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

2019-09-12 09:41贾秀琴
关键词:鞘瘤肉瘤腹膜

贾秀琴,李 玮*

(包头市中心医院,内蒙古 包头 014040)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指的是起源于腹膜后间质组织的肿瘤,可分良性和恶性。其中恶性肿瘤包括有脂肪肉瘤、纤维肉瘤、恶性畸胎瘤等,而良性肿瘤则有神经节细胞瘤等[1]。一般在肿瘤早期无明显症状,随着时间推移、肿瘤的发展,肿瘤体积的增大,可压迫或侵犯周围邻近的脏器、组织,继而产生相应的症状[2],此时则较难诊断及治疗。本文通过以收治并经病理确诊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目的为分析探究原发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应用价值。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2018年12月收治并经病理确诊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11~78岁,主要临床症状为:腹部明显包块(10例)、腹胀腹痛(5例)、恶心呕吐(2例)、食欲不振(1例)、心悸(1例)、头晕(1例)及无明显症状表现(3例)。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患者的CT图像及报告内容。所用的CT仪器均为多层螺旋CT,患者于检查前,需空腹不少于8个小时,进入扫描室前需服用泛影葡胺造影剂(2%)充盈胃肠道,便于观察。扫描层厚5~10 mm,重建后层厚1.0~2.0 mm,扫描范围需包括整个病变区域。增强扫描采用三期扫描,经患者的肘静脉团注增强对比剂,对比剂选用370 mgI/L优维显,注射速率为3.5~5.5 ml/s。扫描完成后进行三维重建后处理。所有CT报告均出自一名及以上的影像诊断医师,并由主任级医师进行审核。

2 结 果

2.1 腹膜后肿瘤病理分型

在本次30例患者中,按照组织学分类:①间叶组织肿瘤共21例,占70.0%,包括有:3例纤维肉瘤、6例脂肪肉瘤、4例平滑肌肉瘤、1例横纹肌肉瘤、4例脂肪瘤、1例淋巴管瘤、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②神经源性肿瘤共9例,占30.0%%,包括有:2例良性神经鞘瘤、3例恶性神经鞘瘤、2例神经纤维瘤、2例神经母细胞瘤。经CT对肿块准确定位为29例(96.7%),准确判断良恶性24例(80.0%)。病理类型判断正确13例(43.3%)。见表1。

表1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病理类型[n(%)]

2.2 腹膜后肿瘤的CT表现

①纤维肉瘤:平扫示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密度均匀或密度不均,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②脂肪肉瘤:平扫示混合密度肿块,部分内可见脂肪密度,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实性部分及分隔强化明显;③平滑肌肉瘤:平扫示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密度不均,中央可见坏死低密度或囊变,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坏死囊变区无强化表现;④横纹肌肉瘤:平扫示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可见不规则形坏死,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⑤良性神经鞘瘤:平扫示肿块呈囊性密度,增强扫描肿块中的实性部分强化明显,囊变区无强化;⑥恶性神经鞘瘤:平扫示肿块呈囊性密度,增强扫描肿块均匀强化,囊变区无强化;⑦脂肪瘤:平扫示肿块呈脂肪密度,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⑧神经纤维瘤:平扫示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强化;⑨淋巴管瘤:平扫示肿块呈囊性密度,囊内可见分隔,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⑩神经母细胞瘤:平扫示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其内可见点状钙化,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呈不均匀强化;⑾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平扫示肿块呈混合密度,中心可见坏死,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

3 讨 论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种类多样,但在临床上不常见,大多数肿瘤为恶性肿瘤,其中以脂肪肉瘤、纤维肉瘤等较常见。组织学上以间叶组织肿瘤最为常见[3]。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进步,CT能够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进行较为准确的定位及定性,以CT的断层扫描及三维后重建处理,可更为准确的判断肿块的位置,及肿块与邻近结构的关系。而通过观察肿块的目的、形态、边缘及强化等特点则可判断肿块的良恶性。本文结果还显示CT对肿块准确定位为29例(96.7%),准确判断良恶性24例(80.0%)。病理类型判断正确13例(43.3%),说明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块敏感度高,容易定位及初步定性。

总之,CT有利于诊断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有利于帮助确定病灶的位置及良恶性,为临床提供可供参考的数据。

猜你喜欢
鞘瘤肉瘤腹膜
听神经鞘瘤血供来源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现状
舌尖神经鞘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左下肢黏液型脂肪肉瘤术后复发并心包转移1例
肺原发未分化高级别多形性肉瘤1例
阴茎多发性神经鞘瘤1例并文献复习
18F-FDG PET/CT联合CA125、HE4在诊断复发性卵巢癌及其腹膜转移预后评估的价值
脂肪肉瘤,早发现才可能有好预后
活血化瘀药对腹膜透析腹膜高转运患者结局的影响
山莨菪碱在腹膜透析治疗中的应用
颌下腺神经鞘瘤超声误诊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