,边际是一个由近义词组成的词语。无边无际就是大得没有边际。

到底还有哪些东西大得无边无际?老师可以出示一组练习:

大得无边无际。(草原、大海)

这样,孩子们不仅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而且学会了表达,也为后面的续编故事打下了基础。

四、讨论思辨,领悟特点

寓言故事看似通俗易懂,但字里行间却隐藏着深刻的寓意。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不断的思辨中领悟寓言的特点。

《坐井观天》中的青蛙和小鸟争论天的大小,那么它们到底谁是谁非呢?这时可以紧扣“井口大”和“无边际”,让孩子们展开讨论。孩子们可以为青蛙辩护,也可以采访跳出井口的青蛙有什么感受。在思辨中,孩子们明白了:只有走出狭小空间,多与外界接触,才能开阔眼界,多向思维,全面看问题。这时以一首儿歌点明寓意:

小青蛙,小青蛙,水井底下安了家,说天只有井口大。

小青蛙,你错啦!天空大得无边际,你快出来看看吧。

小朋友,要记牢,不学固执井底蛙,看待事物全面化。

孩子们在有趣,好玩的儿歌诵读中,轻松愉快的理解了文寓意。

最后再回过头来看寓言,孩子们很快会发现寓言故事的特点:①篇幅短小,语言精练。②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把作者的思想寄托在故事里,让人明白一个道理。③故事情节虚构。

五、拓展迁移,形成能力

为了把整个阅读推向更深的层次,把孩子们的视野引向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教师可以在课后给孩子们拓展近义词:管中窥豹、鼠目寸光、目光如豆、井底之蛙等,反义词博学多闻、博闻强识等。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达成双向积累。

再由词的拓展向篇的拓展,如《盲人摸象》《夜郎自大》等故事,让孩子懂得从个人到社会再到整个国家的发展,都需要我们有开放的眼光,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真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当然,阅读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师可以在课后给孩子们推荐《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及绘本故事《天哪,错了!》,让孩子们在课外阅读中更进一步去认识寓言故事的魅力。

总之,我们的课文教学要有课程的味道,要引导学生以儿童的眼睛观察世界,以儿童的心灵想象世界,以儿童的方式看待世界,通过课程中思维的碰撞去促进思想的开放和多元。

参考文献:

[1]洪熙.品言外之意,聊味外之味[J].语文教学通讯(z2):26-26.

猜你喜欢
思辨寓言理念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时装寓言
用心处事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伊索寓言》是谁写的?
A FABLE寓言
寓言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