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入歧途的“东方”

2019-09-10 07:22田萌
画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消费主义美学概念

田萌

十多年来,“东方美学”在中国的艺术、电影和设计界中都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概念,吸引着众多的行业从业者、消费者与爱好者。它极具魅力,这不仅是因为其指向一种美学形式与特征,而且还使人产生文化的归宿感。

东方美学是什么样的美学?电影《卧虎藏龙》上映之后获得极大的成功,成为电影中东方美学的典范,并引起一股东方美学热,比如随后出现的《无极》《英雄》等。在我们看惯了欧美大片之后,这一类电影的确让人耳目一新,尤能满足西方观众对东方美学的想象。在艺术方面,东方美学热相对比电影和设计晚一步,甚或说是由电影和设计带动了艺术中的东方美学热。

然而,当我们对这股东方美学热的社会条件与叙事逻辑进行分析时就会发现,东方美学是一个自我想象出来的概念,是一个像春药一样使人兴奋的词汇。东方美学热大概有三个主要的条件。

第一是中国官方从经济大国到文化强国的诉求。近代以来,西方既是一个中国学习的对象,又是一个竞争的对象。在中国社会的动荡中,西方被建构成为一个强大、野蛮而先进的文化,而自身则是无法与西方分庭抗礼的落后国家。改革开放是中国正视自身封闭与落后现状后所主动实施的一次政策,这的确也带来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作为一个拥有古老历史的现代国家,在经济发展起来之后,必然要诉诸于文化的诉求。

第二是国民的心理诉求。这与第一个条件是密切相关的。通过教育,被中国建构出来的西方渐渐深入人心。与此同时,一个有关民族复兴的概念也植入到了国民教育之中。因此,在官方提出民族复兴时,很快就获得了很多国民的响应。

第三是消费主义的兴起。《卧虎藏龙》是具有文化自觉的意识,也是消费主义与流行文化语境中的消费菜单,就像装修风格中的新中式一样。但是,中国与西方对这样的东方美学的接受心理又是不同的,这在动画电影《功夫熊猫》上映之后所引起的讨论中可窥见一斑。

我们知道,2003年后,中国的政治理念中开始出现儒家的观念。这其实是一种信号,即通过传统来重现构建当代中国的政治与文化主体。2012年之后,关于文化自信和文化复兴的概念开始被明确提出来。所谓自信与复兴,从根本上都指向了中国传统文化。

东方美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设计出来,它成为确立传统在当代政治与文化中的合法性概念。设计这一概念的逻辑是什么呢?首先将中国幻化为东方。此概念的转换意在表述这是一个与西方对等的概念;其次将传统艺术转换为美学,则是说明东方是一种整体的思维与视觉形式。如此一來的确让人热血沸腾,使人产生被压抑很久之后终于可以扬眉吐气的感觉。某种意义上,这满足了当下国人的心理需求。

根据近些年展览与媒体描述的现象,我们可以看出两类不同的东方美学观:

其一,以传统的名义来表述的东方美学。这一类无论从艺术创作的媒介、方法、题材与思想都与传统保持了一致性。他们像古人一样强调风格与源流关系。这一点似乎更接近于文化自信与文化复兴的对象,即,唯中国所独有的文化。其二,以当代的名义来表述的东方美学。他们并不强调与古人保持一致,相反,他们从方法、题材、乃至媒介上都有意与古人不同。但在很多阐释那里,这些不同不是与传统毫无关联,而是以一种新的方式呼应传统。事实上,无论是传统还是当代的名义,这一类的艺术实践都一直贯穿于艺术史的线索中。只是,在近年它们才被纳入或自觉附和于东方美学之中。

熟悉后殖民理论者可能会对东方美学的积极意义提出疑问。萨义德在一系列的著作中明确批判了西方所塑造出来的东方概念,并提出每一种文化应当进行自我表述。虽然东方美学之东方非萨义德笔下之东方,但是总会让人产生一种有关东方逻辑的联想。在上述的条件中,东方美学就像是一种文化自觉的自我表述,是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认同。但是,这种文化自觉与自信又何尝不是一种幻觉?又抑或是在不自觉之中自我设计了一个后殖民的陷阱?文化自信和文化复兴是一种政治正确的主张。根本的问题是:自信什么?复兴什么?文化复兴是政治设计,还是文化的自我选择?如果没有当下问题的针对性,自信与复兴则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毫无意义。东方美学无论是对官方意识的附和,还是作为消费主义的菜单,它既不能触及传统,也不会创造真正的文化,而只能提供各种各样的伪艺术样式,以及夜郎自大的无知心态。

猜你喜欢
消费主义美学概念
王硕小说的消费主义特征
印花派对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人造凶猛
最高衣橱
纯白美学
古代的时间概念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