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融媒时代传媒人才培养的理念

2019-09-16 12:57崔林
现代出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融合智能人才

崔林

近年来,在新技术不断驱动和媒体融合持续推进的过程中,传媒生态已经发生了深刻改变。2019年1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5G时代的即将到来,新的技术迭代必将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传媒业生态被全面重构。媒体不再遵循原有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而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面貌和样态,并逐步成为社会的基础性构成。如何适应传媒业态的深刻变化,既面对现实又着眼未来,培养适应新时代传媒业发展的优秀人才,已成为当前传媒教育急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要适应变化,首先要看清变化。当前,新兴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动媒体内容生产、分发和消费方式不断改变,传播渠道与终端、传播内容与传受关系都面临重塑。在下一阶段的传媒变革过程中,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将推动媒体向场景化、人性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其一,传播渠道与信息终端的迅速迭代将不断强化传播的场景化特征。移动设备以及传感器、定位系统等技术的广泛运用,开启了场景革命,人类传播进一步突破时空枷锁,实现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传播状态。移动互联网、VR、AR等技术的发展,在极大提升数据传输和覆盖能力的同时,也衍生了新的传播形式,全程媒体、全息媒体的传播景象已在眼前。随着5G时代的即将到来,未来媒体的数据传输速率会大幅提升,将进一步推动物联网技术的运用,一个“万物皆媒”的世界正在形成之中,媒体的边界日渐消融。届时,移动化将成为传播的基本特征,而由特定时空构建的场景则成为传播不可或缺的要素。

其二,传受关系的变化和用户价值的凸显将进一步强化传播的人性化特征。一方面,随着网络的社交化发展,传统的传受边界进一步模糊;另一方面,媒体的用户导向突出,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将使以人为本成为媒体发展的基本逻辑。新技术的不断赋权和赋能,让用户参与的门槛大大降低,用户已经从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生产者,以前由专业信息生产机构和信息接受者构建的二元传播模式已被打破,泾渭分明的传受边界日益模糊。同时,随着社交网络的不断发展,双向互动已经成为当代传播的基本要求,电子时代大众传播的单向性被逐渐摒弃。网络化社交在提升用户参与的同时,也加剧了网络时代的信息过载,改变了人与信息之间的关系。大数据和算法推送广泛应用于内容的筛选和精准推送,“内容到达”开始从“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媒体顾客价值时代已经形成”①,人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其三,传播环境与内容生产流程的重塑将强化传媒的智能化特征。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在内容釆集、编辑、生成和呈现方式等流程中的应用,改变了传媒内容的生产方式。有学者认为,“数据分析技术打开了内容的精确生产之门,人工智能打开了内容的自动生产之门,而物联网技术正在开启‘万物皆媒的世界”②。依靠人类经验的内容筛选开始越来越多地被大数据技术取代,这不仅适应了互联网时代的海量信息和庞大用户数据,也提升了内容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人工智能的运用使人机协作成为内容生产与呈现的重要方式:智能语音识别、文字转化与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在极大提升效率、解放人力的同时,也拓展了数据的表现形式;机器人釆访与写作成为新闻生产的新方式;智能AI合成主播则使实时不间断的新闻输出成为可能。新的区块链技术的运用,将以其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等特征提升信息的可信度,在版权保护、谣言治理等多方面发挥效力。智能化技术使得人和媒体的外延被不断延伸,媒体在生产、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开始谋求新的发展模式。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成熟,“内容+电商”“内容+服务”等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将成为越来越多媒体的发展方向。

研判趋势,是为了寻找路径。在不断学习、把握研判媒体智能融合发展总体趋势与具体特征的过程中,传媒人才培养必须不断回应新时代、新业态对于人才的新要求,才能为智能融合时代传媒业的发展繁荣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2018年9月17日,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中的重要部分。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新的历史机遇期,传媒人才的培养要迅速更新理念,寻找切实可行的路径,才能满足智能融合媒体对人才的全新需求。至少就目前的判断而言,传媒人才培养理念更新与路径探寻需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要以智能思维引领,加强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智能化已经成为传媒发展的主导趋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尽快将智能技术引入课堂,在不断熟悉、加深认识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智能技术的思维模式,深入研究智能融合传播的相关理论,进而系统性地提升人才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比如,智能融合媒体要求内容生产必须以数据作为基础,内容生产的策、釆、编、发等基本环节都基于对数据的挖掘、分析和研判,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就必须对数据素养给予足够的重视,让数据应用能力为未来的内容生产能力提供支撑。另外,人工智能在内容生产流程中的运用已经越发普遍,机器写作、机器审阅、机器校对、AI主播等已经逐渐成为媒体标配,因此,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尽快引入人工智能,让人机协作能力成为未来传媒人才的基本素养。

二是要以融合思维引领,加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媒体不断向智能融合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内容生产仍然是其核心业务环节。产品端的变化才意味着媒体真正意义上的变化,融合媒体产品必然改变传统媒体内容的单一表现形态,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形式于一体,真正做到“产品融合”。要适应这样的变化,未来传媒人才的培养必然要打破传统的专业壁垒,在融通各项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不断尝试、创新、孵化、产出,真正具备将创意变为产品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是要以跨界思维引領,加强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实践层面,智能融合媒体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完善顶层设计、理顺体制机制、搭建组织架构、再造生产流程、提升人员素质等一系列实际环节。在当前向全员媒体转型的过程中,人才复合能力的不足已成为当前媒体改革的痛点和瓶颈。传媒人才培养必须面向当前媒体的现实需求,为媒体的智能融合发展解难济困,既要向媒体输送有着全新能力的新鲜血液,也要为既有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升和更新提供助力。随着“万物皆媒”的物联网即将成为现实,媒介边界将会消融,更需要传媒人才突破专业边界,将多种知识技能融会贯通,才能真正适应未来传媒发展的需要。

新技术重塑了传播业态,也产生了全新的人才需求,培养掌握新技术、具备新思维的新型优质人才对智能融合媒体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可喜的是,当前我国高校传媒人才的培养已经开始面向智能融合时代积极探索,一些院校已经在智能融合传媒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比如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从招生环节开始,就引入智能机器人对学生进行服务和引导,让学生从接触专业伊始就感受到浓厚的未来传媒氛围。另外,依托教育部智能融媒体重点实验室、中宣部应急研究中心、区域融媒体建设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该学院不仅将智能融合媒体内容引入教学、科研环节,同时还将研究成果向媒体机构输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服务效果。学院师生团队赴全国多地实地调研智能融媒体建设情况,学习、总结相关经验。与此同时,师生们还积极参与媒体融合发展试点建设工作,先后参与了湖北长江云、河北长城新媒体集团、海口市融媒体中心等机构的建设和改革进程,在智能融合媒体人才培养和社会实践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总之,随着媒体改革向纵深发展,智能融媒时代已经到来。新的传媒业态对应着新的人才需求,传媒人才的培养必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创新培养路径,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才能与新时代的媒体智能融合进程同频共振。

注释:

①童清艳.智媒时代我国媒体融合创新发展研究[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3).

②彭兰.智能时代的新内容革命[J].国际新闻界,2018(6).

猜你喜欢
融合智能人才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刚柔并济
破次元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融椅
智能烹饪机
超智能插秧机
自由光2.4L专业版+智能包
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