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活动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对班级氛围建设之意义

2019-09-10 07:22迮罕杰
当代家庭教育 2019年30期
关键词:主体性

迮罕杰

摘  要:班级氛围对于一个班级而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是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的保证,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老师如何积极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性,以创设更好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同侪关系,进而促进良好的班级氛围的形成,是一项值得思考、具有积极意义的工作。

关键词:主体性;班级氛围;交互作用;同侪文化

【中图分类号】G 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30-0018-02

班级氛围又称班级心理氛围,“是在班级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辅导员在科学带班思想指导下,通过行之有效的调节方式,引导学生沉浸在智力高度紧张、情绪异常愉悦的氛围中,代表了师生双方感情的融洽、和睦与流畅。它既是班级的心理背景,又是通过班级形成和发展的”。班级氛围的营造无外乎对于两种关系的培养:即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同侪关系)。只有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对于班级的现状和发展产生心理上相同的期望,且在诸多班级问题上达到共识的情况下,良好的班级氛围才能建立起来。

“学生主体性是人的主体性在个体早期成长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是指个体作为正在成长中的社会实践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正在成长中的个体在一切对象性活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而表现和发展起來的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等自觉能动性” 。随着学生心理上的不断成熟,以及生活上主体意识的增强、独立能力的提高,必定会引发他们对于班级事务关注度的提升。如果对于这种意识放任自流,很可能导致学生自我意识膨胀、自视甚高,出现人际关系的危机,甚至导致学生心理、人格上的缺陷。因此,教师需要将学生的这份热情和责任感有效地加以引导,使他们更好地在班级活动中发挥自身的主体性,进而推动师生关系、同侪文化的发展,形成和谐向上的班级氛围的形成。

1.活动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助于师生关系的发展

“学校班级通常是由一位教师与一群学生彼此之间交互作用所形成的一个小团体。在班级团体成员之间所进行的交互作用,亦可称为‘沟通’”。莱维特(H.J.Leavitt)等人曾将小团体沟通的形式分为四种:圆圈式,链状式,Y字式,轮状式。

这四种形式中交互作用逐次递减,第一种没有一个“中心成员”,成员间的沟通交流显得比较活跃与方便,而第四种有了一个“中心成员”,团体成员间的沟通和交流就更多的是和“中心成员”进行,也就是沟通交流的面比较窄。在学习生活中,师生关系的交互模式基本以第四种“轮状式”为主,即教师处于中心地位,学生交流主要与教师进行,而学生之间的交流情况则比较闭塞。

为此,就需要教师在活动中积极探索,以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主体性是对于学生自我意识和能力的尊重,是鼓励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主要体现。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在发掘学生个体发展潜力的同时,也要培养其良好的团体意识。例如,围绕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可以以活动的参与度、达成度、满意度为标准进行学生活动的设计:

首先,学生活动的参与度不仅仅是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还应该包括策划、评价、反馈等诸多环节。在组织一项班级学生活动前,应该征求班级大部分学生的意见,在现实条件允许的范围内、不破坏原则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尊重学生的选择。比如,可以给出一些活动意见,让学生选择其中之一。

在决定好活动项目之后,可以组织班委商量讨论,制定一份活动策划。之后向班级同学征询修改意见,经过斟酌和讨论定下策划案的终稿。

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尽可能地让每位同学都有一个参与、体验的过程,让他们真切地感受、体会到活动的过程和意义。这不仅是尊重学生个体的表现,更是维护班级团结性的重要方式。与此同时,这也对于之后收集活动反馈信息有着巨大的帮助。

在活动结束之后,应当及时向学生收集反馈信息。并且向多名学生(班委成员、普通学生)、多个活动角色(策划者、主要实施者、一般参与者)来征求意见或建议。这样有利于更全面地掌握班级不同学生对活动的看法以及不同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

之后,就是针对这些问题做出反思和制定初步解决方案。对于学生活动而言,缺憾是一定存在的,但如何从每一次活动的缺憾中找到真实原因和有效的解决方法,进而使之后的活动更具质量和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活动达成度与满意度是与学生临场反应和活动过后的反馈息息相关的,这就需要老师注意观察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的举动和收集学生活动过后的反馈意见。

通过这样的活动过程,教师在寻求更多、更好地学生参与的同时,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同时也很大程度上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也在各个方面体会到了老师所给予的沟通交流和实践空间,以及对于自身思想和能力的肯定和培养。对于学生自身发展的帮助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然也就成为师生关系良性发展的巨大推力。

反之,如果在班级活动中一味强调教师的主导性,不尊重学生的思维和行动,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就极有可能导致师生关系出现裂痕,如后续处理不善,学生与教师可能不可遏止地走向对立面,班级氛围遭到破坏,最终班级走向失控。

2.学生在活动中主体性的发挥有助于学生群体的同侪文化的建设

同侪指与自己在年龄、地位、兴趣等等方面相近的平辈。因此学生即是一个同侪团体,在思想观念等诸多方面上有极大的共同性。在青少年阶段,学生对于同侪团体的认同往往要强于家庭,因此同侪团体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一方面,建立自尊、自信、自立的意识,提升社会生活的知识和技能等等。另一方面,同侪团体中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相互影响等因素在班级管理中有着巨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作用。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同侪团体也易于产生个体心理压力,出现排挤他人等现象。所以,在建设良好班级氛围的过程中,应当借助学生群体的同侪效应,正确加以引导,加强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

处于同一学习共同体的学生,在各类班级活动中,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让同学了解自己,是一种交往的重要行为。不但有利于自身的发展,而且通过交流增进互信,推动了学生群体同侪文化的建设。首先,有助于个体间的交流沟通,提升群体的认同感、归属感。在班级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策划者、组织者、参与者、评价者等。实施过程中,学生主动通过语言、动作的交流,展示个性和思想。这样的交流沟通,提高了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他人、认识自我,从而发现共同的兴趣,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有助于增强同侪互助意识,促进班级凝聚力建设。在策划、组织、参与过程中,同学之间需要与同一团队的学生相互信任,并进行良好的配合,形成一种同侪互助的意识。这种意识不仅推进了班级凝聚力的建设,同时对于学生今后工作、踏入社会也有着极大的帮助。

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而充分肯定和发挥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进而形成积极正确的师生关系、同侪关系,是推进该目标形成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赵晶晶,石磊.辅导员如何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J].教育教学论坛,2012(20):275

[2]寇冬泉.学生主体性的彰显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追求[J].教育导刊,2011(11):5

[3]陈奎熹.师生关系的理论模式.载教育原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主编.伟文图书出版社民国六十七年十二月版,第二一八页

猜你喜欢
主体性
浅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教学创新研究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陶行知“六大解放”之快乐游戏
劳动公有制是经济矛盾发展的必然趋势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