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矿业工程学科来华留学生培养探讨

2019-09-10 07:22李梅任高峰雷涛叶海旺池秀文李宁王玉杰
高教学刊 2019年22期
关键词:实践环节来华留学生课程体系

李梅 任高峰 雷涛 叶海旺 池秀文 李宁 王玉杰

摘  要:近年来,“一带一路”背景下矿业工程专业来华留学生日益增多,我国高校矿业学科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据此,武汉理工大学矿业学科对本专业来华留学生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制定了来华留学生的培养目标、进行了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团队、教学资源和管理机制建设;通过几年的探索,目前已经形成采矿专业来华留学生本科、硕士到博士完整的培养层次,部分课程教学获得了认可,在国际交流合作上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同时发现在管理机制、培养体系、教材配备、培养质量标准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并结合问题所在,文章给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矿业工程;课程体系;实践环节;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2-0001-0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belt and road, the number of mining engineering foreign students in China is increasing. From scratch, the mining disciplines in China's universities face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Based on this, the mining discipline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formulated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carried out the curriculum system, practice, teaching teams, teaching resources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s construction; Through several years of exploration, we have formed a comprehensive training level of undergraduate's, master's and PhD's degree of mining majors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Some courses have been recognized, and som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At the same time, some problems appear in cultivating quality standards, management mechanisms, training systems and teaching materials. Combined with the problems, this paper gives some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foreign students in China; mining engineering; curriculum system; practice link; "One Belt One Road"

“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大致涉及65个国家,总人口44亿,年生产总值23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62.5%、28.6%,东面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西面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国家资源储量极为丰富,矿业产值占GDP的比例很高,像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矿业占GDP比例超过30%[1],矿业工程人才是急需领域之一,从无到有,来华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多[2-4],使得我国高校矿业学科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武汉理工大学矿业学科是首批面临这个机遇和挑战的四所高校之一, 2011年第一次开始招收留学生,之后逐年增多。对此,如何结合本校自身学科特点,建立和完善我校矿业学科来华留学生培养体系和管理体系,是我们迫切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一、留学生现状与生源地

自1958年创建以来,经过50多年的发展,武汉理工大学矿业工程一级学科现已形成了以非金属矿开采为重点,兼顾金属矿开采和矿山安全技术方向的鲜明行业特色。2011年全面成规模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现已形成了本科、硕士到博士的完整培养层次,本科留学生达到了每个年级一个完整教学班的标准,在校生最多时达100人,目前已毕业60多人(表1)。

留学生大多来自非洲和东南亚沿线一带一路国家,如非洲的南非、埃塞俄比亚、赞比亚、塞拉利昂、肯尼亚、卢旺达、刚果、莫桑比克、津巴布韦、安哥拉、摩洛哥、博茨瓦纳等十几个国家,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马来西亚等国家,还有蒙古、俄罗斯等其他一些国家。各国的宗教信仰、文化习惯、受教育程度均不一样,给来华留学生的培养和管理带来了难度。

对矿业工程来华留学生,根据我校非金属非煤专业特点,制定了培养目标,采取多项措施进行了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和内容、实践环节、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建设。

(一)培养目标

根据近年來来华留学生培养经验,结合国内学生的培养要求,武汉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科在秉承几十年专业建设的深厚积淀基础上,通过全体教师的积极讨论,提出以培养基础宽、素质高、能力强、适应国内外现代矿山技术发展需要,具有较好国际化视野、较强实践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具备在固体矿床开采、爆破工程、安全工程、岩土工程领域从事生产、管理、设计及科研能力的国际化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5]。

与国内本科生的培养目标相比,留学生本科生的培养目标重点在于国际化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把这两个内容放在首要地位。

(二)课程体系建设

为了达到采矿工程专业来华留学生的培养目标,专业教师们经过广泛调研[6-7]和反复讨论,分析了采矿工程核心课程间的内在逻辑,形成了4条相互联系的课程流程链,制定了科学、可行且符合专业定位的培养计划以及课程教学计划,例如仅包含专业核心课程的体系中(图1),4条流程链分别对应4部分核心课程群,分别为国际化能力课程群、矿床开采工程课程群、矿山安全工程课程群和矿山数字化工程课程群。

4条课程流程链都有其内在的结构逻辑。以矿山开采课程流程链为例,按照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核心与方向→培养目标为内在知识结构逻辑链,选取11门专业课程,形成了一个有机的课程群(见图2)。

在国际化课程群的建设中,考虑来华留学生的特点,不仅设置有《国际矿山企业与项目管理》、《矿产品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两门课程,还在采矿工程核心课程内容中增加一些经典中外矿山的工程案例,使学生不仅掌握国际型矿业人才所需要的一些知识要素,也同时了解中国国内矿业知识和特点。

(三)教学团队建设

为了达到培养目标,需要建设一支能够紧密追踪采矿工程发展前沿、学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团队以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为主体,以具有较高理论水平但实践经验相对缺乏的年轻教师为补充。为了提升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要求他们到国内外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活动。团队中目前有青年教师6人,分别到大冶有色赞比亚项目、中国有色集团蒙古项目、中信泰富澳大利亚项目、武汉武重矿山机械有限公司、长沙迪迈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黄冈市民安爆破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了实践工作。

为了提升教学团队的国际化水平和视野,采取了以下措施:(1)鼓励和支持教师到国外大学访学。目前60%的老师已到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科罗拉多矿业学院、西澳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等知名大学进行访学。(2)开展本专业和国际大学的校际交流合作,目前学校已和肯尼亚乔莫肯雅塔农业科技大学、加拿大女王大学等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3)定期开展国际学者学术交流报告会,每学期一到两次,邀请海外大学的知名学者过来讲座交流。

按照上述思想,对4部分核心课程群,每一个都对应建设一个核心教学团队。目前,武汉理工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已经形成了工程爆破、矿山开采、矿山安全与管理、矿山数字化四个国际化核心教学团队。

(四)实践环节建设

实践教学是工科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在实践教学中,根据留学生的特点,加强了工程实践与实验在教学中的比例,以国内与国际学生共同编组的形式参加各类实验、创新实践活动和企业实习,从校内实践和校外实习两个方面重新进行了实践课程的规划,使之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校内实验方面,以矿物资源加工与环境省级重点实验室为重要平台,利用各种实验设备、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多种手段,根据课程性质、实验内容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将留学生插班编组到国内本科生中,做到“一个带一个”,建立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实验教学模式,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为主的实验教学方法,并且有针对性地加大了校内实验方案设计,努力将各实验室建为开放性实验室,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实验中去。以矿山开采核心课程为例,设计整合了采矿全工艺综合实验,其实验路线见图3。

校内实践活动方面,鼓励留学生参与到国内学生中,借助“资环之光”、“挑战杯”以及“采矿工程专业实践作品大赛”等各种等级和形式的实践大赛活动,以现有的资源数字化实验平台、采矿模型实验平台以及正在建设中的采矿工程模型3D打印系统和虚拟现实系统为依托,引导双方一起共同参加创新教学活动,从而提升留学生实践教学的课程质量。

校外三大实习方面,积极与矿山企业建立固定联系,对矿山带领留学生实习的工程师进行适当培训,提升工程师与留学生的交流能力,改善实习效果。目前本专业已与7家矿山企业达成了合作协议(表2)。在矿山企业的实习教学中,同样将留学生和国内学生进行混合编组,采取每组6~8人、每名教师指导2~3组的教学形式,克服了矿山工程师与留学生沟通的难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留學生研究生实习方面,由于部分留学生学制为2年,时间短,故建议他们将实习内容与学位论文结合起来回本国企业实习。为保证实践的质量和效果,要求留学生定期与中国导师邮件或电话联系,汇报实习的进展。从这几年的实施情况来看,此种实习方式既能保证实践的时间,又不耽误学位论文的完成,效果良好。

毕业环节部分,留学生与国内学生的要求和流程相同,将他们按毕业设计(论文)内容不同混编到国内学生的答辩中,并邀请业内知名专家学者参与指导毕业答辩。

三、培养效果

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对采矿专业来华留学生的培养,我们在教学上取得了一些成果,有两门课程《blasting engineering》和《surface mining》分别荣获教育部第二期来华留学生英语授课品牌课程和湖北省第二期来华留学生英语授课精品课程,来华留学生逐年增多。

在培养成效上也有几点体会:(1)留学生的毕业设计多选择露天矿开采设计或相关问题研究,说明他们对露天矿开采系统知识的掌握要胜于地下开采方面的知识;(2)留学生毕业去向呈现多元化趋势:部分学生选择去欧美国家或留在中国继续深造,部分学生选择回本国政府部分或矿山企业从事管理和技术工作,部分学生选择去国际矿山公司,也有少数学生选择自己创业,这些毕业生,为他们母国矿山企业和中国矿山及高校之间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四、存在的问题

通过几年的摸索,对矿业工程来华留学生的培养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在教学上和管理上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培养体系有待逐步完善

武汉理工大学招收留学生的历史不长,只有六年,基本上是按照国内原有的培养体系增加一些国际化内容进行授课。但是,国内学生的课程体系主要是以国内需求为指引,照搬国内学生课程体系用于留学生培养,必然未能全面考虑留学生自身的情况,国际化的程度也不够,课程体系和培养体系还有待逐步完善。

(二)配套教材有待完善

目前国外采矿教材与本校采矿工程专业的特色相差较远,并且由于国外发达国家采矿工程专业逐渐萎缩,大部分教材偏老,有的课程如矿山设计原理、矿山数字化以及爆破安全技术等课程难以找到对应的外文教材。因此,本专业教师都是在国内教材讲义的基础上,根据留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改编。目前,本校采矿工程系正在组织编写成体系的外文教材,以期进一步推进完善配套教材建设。

(三)实践环节困难

长期以来,国内采矿学科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到本行业代表性企业开展实习工作,但此模式应用于留学生有一定困难。矿山企业接收留学生实习有两个难题:一是由于留学生的特殊身份,接收其参加实习往往需要企业上级部门批准,有时甚至要到当地公安部门备案,给实习开展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二是大部分带实习的现场工程师外语水平不高,留学生汉语水平又参差不齐,导致现场实习时双方不能顺畅交流,影响实践教学质量。

(四)师资缺乏,授课难度大

留学生的专业课程要求全英文授课,而武汉理工大学采矿系师资本就缺乏,故无法开设所有的专业课程,目前只能优先保证开设全部核心主干课。此外,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留学前的教育程度不一,给教师的授课也带来了困难。

(五)管理机制和质量标准有待完善

我校目前采取管理和教学分离的留学生管理方式,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负责留学生的招生和日常管理,采矿工程系负责专业课师资和授课。由于历史短经验不足,目前留学生的日常上课管理、考勤制度有些脱节和形式化,课程成绩要求和毕业要求偏低,留学生的培养质量标准还不够明确,故有待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明确细化管理机构的责权利,建立和加强管理机构和授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反馈机制。

五、结束语

在“一带一路”这个新的大背景下,我校初步建立了矿业工程来华留学生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进行了师资队伍、教材和管理机制建设,虽已取得了一点成效,但是,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很明显,不容忽视。并且,未来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我们去改进和完善:完善矿业工程来华留学生的培养体系和管理机制,建立留学生的培养质量标准,提高教学质量,保证留学生的培养质量和效果,提高我校乃至我国矿业工程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仍然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去探索。

参考文献:

[1]唐金荣,等.“一带一路”矿产资源分布与投资环境[J].地质通报, 2015,10:1918-1927.

[2]郑刚,马乐.“一带一路”战略与来华留学生教育:基于2004-2014的数据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6,4:77-82.

[3]周谷平,阚阅.“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支撑与教育路径[J].教育研究,2015,10:4-9.

[4]陈丽,伊莉曼·艾孜买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教育近 10年发展变化与策略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6,10:27-36.

[5]叶海旺,等.矿业工程学科来华留学生培养体系构建[J].高教学刊,2018,3:83-85.

[6]白逸仙,等.工程教育改革背景下传统工科专业的挑战与应对——基于十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培养方案的实证调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3:53-62

[7]冯晓云,郝莉.探索构建以学生学习与发展为中心的课程质量體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8,4:71-7.

猜你喜欢
实践环节来华留学生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导游学实践环节授课模式探讨
面向复用的软件学院实践教学模式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有效途径探析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全英文授课临床本科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全英文授课医学本科留学生防御方式调查分析
工科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