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团辅—心理育人体系建设探微

2019-09-10 07:22石琳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工作机制

石琳

[摘 要]文章将心理团辅—心理育人置于高校学生工作整体范畴中开展整体规划,思考构建育人合理的工作体系,对学生成长成才具有积极的助推效应。通过构建课程教学、咨询服务、心理普查、教育活动、心理干预“五位一体”的工作支持系统,为工作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能较好促进工作长远发展。

[关键词]高校学生工作;心理团辅;工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19)03-0078-04

一、心理团辅—心理育人的概念界定

高校心理育人体系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资源、师资资源、理论资源、实操资源及其他综合资源为工作模式,通过课程教育、活动开展、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综合研判、危机应对、后续评估等手段,对在校生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主要通过教学引导、行为引导、价值引导,对学生实施教育权威影响、行为示范影响、正反典型影响,其主要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应对困难挫折的耐受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生活的自主能力,增强学生合理规划大学乃至人生目标的分析能力。

教育部思政司《关于培育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的通知》对高校育人体系建设要素作出了具体规划,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作出了“正解”: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1]。可见,心理育人纳入了学生工作、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校园稳定等诸多组成要义。从根本上决定了心理育人的开展方式具有多元性,工作方式具有多样性,评价体系具有非一致性,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具有特色化、目标化、具体化的导向性[2]。

心理团辅最初作为医疗手段及病患研究始于1905年,是美国医生普拉特(H·Pratt)对肺病患者开展的一次心理调试,主要用于帮助患者消除或减少疾病引起的心理不适[2]。

心理团辅作为开展心理育人的有效手段与重要抓手,是在教师引导下开展学生自我认知与自我教育的新模式,是利用团体间成员的相互作用,模拟情景反应、示范引导、角色互换、师生同一的模式[3]。心理团辅—心理育人在理论上同出于心理学与教育学范畴,具有研究范围、研究对象、研究方向、研究目标的一致性;在工作实操上具有层次上的包容性;在效果反馈上具有教育效果的先后性;在教育教学设计上具有开展方式的差异性。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将心理团辅与心理育人置于同一研究层次,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更好地用于指导学生工作实际。

与此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诸如新生心理普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日常心理咨询、3·25心理健康教育季等普遍教育的同时,也针对普测中出现的不良心理反应开展持续性心理检测,对日常工作中发现的特殊群体学生进行分级、分类教育帮扶,形成了正面和负面清单,对危机应对、构建育人合理、开展医校/警校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心理团辅—心理育人的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

目前,一般高校依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学系建立了个体心理咨询室、团体辅导室、心理测评室,形成了专兼结合、师生互助、全员参与的运行体制[4];通过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逐级推进,步步深入,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坚实保障。

在做好普遍工作的同时,针对特殊群体学生,一是按照学业困难、人际不良、网络痴迷、心理障碍、恋爱受挫、身体残疾、经济困难、家庭变故等八个群体类别实施精准分类,认真做好信息收集汇总、分析研判、保密归档;二是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甄别特殊群体学生的表现形式与心理特质,建立了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经济帮助、行为养成、朋辈互助、家庭支持等六项机制;三是按学年认真组建校、院、系、班四級特殊群体帮扶队伍,实施精细化指导、精细化防控。通过精准识别、精准建档、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减少因特殊问题导致的休学、退学、违纪现象。

(二)存在问题

一是存在尚未将心理团辅区别于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有的尚未改变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知识的普及与活动的开展中对考核通过率要求指向性明显,会影响教育教学的实效。

二是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实现有机融合。心理团辅作为融合了两个课堂的产物,既有课程教育的活动性、放松性特质,也有学生活动的教育性、目标性特质。而教育活动中如果忽视教学效果,会导致教育缺乏针对性、活动缺少灵活性的结果。

三是区别化、分众化教育目标未列入教学设计中。在有些心理团辅的教学设计中,对于不同的心里特质、行为表现、参与积极性等方面尚未进行详细规划,使得发现的问题无法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致使正面教育缺乏资料与个体案例,心理危机应对、疏导与帮扶不能形成完整的“闭环效应”。

三、心理团辅—心理育人“五位一体”标准化模式的建设

实施心理团辅—心理育人,顶层设计是基本工作,结合对学校心理团辅—心理育人工作开展实际,对碎片化、零星化的工作模块进行重构,构建了“五位一体”的育人基本模式。开展心理团辅—心理育人,就是要广泛调动学校—学院—学生社团的基本主体育人功能,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的育人格局,结合各类专题教育的开展,发挥各项工作育人的主旨效应,构建心理团辅—心理育人的基本格局(见图1)。

心理团辅—心理育人格局的基本组成:以课程教学为重点,构建教学体系,通过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模式、整合资源、强化多元评价等措施,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以咨询服务为依托,构建咨询体系,通过明确咨询原则、流程、内容及方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导航;以心理普查为基础,构建测评体系,通过对学生心理症状、心理状态、心理品质的评估及分析,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以教育活动为载体,构建活动体系,通过开展情景剧、专题报告、沙龙、征文、影视赏析等活动,为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营造良好氛围;以心理干预为保障,构建干预体系,通过实施预防维护、筛查预警、治疗监控、转介跟踪、应对处置五级干预,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五位一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以达到教学具有多样化、活动包含指向性,可评估、可推广、可复制的工作目标[5]。

(一)以课程教学为重点,构建课程教学体系

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以课程教学为重点,通过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模式、整合资源、强化多元评价等措施,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工作中要积极构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课堂讲授与心理训练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规范教学管理,加强教材建设,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采取生动活泼、形式多样、易于被学生所接受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努力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发挥课程的心理知识普及心理素质培养功能。

(二)以咨询服务为依托,构建咨询体系

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不断加强心理教育指导、心理咨询及辅导工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导航。以咨询服务为依托,通过明确咨询原则、流程、内容及方法等措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导航。加强心理咨询及辅导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建立心理咨询预约制度、心理咨询人员培训制度、心理咨询人员督导制度等[6]。积极构建发展咨询与障碍咨询相结合、团体咨询与个别咨询相结合、面谈咨询、电话咨询与网络咨询相结合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体系,全方位服务于学生。面对新形势下大学生把网络作为沟通与了解信息主要渠道的特点,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心理留言咨询及在线心理咨询等网络咨询服务,拓宽心理咨询渠道,以利于及时解决各种心理困惑[7]。

(三)以心理普查为基础,构建测评体系

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大力开展心理测评,构建心理健康测评指标。以心理普查为基础,通过对学生心理症状、心理状态、心理品质的评估及分析等措施,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心理测评不仅包括强迫、抑郁、自卑、焦虑、恐怖、攻击、退缩、依赖等心理问题的测评,也包括积极情绪、生活满意度、心理潜能、多元智能、情绪智力、乐观、希望、幸福感、韧性、自信、专注力、积极人格等积极心理品质的测评。一是要高度重视心理测评工作,做好主试人员培训,加强对测评工作的宣传动员,提高新生的心理保健意识;二是要周密安排,认真部署好测评工作的各个环节;三是要加强管理,严格保密,确保测评数据安全。

(四)以教育活动为载体,构建活动体系

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努力营造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氛围。应以教育活动为载体,以“3·25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季”为契机,设计策划、组织实施了现场心理测试与辅导、心理健康科普展、心理健康兴趣体验、组织师生观看优秀心理视频,举办心理情景剧大赛、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线答题活动,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系列活动、辅导员能力提升专家报告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案例评选与心理微课展评活动、心理微电影拍摄与播放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术研究与课题立项。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要注重活动的内容及方式、方法,尤其要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网络工作,努力搭建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平台。

(五)以心理干预为保障,构建干预体系

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努力构建大学生心理干预体系,积极开展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心理干預为保障,通过实施预防维护、筛查预警、治疗监控、转介跟踪、应对处置五级干预,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高校要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及早发现、及时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实行动态管理。要积极构建学校、学院、班级、医院四级心理防护网络。心理预防和干预要抓基层,积极推行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心理异常学生及时报告制度、来访学生心理信息反馈制度等,加强信息的交流及反馈。

大学生处于人生的基本规划期、性格行为可塑期,单纯的教育教学对于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提升专业学习的模块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预防因各种心理问题导致的不良事件的发生,为学生生命安全、人格健全提供基础的保证。心理团辅—心理育人作为一项起步较晚的新的心理教育模式,既能完善单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所带来的单调,也能满足大学生对于新奇事物的追求,对于做好学生工作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思政司.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关于培育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的通知[EB/OL].(2018-07-23)[2018-11-01] . http://www.moe.gov.cn/s78/A12/A12_gggs/s8 473/201807/t201807 24_343654.html.

[2]李川川.基于团体心理辅导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微[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

[3]张文,王刚,金敏.心理团辅模式下红色文化教育文献计量分析[J].商洛学院学报,2018(5).

[4]江颖丽.学校心理辅导室在育人中的作用[J].现代职业教育,2017(24).

[5]金敏.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新余学院学报,2016(4).

[6]罗芳.坚持育人为本促进职校生心理健康发展[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S1).

[7]葛伟丽.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资助育人中的作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6(2).

猜你喜欢
工作机制
高等院校校园安全稳定创新工作机制研究
论解决检察机关“案多人少”矛盾的工作机制:以绿色司法理念的应用为中心
提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几点建议
全力育“心”,全“心”育人:以心理健康教育助推素质教育深入实施
构建县域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研究
高校党组织和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研究
浅谈检律良性互动关系中检察机关工作机制的构建与优化
“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机制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