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课程思政”培养爱国情怀

2019-09-16 12:57赵希婧
现代出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思政课程思政

当下,新闻传播领域迎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代。在新形势下,培养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新闻传播队伍,成为迫在眉睫的时代议题。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闻队伍建设,2016年2月19日,他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迈入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新闻传播专业,必须明确“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中,突出强调了“家国情怀”对于新闻教育的重要意义。只有站在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高度,努力践行“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增强新闻学子的国情认知、强化年轻一代的家国意识,才能确保新闻工作的价值底色,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对于新闻院校而言,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是人才培养的主线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涌现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深入阐释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今天,在“课程思政”的理念下,将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心”贯穿教学实践全过程,使新闻专业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同向同行,成为新闻院校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一、坚持党的信仰,立足爱祖国、爱人民的育人导向

党性原则是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管媒体、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媒介如何变革,新闻工作的宗旨不变,人才培养的本义不改,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的新闻工作者是新闻传播教育永恒的追求。

第一,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履行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使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根本。纵观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始终是“主心骨”和“导航仪”,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党和国家保持高度一致,才能在时代风云的变幻中保持定力、达成使命。新闻院校是教育新闻人、培养新闻人的阵地,要实施专业教学,更要注重思想引领,引导学生坚守国家立场、坚持正确方向。在教育理念上,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基础,努力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教育教学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将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置于正确的思想坐标上。在教学内容上,要立足中国大地开展新闻传播专业教学,努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方式方法上,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综合素养教育与新闻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做到“三位一体”、同向同行,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全覆盖,确保学生“真学、真懂、真信”,自主、自愿地传播时代强音。

第二,激发深切的爱国情怀。所谓“心中有祖国,笔下有乾坤”,就是指记者的国家意识和家国情怀。拥有爱国之情、强国之心,才能从祖国和人民的立场出发,讲出好故事、写出好报道。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要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新闻专业教育融为一体,做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一方面,我们尝试在历史教育中激发强国之志,比如将“参观新华社社史馆”纳入“开第一课”,带领学生全面了解党领导的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轨迹;另一方面,在专业实践中强化爱国热情,2019年,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党支部的学生党员发挥融合传播创意,倾力打造集展示、介绍、师生讨论为一体的“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利用专业优势,将爱国主义精神广为传承,真正做到了将家国情怀内化于心,将爱国之心外化于行。

二、坚持立德树人,实施讲责任、讲担当的教育教学

在和平年代,爱国主义教育有了更深远、更广阔的意义。对个人而言,既要激发爱国情感,也要付诸实际行动,从本职工作出发,聚焦国家战略、关心人民福祉。培养新时代的记者,要坚持立德树人,引导新闻学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新闻观,为促进国家发展、传承社会文明贡献力量。

第一,肩负媒体责任。新闻工作者既是时代的记录者、信息的传播者,也是社会的引领者、受众的服务者,要通过有创意、有温度的新闻报道和媒介产品,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彰显时代的人文精神。因此,培养新闻人不只是“术”的教育,更要强化新闻学子的责任和良知,引导学生建立向上向善的价值观,鼓励他们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精准扶贫”战略。以残疾人群体为例,目前,我国有280多万贫困残疾人①。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大背景下,立足传媒领域、帮扶弱势群体,应该成为媒体工作者的使命与职责。2018年,为视障人士释读优秀电影的“光明影院”项目在中国传媒大学应运而生。它将社会责任教育、公益情怀教育与视听专业教育融会贯通,由师生志愿者们为视障朋友制作无障碍电影,并将作品成果赠予全国盲校。②

第二,弘扬社会正气。营造正能量的舆论氛围,是促进社会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身处信息化社会,不同舆论场之间的关系纷繁复杂,引领正义、弘扬正气,应该成为主流媒体的责任所在,培养去伪存真的意识、鼓励伸张正义的品质至关重要。因此,在新闻传播教育中,首先要培养求实、求真的精神,将深入田野大地、扎根基层民生的社会调查纳入日常教学,鼓励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新闻作风,通过获取新闻报道的一手资料,产出冒热气、沾泥土、带露珠的优秀作品。其次,还要教会学生对纷繁复杂的言论信息进行辨别和分析,做精于研判舆情、善于正面发声、敢于澄清事实、勇于回应关切的新闻工作者。③最后,更要鼓励年轻一代将灵感和创意与正能量的媒介生产有机结合,如中国传媒大学师生团队编创的“公益文化系列短视频”,在2019年除夕登陆北京地铁、公交,介绍城门、胡同等首都文化景观,引导大众热爱所在的城市、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优秀传统文化。

三、坚持课程思政,培养知国情、强专业的优秀人才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了“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对于开展思政工作的重要性,对“课程思政”提出了具体要求。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意味着新闻院校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在学习实践的各个环节强化思想引领,培养德才兼备的新闻传播人才。

第一,深化国情认识。俗话说“唯有了解,才有热爱”,培养青年一代的爱国情、强国心,要扎扎实实、脚踏实地,引导他们了解历史、认知当代,达到“知之深、爱之切”的教育效果。强化国情认知,首先要将国情教育纳入新闻传播人才培养。2009年,为提升国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宣部、教育部在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部署了“国际新闻传播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并将国情教育讲座纳入培养体系,深入讲解国家内政外交的重要议题,阐释党和国家的政策主张,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国情和主要矛盾,正确看待社会转型发展中的困难与问题。④在国情教育进课堂之外,一批“进基层、懂国情、长本领”新闻传播实践育人项目也成为新闻传播学科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通过带领学生深入延安、井冈山、遵义、兰考等地开展新闻实践、支部共建等活动,让年轻一代了解“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等国家战略,理解我国为什么要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培养他们对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

第二,讲好中国故事。新闻报道代表了媒体的立场、责任,也是记者思想认识、业务水平的综合体现。记者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诚之心,对时代、对社会的关切之情,都将通过图文声像作品,传递给万千受众。讲好中国故事,介绍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新闻传播教育的重点所在,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对于新闻院校而言,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新闻传播教育的全过程,要以“四力”為根基,既要训练“釆写编评”的基本功,也要提升学生的融合传播力,使他们学会在“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新环境下,让正能量更加强劲、让主旋律更加昂扬。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我们立足“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带领学生开展记者研究,并将优秀案例做成新媒体交互作品,助力好记者、好故事的推广传播。通过向好记者看齐、向好作品取经,引导学生坚守国家立场、坚持正确的方向,练就“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以及新闻传播工作的“十八般武艺”,将爱国情、强国志注入新闻报道、融入中国故事。

强化国家意识、培养爱国情怀,始终是新闻传播教育的重要内容。迈入新时代,在新闻院校,爱国主义教育拥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也探索了一系列新形式、新做法。今天,基于“课程思政”的理念与构想,我们要将新闻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会贯通,在专业教育中强化思想引领,在思政教育中体现专业特色。培养坚持党的信仰、坚守国家立场,对祖国和人民怀有深厚情感,对国情和社会拥有正确认知的新闻传播人才,这是教育的任务,也是时代赋予的使命。

注释:

①中国残联副主席吕世明:中国无障碍事业发展迎来黃金时代[EB/OL].http://www.sohu.com/a/260387853_648213.

②高晓虹,赵希婧.守正创新:媒体融合时代新闻院校的职责与使命[J].教育传媒研究,2019(3).

③高晓虹,赵希婧.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坚守与创新[J].新闻与写作,2018(12).

④高晓虹,赵希婧.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经验与启示[J].对外传播,2019(1).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思政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