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课新“磨”,一样的小缆车不一样的“精彩”

2019-09-10 07:34周晔
当代家庭教育 2019年30期
关键词:科学课堂

周晔

摘  要:《我们的小缆车》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的一节“老”课,但在两位青年教师的课堂上却迸发出了不一样的精彩。本文将从“有问题”的课堂、“有实践”的课堂、“有意义”的课堂、“有进阶”的课堂和“有创新”的课堂五个方面来探讨小学科学课堂应该如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让小学科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科学课堂;小缆车;老课新磨

【中图分类号】G 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30-0179-01

在一次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活动中,两位青年教师(薛老师和陆老师)选择了同一主题《我们的小缆车》,以“同题异构”的形式向在座的展示了对课堂教学的正确理解与合理表达。如何突破传统老课新磨,使课堂迸发出不一样的精彩呢?

1.有备才有患,科学课堂应该是“有问题”的课堂

教学中两位老师注重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运用重力驱动小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你的小车是否能动?原因是什么?”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问题:重力怎样驱动小车?多大的拉力能使小车运动起来?小车运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在薛老师的课上,解决第一个问题时特意准备了个别小组的垫片是明显不足驱动小车的,因为垫片太少不能动,就会引发矛盾冲突,产生问题。第二个问题中为各小组准备大、小不同的垫片、设置桌面光滑度不一,观看其他小组的小车运动,学生聚焦发现问题。有所准备,有备有患,引发问题,也正是基于此问题,才会有后面学生的亲历探究。而在全课研究告一段落时,学生又被引向新问题“其他的车是怎样動起来的”、“还有哪些方法可以让小车动起来?”

通过提问可以有效调节课堂教学的节奏和学生学习的情绪,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们应当努力通过自己的教学抵至“无疑处设疑,有疑处释疑”的境界。

2.手巧促心灵,科学课堂应该是“有实践”的课堂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从“科学探究是一种多侧面的活动”的观点出发,将亲身经历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实验是学生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现在更在提一个词“实践”,学生必须亲自参加实践。

“小车动了,是因为垫片有重力驱动小车”、马上有学生就会有不同意见,因为他们同样加了垫片没有动,说明重力不够,小车动不了。此时,如果拿掉“绳子”或者绳子不垂落下来小车能动吗?学生就会深入思考绳子的重要性。“小车运动太快,容易冲出桌面”,装置需要改进。“绳长”、“小车快慢”这些都是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引发的思考,这些思考就是学习的源动力,更指明了学生开展科学实践的方向。

如何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的运动”学生不会盲目动手,因为动手之前还需要思考,怎样规范设计实验,此时便是脑的发展,而脑的发展又可以使手得到发展,进而使手变得更加灵巧,两者相辅相成。

3.有思才有悟,科学课堂应该是“有意义”的课堂

当学生的思维停留在“重力能使小车动起来”时,薛老师便引导他们通过交流产生矛盾冲突,学生便会将注意转移至绳子的作用、垫片的数量方面,产生新的思考。这也就是后续探究多大的拉力能使小车刚好运动起来的源头。当学生提出“拉力大小影响小车运动快慢”的假设,薛老师注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除了指向最明确的垫片大小、数量(即拉力不同),还可能是哪些因素会影响小车运动快慢?车子轮胎的花纹、桌面的情况、车子的重量、轮子转动的灵活程度,这些其他因素就走进了学生的视线,思维广度拓宽,探究的面自然拓宽了。

陆老师在探究多大重力转化成的拉力正好使小车动起来时,虽然很快就完成了实验,但是通过几组数据的对比,引出一系列问题,“有没有哪个小组用一个垫圈就让小车刚好动起来的?”、“同样是绳子拉动小车,为什么最后让它刚好动起来的垫圈不一样呢?”“有没有算挂钩的重量呢?”……学生感受到科学不仅仅是实验,还要对实验的数据进一步分析,隐藏在里面的是巨大的奥秘。在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时,学生想到的是多个多个增加小垫圈,即增大重力,让小车运动的快一些。此时小垫圈增加的越多,学生会发现实验操作越不方便,从而引出分别用大中小不同重量的螺帽代替会更加简便。看似简单的代替,却是学生思考的升华,生活中的很多简便方法都是一次次思维碰撞后的创新。。

4.旧理启新知,科学课堂应该是“有进阶”的课堂

在薛老师的课中,基于学生对力原有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引力,进而认识重力,我们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新的认识:地球不需要接触物体就可以对物体施加引力,所以有的力可以通过看不见的物质施加在物体上。此外,中低年级的学习中学生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如,弯曲、拉伸等。而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探究认识到力作用于物体,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陆老师在探究多少个0.5克的垫圈让小车正好动起来时,虽没有计算到底多少质量,但为本单元“测量力的大小”这一课做铺垫的,1牛顿≈100克力,等学生学到那一课时,回过头再看本实验的结果,他们就会发现,使小缆车前进的力原来是那么小。另外,上到滑动与滚动一课时,也可以直接将本课的实验结果拿出来利用,只需稍微换算一下。同时,在讨论垫圈个数为什么各小组不同时,也适当的引出了摩擦力等概念,为后面的学习作了铺垫。

5.科技来引领,科学课堂应该是“有创新”的课堂

陆老师把四驱车跑圈的计时器适当改进,来替换秒表,让我们的计时更加准确。我们知道在实验时,由于实验桌高度的限制,拉动小车的绳子不能过长,导致在探究过程中起点和终点的距离太短,秒表计时误差很大,用红外感应计时器记录更加准确,而且效率也更高。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我们对所设计活动的目标和意义,眼界要更广阔。课堂没有止境,研究就没有止境;研究没有止境,课堂就没有止境。教育创新,一直在路上。

猜你喜欢
科学课堂
借信息技术之力,让小学科学绽放异彩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互动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让科学课堂更加有序、有效
创设情境,引发头脑风暴
科学课堂探究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科学课堂“六需要”
提升科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途径探讨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设计的预设与生成
基于学龙智慧课堂的科学课堂教学效率研究
科学课堂中的探究教学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