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角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初探

2019-09-10 07:22覃蓉陈志波
高教学刊 2019年22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覃蓉 陈志波

摘  要: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教育部着力构建“三全育人”教育工作体系,倡导教育工作从“单”转向“全”,多方面构造多维、立体的育人体系,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红色文化作为优秀的思政教育资源,是构建“三全育人”教育工作格局,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也是打开“三全育人”教育工作格局的有益途径,但就目前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现状来看,仍存在许多的不足,弄清红色文化的内涵,通过重新思考红色内涵的丰富含义,再结合“三全育人”教育工作格局探索红色育人工作的方法,最终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水平是文章即将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三全育人;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2-0013-03

Abstract: Since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Country and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have focused on building a "three-whole" education work system, advocating turning the education work from a "single" aspect to a "full"one, constructing a multi-dimensional and stereoscopic education system,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ing the level about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the universities . The red culture as an excellent resource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significance of constructing the educational work pattern of "three-whole" education and realiz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the education of strengthening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people, as well as an effective way to open up the educational work pattern of "three-whole" education. 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volvement of the red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re are still many shortcomings in existence. To clarify the connotation of the red culture, to rethink the rich meaning of the red culture, to explore the working methods of educating people with the red culture combined with the mode of "three-whole" education ,and eventuall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question to b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three-whole" education; the red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一、紅色文化的内涵

(一)“红色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源

通常来说,我们谈到红色文化,大多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奋斗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正面、向上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等优秀的精神品质。这里的革命奋斗时期包含共产党成立起的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直到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等历史阶段,贯穿整个革命奋斗时期,不仅是党革命奋斗的灵魂沉淀,也是中国人民奋斗的精神结晶。红色文化有众多的体现形式,红色英雄人物、红色故事、红色遗址、红色音乐舞蹈等艺术表现形式均是红色文化的载体,红色文化中的“红色精神”,可以高度地概括为坚定的理想信念与高远的人生追求;崇高的爱国热情与坚贞的民族气节;不畏艰辛的顽强毅力与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求真务实与与时俱进的实践精神以及清正廉洁与无私奉献的工作作风等,是红色文化中红色基因的所在,是高校思政工作的内容根源,是思政教育的精神根基与人文基石,是高校培养青年的力量源泉。

(二)红色文化是开放的、发展着的精神传承

红色精神、红色景点、红色遗址、红色学习基地等已经成为红色文化的主要物质表现形式,把红色文化放入了历史革命阶段中进行思考。其实,从红色文化的精神传承来说,红色文化是超越时间限度的,是不断发展,包容并蓄的精神传承,不仅存在于党和人民的革命奋斗和发展建设时期,同时随着时代的推进,与人民的探索实践,又凝结出新的精神文化,它贯穿在现在改革发展时期,也生长在未来的建设时期,不仅影响了前人,也激励后者①。例如,今天的中国奥运精神、中国制造精神、新时代的军人风范等均是红色文化的延续,感动中国人物、时代楷模等都是当代红色精神的代表,共同谱写了红色文化的新篇章。由此,我们将红色文化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尤其要注意红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性,不仅要擅于弘扬过去的红色文化,也要善于宣传今天的红色精神,要讲好身边的红色故事,讲活当代的红色精神,努力帮助学生学习、理解透彻红色文化中的宝贵精神与珍贵品质。

二、红色文化与“三全育人”的关系

(一) 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是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的应有之义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②明确指出了高校思政工作关系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同时“三全育人”工作格局要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则德育为先,因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同时为此指明了工作路径,提到了三个“要”:要培养学生“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的远大理想”,要培育学生坚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要激励学生“珍惜韶华、脚踏实地,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三个“要”可谓红色文化的生动描述。红色文化的核心在于远大的理想信念、浓厚爱国主义情怀、高尚的道德情操与优良的品德素养等精神价值上,是督促青年学生不断向上精神之源,其中的英雄、烈士形象是德育的最佳典范。因此,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三全育人”工作的应有之义。

(二) 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是筑牢“立德树人”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时常参观革命基地,号召大家永远怀念革命先辈,强调要“传承好他们的红色基因”。③红色文化的核心在于红色精神,也就是红色基因的所在,红色基因是思政工作的精神之源,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精神根源,只有传承好红色基因,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引领作用,让学生从外至内充分地接收红色精神的涤荡,从灵魂上塑造自我,将红色基因刻入学生的心灵,发挥基因的复刻作用,才能切实地将学生成长成才的根系扎深扎稳,才能筑牢德育的基石,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同时,红色基因饱含了革命先辈在为祖国奋斗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沉淀,与新时期“立德树人”,为祖国培育可靠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工作目标一脉相承,红色基因的遗传性质时刻提醒我们,新时代的思政工作亟需红色文化的引领,只有将红色文化永续传承,才能将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基因延续下去,才能将思政工作做在实处。

三、红色文化融入三全育人的途径

“三全育人”教育工作机制的提出顺应了我国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求,体现了国家对人才培养工作方式从“单”发展到“全”与不断向育人体系立体化发展的全新要求。要做好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需要从“三全育人”工作的格局出发,理清“三全育人”丰富的科学化内涵,结合红色文化,深入思考融入思政工作可行的方式和途径,才能提高红色文化育人的实效性,突显红色文化的育人优势,最终切实增强思政工作的成效,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

1. 全员育人是“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的首要含义,强调在高校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校内外的全体对象参与到教育中,教育不单是学校、教师的任务,更是社会、家庭的责任,社会和家庭都应当明确育人的意识,积极投入育人工作中。作为高校,在开展红色文化融于思政工作过程中,思政工作队员是首要先锋,包括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导师在内的大思政工作队伍都应第一个提高自身的意识站位,加强认识与学习,领头做好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积极参悟红色文化的精神,主动把红色文化的丰富资源带入育人工作,争做红色育人的专家,提高红色文化素养,在学校育人队伍中树立出榜样。“全员育人”强调,育人不再是教师的专责,学校专职行政事务的干部,提供学生后勤保障服务的人员,任何一个在学校献力的教职工都应成为育人工作的一员,工作的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开展红色育人工作,应当在思政队伍充分发挥先锋带头作用的基础上,以点扩面,带动身边的教职工提升育人意识和育人水平,敢于和善于传播红色文化,积极扛起育人责任,充分把红色育人工作纳入业务工作中,推动学校形成教学、管理、服务多面、立体、充满正能量的育人环境。

其次,要提高同伴育人教育水平,抓好学生干部教育。大学教育与中学以单一的课堂教育为主不同,大学阶段,学生除受课堂教育外,课余的大量时间是与舍友、好友、学长学姐、社团组织一同度过的。在教育过程中,自我学习与同伴引领上升到了更高的位置。在开展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应着重抓好学生干部教育,通过“青马工程”、“党员进宿舍”、“青年讲坛”等学生校园主流平台首先打通红色文化育人的通道,培养一批深受红色文化影响,各方面修养成熟的先进学生,发挥他们的榜样引领作用与同伴影响作用,带领身边的同学一同进步,快速成长。同伴引领具有教师教育难以拥有的优势,同伴引领亲和力更强、沟通接受更快、认可度更高,有效利用同学间的影响,能够让红色精神得到更为高效的传播,让思政教育更轻松地走进学生,使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得到更好的贯彻。 再次,高校要主动引入社会教育,发挥社会教育的功用,形成社会、学校教育的合力。目前,在红色育人教育中,大多呈现这样的现状,校外红色文化育人基本以红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红色旅游景区等)育人的形式存在,红色基地多数自行发展,面向社会多个对象开发,难免会以追逐自身利益甚至是经济利益为目的,红色育人意识欠缺,与学校的合作,限于简单的参观学习,育人成效发挥不够显著。如何充分利用红色基地的育人资源,强化红色基地的育人担当,寻找二者利益的共同点,提升合作层次,共同为育人做贡献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从红色基地的师资资源共享、基地的红色研究合作、优化教学与实践结合、利用重要节点开展纪念活动等方面出发,或许可以找到更好的途径搭建社会育人与高校育人的桥梁,摸索出一定教育配合模式,充分发挥校内外育人作用,搭建“全员”育人的教育工作格局。

2. 全程育人强调高校育人工作应突破固有的教育时限观,不仅突破课堂时间的授课时限,也要突破大学教育即四年教育的认识,要将高等教育从学生踏入校门起贯彻到踏出校门后,甚至更为长远的时间。同时,还要打破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各块育人体系间的时间藩篱,将育人工作贯穿大学的各个阶段,贯穿大学的全过程。当我们把红色文化融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时,首先,应科学分析学生成长的规律,根据四年中,学生每个阶段存在的特点与遇到的问题,针对性的挖掘红色文化育人资源,开展思政教育。面对新入学的学生,可重点结合红色文化中革命者对共产主义的终身追求、对人民福祉的不懈奋斗,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尽快明确大学阶段的奋斗目标,同时宣扬勤奋学习、严格自律的精神,帮助学生尽快从中学的学习方式向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转变,克服“一上大学就松懈”等不良习惯的养成。大二、大三是大学生活与学习的积累期,也是大学阶段的关键时期,思政教育面临的多种育人问题也多容易在这个时期的学生中显露迹象,此时的思政教育应建立多方面的关注,学生常见的思想意识动摇问题、学习倦怠问题、感情困擾问题、个人增长才干问题、品质毅力锤炼问题、职业生涯迷茫问题等,都将在这个阶段集中显露,针对这些问题,可以与红色文化中的人物和故事作为示例,对学生广泛开展爱国教育、人际关系教育、情感教育、品格教育、价值观教育等,帮助学生及时调整,逐步完善自我,全方面的成长,顺利地踏入毕业期,为今后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大四是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成熟期,除了对已形成的学生品德进行巩固教育、继续抓好问题学生教育外,还要注重结合红色文化对学生开展爱岗敬业的职业教育,心怀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甘于付出的奉献教育,恪尽职守的责任教育,为学生踏入社会把好最后一道关。

此外,全程育人,不仅强调将教育贯穿大学的全过程,更深远的目的在于,通过大学阶段的教育,树立健康的人格,帮助学生在大学阶段能够健康、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让学生在未来漫长的职业生涯和整个人生道路上都能获益,形成育人的可持续发展。这个“程”从大学过程延申到了人生过程,从短期转向了长期,因此我们在开展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重点注意思考什么样的品质是人格的基础,什么样的问题是将来学生会遇到的问题,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能避免将工作沦为形式,才能让红色精神内化入心,外化于行。

3. 全方位育人强调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等多方面的途径开展育人工作,在学校教育中,教育载体又体现为课程教育,奖助勤体系,学生团体组织,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创新、校园生活服务等多个方面。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工作,应重点从课程育人优化、校园文化建设提升、红色育人实践创新三个方面入手落实,借助红色文化串起课堂、实践与校园文化三环节,贯彻深入,筑牢全方位育人的基础框架。首先,课程育人方面,应结合红色文化与思政课程开展深入的研究,结合课程教育的内容整合红色文化中人物与事迹,着力进行梳理和提炼,逐渐探索形成一套完整的案例教材,或者结合当地红色文化发展的现状,通过科研与课程结合的方式辅助教学,不仅帮助改善课堂单一的教学模式、提升课堂吸引力,同时创新优化了课程内容,提高了课堂教育质量和水平,进而提升思政育人的实效。④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需要深耕细作的软工程,优良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需要优秀文化的长期浸润,红色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若能加以运用,将其广泛融合到校园文化传播中,将极大地有助于校园文化的提升,可以借助艺术的感染力进行校园红色文化的宣传,借助学生喜爱的摄影、绘画、音乐、雕塑等艺术方式传扬红色文化中的人物和精神,结合新时期青年喜爱的快闪活动、分享会等线下活动传播红色文化,通过易班、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宣传红色文化,借助先进的VR技术展示红色文化等等。通过利用红色文化使得校园文化精神的丰富内涵、思政教育的内容得以充分的表现和弘扬,对活跃校园文化,打造积极、热情、充满正能量、健康的校园育人环境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结合红色文化开展社会实践,已经成为思政实践常用的教育方式,但大多数都局限在参观、走访合影等简单、粗浅的活动内容,一场实践下来似走马观花般的观光旅游,已经很难再提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参与热情随之降低。如何深掘红色文化的精髓,创新活动形式,提高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实效是目前红色育人融入思政实践的当务之急。可以通过头脑风暴法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方案等推動实践方式的创新,活动过程分块组织,分派落实到每一个人的方式,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通过扩大参与范围的方式扩大学生的参与度。同时,思政工作者应多纵向思考如何把实践活动做细、做深,活动除了参观、聆听讲解外,还可增加VR影片、红色阅读、红色手工等环节,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开展红色宣讲⑤等方式,不仅强化理论学习也丰富了活动的体验,提升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思考,帮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心去实践,深化了实践感知与体验,是提升红色育人实践的有益尝试。

注释:

①高翩翩.地方高校红色文化传承与引领创新模式探究——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29):288-289.

②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 2016-12-09.

③习近平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篮时的讲话[N].2016-02-02.

④曾祥明.高校思政教育中红色文化资源的运用研究[J].沈阳干部学刊,2018,20(04):62-64.

⑤周利生,汤舒俊.红色文化“五三”育人模式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探索——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例[J].江西教育,2017(12):4-5.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李雪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难题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9):112-116.

[2]杨晓慧.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理论意蕴、现实难题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8(18):4-8.

[3]梁宁娜.关于高校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9(04):242-243.

[4]王耀鸿,王钰鑫,周利生.在大学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5,20(01):61-65.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