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民族舞剧《醒·狮》舞台美术赏析

2019-09-17 06:19李丹青
新世纪剧坛 2019年4期
关键词:狮头舞美龙骨

李丹青

广州歌舞剧院原创大型民族舞剧《醒·狮》,以第一次鸦片战争三元里抗英斗争为历史背景,讲述两位舞狮少年爱恨情仇与人生抉择的动人故事,塑造了中华儿女觉醒、抗争、血性、大义的感人形象。舞台美术新鲜巧妙,制作精美、大气磅礴,与人物、情节、舞蹈、音乐融为一炉,精彩地表达了舞剧的主题与人物灵魂。毫不夸张地说,《醒·狮》舞台美术精美绝伦,视觉功能远远突破了舞美在戏剧中的从属地位,成为该剧吸引眼球的突出亮点,引爆全场。该剧总导演史前进,是国内著名导演。舞美设计刘科栋,灯光设计邢辛,服装设计陶蕾,都是舞美设计名家。

一、舞美设计是燃爆全场观众的一大亮点

舞剧《醒·狮》充满正能量,体现了多元的中国精神,其寓意深远,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面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舞美大师的艺术积淀亦如睡狮唤醒。主创团队对该舞剧的未来演出做出了远景规划,希望《醒·狮》不仅能为国人演出,也可走向国际,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芒。舞美设计师刘科栋说:“我的舞美思路是,凸显醒狮文化中独具的东方神秘色彩,传统与现代融合。把岭南文化的建筑、雕塑、绘画等多元而立体信息,结合进剧情,以小见大,呈现出局部可窥全局的气象。”

《醒·狮》舞美运用了影视表现手法,多视角立体地呈现场景,增加了观看的趣味性。在茶楼一场“扣指舞”中,茶桌翻转90度,桌面对着台下观众,仿佛摄影机在俯拍。演员们倒地围桌表演,手指在桌面上轻扣、跳跃、舞动。这种视觉特效,最大限度地展现了桌面指尖舞蹈。这种视角变换,新鲜而具时代感,令人眼前一亮。

舞美师刘科栋设计了未完成状态的狮头龙骨骨架,引导观众透过表面炫彩华丽的狮头,看到醒狮内部层层编织的竹条。竹子坚韧挺拔,形态优美,凝聚了中华儿女的品德与智慧,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竹子含有东方独特的文化气质,竹之七德:“竹身形挺直,宁折不弯,是曰正直。竹虽有竹节,却不止步,是曰奋进。竹外直中空,襟怀若谷,是曰虚怀。竹有花不开,素面朝天,是曰质朴。竹超然独立,顶天立地,是曰卓尔。竹虽曰卓尔,却不似松,是曰善群。竹载文传世,任劳任怨,是曰担当。”以竹作为龙骨的基本,可谓骨相正直,体现出民族精神中的坚韧不拔与铁骨硬气。狮头的龙骨,以展现狮头的内部结构并重新组合的方式,打破了观众习以为常的视觉习惯,并建立新的视觉样式。这是现代装置艺术的审美观念,并让舞剧的气质灵动起来。这种大胆的舞台尝试会面临很多的风险和挑战,也往往让舞台得到意外的惊喜。

这巨大的狮头龙骨,在舞台上可旋转、可移动,可根据剧情变换形态。当舞蹈演员抬起骨架前边的一个横向竹条,就像打开了一个小门,演员们从这个小门鱼贯而入,狮头龙骨就变成了建筑物;当醒儿在狮头上用脚勾龙骨上倒挂练武,这里就成了练武场。舞美与剧情高度融合,灵活转变。实现舞美场景、道具为舞蹈表演服务,并增加了表演的灵动性。

舞剧《醒·狮》的舞美制作在材料选择上,主要运用了竹、纸、木等元素。舞美设计刘科栋说:“竹子和纸元素,取其互为你我的交互关系和深厚的东方文化属性和象征意味,它们具有文武之气,也有讲道理通精神的视觉气质,张力十足,精、气、神兼具。”

《醒·狮》的舞美设计抽取了广东岭南建筑中的精华元素,如砖雕、牌匾、书法和木雕等,并将这些元素进行重组,使该剧具有厚重的东方力量,体现出中华儿女的民族精神和血气。

《醒·狮》的舞美还呈现了诸多广州市井元素:鸡公榄、市集、担挑、云吞面、茶楼等,岭南人倍感亲切,外地人倍感新鲜。

二、灯光设计使舞剧情境与人物的美轮美奂

舞台作品的生命是戏剧性,而剧中的人物命运是戏剧生命的载体。灯光的运用要有逻辑性,即灯光主体要在舞台人物身上:舞台灯光要突出人物在光环境中的形态,要展现人物特征、揭示人物的内心和情绪变化,这是对人物灯光的极高追求。

舞剧《醒·狮》的文学原创与导演构思,给予灯光设计师邢辛浓烈兴趣与深刻印象。他在灯光设计上想追求一种尽量单纯的装饰化的效果。他说:“我在灯光上去除了常用的光色修饰,用色尽量单纯,突出一种单一的美感,不去烘托光色的对比,而是强调光与色调本身的色阶强弱变化。”这样灯光的运动辅助导演达到对舞剧《醒·狮》的戏剧性追求;用人物光准确地打造舞剧人物形态,突出了戏剧人物的内心情感与冲动;用灯光让空间的分隔方式更加灵动。

舞剧的舞段的设计删繁就简。因此,灯光的设计也力求简洁,避免多余的光与色对舞台上的演员进行干扰。在群舞灯光设计上,主要采用渲染方式,烘托舞台气氛,突出舞蹈群的群像造型。在主演的舞段,利用光角度与单色光,使人物充满力量感。

舞剧《醒·狮》的舞台空间基本是由两个巨大的狮头龙骨构成,狮头龙骨可前后左右移动,每次移动都使舞台构成了不同的表演空间,舞台空间的变化与重组给观众带来了视觉的震撼。灯光设计从光源的方向、角度与光位的高低变化几个方面进行了设计与思考,表现出龙骨的结构与材质,使观众感受到它的美感。狮头龙骨转到舞台后区时,灯光让舞台的前区为主体,淡化狮头龙骨,让它成为背景。人物与狮头骨架在舞台上共置时,灯光打在狮头龙骨的框架上,行成自然投射的阴影,丰富了舞台整体空间的表现力与灵动性。

在练拳一场戏中,通过光影配合,营造出另一种奇特的观看视角。演员在舞台一角对着木人桩练习。灯光打在演员和木人桩上,并在他身后幕布上投射出大大的影子。这样演员在打拳时,身后的影子和他是同步的。舞台前面的演员和木人桩是实的、小的;身后幕布上的影子虽不是实体,但是体积巨大,甚至比前面的实体更抢眼。这样一大一小,一虚一实两个形象同步练拳,将南拳的步稳、拳刚、势烈、威猛、迅疾、灵巧、绵密、外柔、内刚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服装设计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精彩表达

舞剧《醒·狮》的服装设计要体现该剧的年代背景,传达传统文化精神,体现出文化传承的创新,并塑造出不同的人物形象,使服装设计成就舞剧表演,让观众体会中华民族传统服饰美感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是《醒·狮》服装设计师陶蕾的追求。

《醒·狮》的服装设计刻意求新,服装在还原历史着装的基础上增添了现代感,更能呈现男子的威武和女子的灵动。观众很难在《醒·狮》的舞台上看到色彩斑斓的景象,每一个角色的每一套服装都具有特点,特别重视服装的设计感,借鉴了一些武侠片的因素,比如同色调的衣服上,在腰带上使用不同的颜色进行突显。这是在创新的同时借鉴其他的艺术表演方式,在尊重传统的同时进行创新。

陶蕾的服装设计还巧用舞蹈演员“练功服”,选取了小狮子、广东刺绣等元素,使服装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并提炼传统服饰的精华,融入审美观念,这样服装既具有年代感,又有新颖之意。

舞剧《醒·狮》体现了舞狮文化,在舞蹈中有很多武术与舞狮的动作,服装设计也必须要传达出中华传统的力量和精神,这样就不能设计成常见的飘逸的舞剧服装。而且该舞剧整体舞蹈动作幅度偏大,干净利落的服装也有助于舞蹈演员更好地完成动作,提升舞剧的整体效果。

《醒·狮》的服装在材质上多选棉麻面料,在面料的表面做了添加肌理和纹样的处理,并大量地运用了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扎染技术,晕色丰富,变化自然,趣味无穷。布料棉麻的质感、扎染的颜色与场景相契合,使舞台在视觉上和谐一致。舞台人物服装风格和颜色都符合舞剧中人物生活状况,给观众带来强烈的代入感。

四、佛山黎家狮的舞美制作精美绝伦

舞剧《醒·狮》剧照

《醒·狮》中运用了大量非遗符号。创作团队希望把人们熟悉的东西搬上舞台,对岭南文化来一次创造性的发展。狮头、南拳、醒狮……对于传统文化,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的态度非常严谨。他们要找到传承人,找到最好的老师,毕恭毕敬地学习。

《醒·狮》中用到的所有狮头,均由佛山黎家狮第五代传承人量身定做。黎家狮于清代道光年间开业,传承五代未中断,已有180多年历史。

导演史前进说:“普通的狮头随便就能买到,但如果只是拿个压模的狮头,恐怕观众都不会满意。黎家狮是这个行业的专家。狮头造型饱满,又有温和的形象,纯手工制作,这是我们需要的。”黎家狮为舞剧量身定做的“白金狮头”是全剧的核心,制作工艺复杂,需要大大小小1000多道工序。

醒狮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力量,赋予了极大的创新空间。《醒·狮》的创作过程也是工匠精神的一次展示。扎制狮头,既是戏剧情节,也是舞美制作,这种剧情与舞美形神合一,实属罕见。从一个骨架,到有了五官,然后上色、糊纸,民俗的制作过程搬上舞台,与人物、剧情紧密相连。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舞美制作也是一个提炼生活的过程,一个道具从无到有凝聚着创作者的大量心血。

《醒·狮》的舞美设计,选择用素色狮头龙骨解构重组的方式来构建富有象征意味的舞台场景。在舞剧最后的场景将醒狮完美组合睁开狮眼的这一刻,达到了出人意料的舞台效果,达到了原创艺术家们的预想。传统岭南题材的剧目很多,舞美较难出新,因此必须要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醒·狮》的舞台很简洁,简洁之中却能感到主创想找的一种状态——虚实结合、情景呼应,找到独特的演绎方式,最后点燃醒狮的核心形象。

猜你喜欢
狮头舞美龙骨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佛山彩扎狮头传承调查研究*
架龙骨
蔡春山舞台美术作品选
1.2019世界集邮展览开闭幕式舞美效果图 2.武汉天地世界音乐节效果图
论张曼君导演的现代戏曲舞美观念
在空间中寻找戏曲的现代样式——专访上海京剧院舞美设计师徐鸣
一种建筑钢结构龙骨连接结构
黎家狮上《非凡匠心》秀传家宝 再现狮王风范
非遗进校园
龙骨中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