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上到后来,成了这个样子

2019-09-10 07:22黄雅芸
关键词:交流同学老师

黄雅芸

摘要:观察张齐华和李玉贵的课堂,有似曾相识的地方,从中能窥探“好课堂”的真谛:在学生举手时,教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慢下来”,好的课堂是心中有“慢学生”的课堂;布置学习任务后,教师停下来,教学生“听话”(听别人说话);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引导者,还是应答者、支持者。

关键词:课堂面貌举手学习任务自学

小学语文老师,你们熟悉李玉贵吗?

小学数学老师,你们认识张齐华吗?

2019年4月13日,“现代与经典”小学数学观摩研讨活动南京场,我聆听了张齐华老师的数学课《图形中的秘密》。听着听着,眼前浮现出2015年“现代与经典”小学语文观摩研讨活动中李玉贵老师的语文课《打扫森林》。

虽然两节课各有鲜明的学科特征与教学策略,但扑面而来的却是“似是故人来”的浓浓亲切感,原因何在?

在他们的课堂上,有哪些似曾相识的地方?从中,我们又能窥探到哪些“好课堂”的真谛呢?

学生举手时,他们这样说——

【张齐华的课堂】

“我请举手的孩子前后左右看一下,有没有发现,此时此刻还有一小半同学没有举手,说明他们还在犹豫和思考的过程当中。那我来采访采访举手的同学:你是准备直接站起来交流,还是和同桌交换一下意见,以保证他们(指那一小半没有举手的同学)对这个问题也有自己的想法,你的选择是?”教师在学生纷纷回答“交流”之后追问:“明明你已经有想法了,为什么还要跟同学去交流呢?”当学生答“有些同学可能还没有想出来,这时候打断别人的思维很不好”时,教师评价:“看出来了,咱们班的同学都是心里特别装着别人的人。很好!”

【李玉贵的课堂】

课始,几次抛问,老师发现,固定的三四个学生总在一两秒内便迅速举手。“老师就怕举手快的同学。”教师看着这几个依然举着手却有些茫然的学生,“如果你选定了句子,就将它与段内的其他句子比较,问问自己:‘真的是我找的这一句吗?’”“不要急于表现,不要急躁,学习自我反思、潜心阅读,你将会更有收获。”学生高举的手迟疑地放了下去。教室里重新陷入一片安静的阅读与思考氛围之中。

在学生举手时,两位教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慢下来”。

张齐华老师提示举手的学生关注少数没举手的学生,大力赞赏学生懂得体贴他人的善意;李玉贵老师则重视培养学生不急不躁、安静阅读的良好习惯,同时也为没举手的学生提供了充分思考、酝酿的时间。

眼前晃动的手臂就像破土而出的茁壮幼苗,而那些喑哑的声音、垂落的目光里更有值得呵护的学习种子。

也许,好的课堂是心中有“慢学生”的课堂。

当教师给“慢学生”提供不被侵占、剥夺的学习机会,除了能让他们体会到“被看见”“慢生长”的喜悦,“快学生”亦收获满满,因为他们学会了收起高举的手臂,放下领先的姿态,只因“我愿意为他们等一等”“我要再深入地想一想”,这样的他们一定比过去的自己更优秀、更可爱。

布置学习任务后,他们这样做——

【张齐华的课堂】

“同伴交流时,要特别注意倾听,看看他是怎么思考的。”合作结束,教师先请愿意回答问题的同学举手,又说:“我发现举手的同学比刚才多了。这是为什么?”学生答:“有的同学听了别人的想法,自己也想明白了。”教师点头:“这就是同桌之间要相互倾听和交流的原因。”接下来,教师请学生上台分享观点。“别着急,问大伙儿一个问题,他(指上台的同学)即将干吗?”“分享观点。”“我们干什么?”学生纷纷说“听”。“听什么?”稍微冷场一阵后,有学生答:“听解题思路。”“还可以听什么?回答不了我这个问题,你们的听都是假听。”又冷场了一会儿。“听方法。”“听他们刚才是怎么合作的。”老师点拨:“还可以听听他的思路和我的思路是不是一样,把自己带进去听。”学生频频点头。

【李玉贵的课堂】

布置完互学任务后,白板出示“聼”。“这是什么字?”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部件。学生注意到“耳”与“心”,教师说:“听话的时候除了要用耳朵,更要用心。”继续白板演示:红框圈出“聼”字的“罒”字部件,边上出示古体字“眼”。“古时候的字就是这样,这是眼睛。眼睛要看哪里?——要追随视线的方向。”她走到讲台边一小组:“这四个同学,假如现在他在发言,其他三个人要看哪里?”“眼睛要跟随说话的人,看他到底说什么,知道他说什么内容。”学生点头。“要坚持听,耐心听……每个人会有不同的话题、不同的理解,所以聆听就是和善地对待同学,和善地对待还在想的人。所以,听别人说话,要用心听,用耳朵听,用眼睛去听,让眼神追随着声音,边听边思考。”“如果是两个人讨论,要轻声,只有你们两个人能听清楚,老师从你们身边走过去时是听不到你们的声音的,否则就太大声了。”

无独有偶,课上着上着,两位老师都停下来了,转过头开始做同一件事:教学生“听话”(听别人说话)。

“听”,真的需要这样郑重其事地教授和大张旗鼓地讨论吗?

如果你的学生上课时常常只顾说自己的观点而不注意听别人的发言;如果你的学生互相交流时音量和平时发言时没什么不同,影响了别人,他(她)自己还浑然不觉;如果你的学生很难安静地听别人把话说完并给予得当的反馈……那么,你一定会由衷地赞叹这样的教学环节,希望把这一幕幕搬到自己的课堂上。

也许,很多时候,我们缺的只是一间“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要创造这样一间教室,反思我们自己是否善于倾听,是否有耐心、有本领把倾听的要义告诉学生,都很重要。而最为重要的是,我们首先得明白,会“听”,几乎就等于会学习。

学生充分自学后,他们这样介入——

【张齐华的课堂】

一女生上台发言完毕,在掌声中回到座位。“掌声仅仅是送给她的吗?”见学生一脸迷茫,教师启发:“有没有一点儿送给我的意思?”学生继续迷茫……五秒后,“谁来告诉我,这掌声也有一点点是送给我的?只有真正的高手才能看懂我是一个‘神一样’的队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说出“刚刚那位女生发言时,教师帮助她把演示图形的一部分遮住了,这样,图意看起来更直观更好懂”。

【李玉贵的课堂】

学生在老师的指令下,开始自读课文、完成寻找关键句的任务。过了一阵子,教师忽然说:“你们现在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吗?”学生似乎不解其意。教师耸耸肩:“看来你们不太需要老师教你们。”见学生依旧没反应,教师举例说:“比如,你可以问:‘老师,关键句真的只能找一句吗?’”学生有点迟疑地发问:“老师,关键句真的只能找一句吗?”教师回应:“是啊!”(笑声)课堂教学继续,约摸过了十来分钟,教师又请学生找关键词,又说:“现在,有没有人要问我问题?”学生这回马上就问:“只有一个关键词吗?”教师莞尔一笑:“问得好,告诉你们,有两个!”

在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教师除了是组织者、引导者,还可以有什么身份?

张齐华告诉我们,可以做“神一样的队友”,和学生站在一起,亲密合作;李玉贵提醒我们,和学生的课堂关系模式除了“老师问”“学生答”外还有多种可能,比如,你完全可以成为学生的应答者、支持者。

没错,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然而,我们应该让学生知道,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一座孤岛;同样,也没有任何一种学习是完全孤立、不与他人产生关联、不需要他人帮助的。那么,该如何寻求帮助?又该如何为别人提供帮助呢?这些都需要具体地学习。

也许,从两位老师令人耳目一新的示范中,我们可以对“学习”开拓出新的思考角度。

张齐华、李玉贵,以课的姿态,并肩站在我的眼前。他们和课堂里的儿童如何形成一种水乳交融的学习关系?他们如何将课堂变成一个培养学习者学习“学习”的地方?他们如何身兼关联者、促进者、支持者等多重角色,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被“看见”、都能得到发展?

有意思的是,借由他们的公開课以及一些由课而来的机缘,这些年来我分别走近了这两位老师,并和他们成了朋友。在交往中,我恍然发觉,他们的课堂之所以不谋而合,上成了“同一个样子”,原因其实也很简单——他们对我表达过对教育的同样的理解:“今天的课堂,要为未来社会培养‘人’。”

猜你喜欢
交流同学老师
如此交流,太暖!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