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与CT对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对比评价

2019-09-12 09:41
关键词:脑缺血脑血管颈动脉

郭 勇

(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确定是否属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主要是对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查。脑缺血见于多种神经外科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如脑血管病、脑肿瘤等,也可见于心脏骤停,休克等全身性病理过程,脑缺血可表现为不同形式,有局灶性和弥漫性脑缺血、永久性和暂时性脑缺血之分[1]。脑缺血性病是一缓慢进行的病,并有突发性事件出现的可能。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极易引发脑梗死的现象,针对颈动脉狭窄而言,它与患者自身疾病的稳定性存在着必然联系[2]。为了更好地为患者提供科学的医治,本院将对MRI与CT对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特征进行探究分析,将二者的优势和劣势进行比较,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4月~2018年10月在我院进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实验①组与实验②组,各21例。排除患者患有精神疾病、恶性肿瘤、高血压、冠心病及其他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为自愿进行本次研究并签订本院相关协议。其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50~8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给予MRI诊断和CT诊断,CT诊断步骤:对患者的静脉进行碘海醇也称非离子型对比剂的注射,另外同时准备30 mL的生理盐水,增强扫描结束后,分析颈动脉CTA的原始图像,随后进行图像重建,控制层的间距控制在1.5 mm左右,厚度在3 mm左右。MRI诊断步骤:让患者保持仰卧位姿势,并扫描横断面,轴位T1W、T2W、质子密度加权像为其扫描位置,厚度在8 mm左右,层间距在2 mm左右。对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进行记录。

1.3 疗效判定标准

对两种检测方法的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差异进行比较,对图像中的血管平均狭窄率、钙化情况和是否有出血斑块进行观察对比,分析更适合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方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CT检测和MRI检测血管平均狭窄率

经CT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血管平均狭窄率为25.15%,MRI检测为25.2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钙化和出血斑块情况

MRI检查的结果中发现钙化共包括11处,CT检查发现2处出现钙化的情况;MRI检测中小灶出血斑块有19处,CT检测未出现斑块出血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钙化和出血斑块情况

3 讨 论

脑缺血性疾病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导致大脑、小脑或脑干局部或多部位供血不足,从而引起相应神经系统症状的疾病[3]。男性显著高于女性,发病年龄有提前趋势,高发年龄逐渐向后推迟。可不同程度的损伤脑神经,导致相应系统功能障碍,极大降低生活质量。脑缺血有多种类型,症状各异。一般表现为头晕、走路不稳,严重时出现复视、失语、偏瘫、意识模糊等是脑缺血的典型症状,一旦发现应及时将患者送入医院进行救治[4]。在脑缺血患者进行治疗时,倘若患者出现异常动脉粥样硬化现象时,则应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或介入治疗,患者对粥样硬化斑块应进行早期检查,对脑缺血性疾病存在促进作用。CT诊断和MRI诊断具有用时短、价廉、便捷等优点,且MRI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图像更为清晰,存在临床医学价值[5]。

据本研究显示,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血管平均狭窄率的诊断可知,CT诊断和MRI诊断两者结果无差异,二者均可进行检测;MRI检测钙化和出血斑块相对于CT检查而言更准确,则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而言,MRI诊断更具有优势,更具有医学价值,并值得推广于社会。

猜你喜欢
脑缺血脑血管颈动脉
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大脑皮质细胞焦亡的影响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内源性NO介导的Stargazin亚硝基化修饰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及机制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超声对颈动脉蹼的识别意义探讨
CT脑血管成像和造影的区别是什么
心理护理对脑血管疾病后抑郁的辅助疗效观察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