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校文化建设的新建小学办学实践

2019-09-17 07:37黄鹏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文化建设

【摘要】本文以来宾市民族小学为案例论述新建小学办学经验:第一任校长要做好“两个追问”(即“教育是什么”“我的教育理想是什么”),描绘好“一张蓝图”(即学校发展规划);要有“从零做起”的意识,有“常规保底”的思维方式;要有“着眼未来,培育‘文化”的打算与紧迫感、使命感;要有“学校大计,教师为本”的意识,加大师资培训力度;要从“课程”入手,创建学校特色。

【关键词】新建小学 文化建设 办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6A-0068-03

现阶段,来宾市乃至整个广西,正在建或将新建众多小学,面对新建小学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学校管理者应该不断思考、实践、改进、再实践,以切实提升办学质量,建立良好口碑。来宾市民族小学是2013年创办的一所公立小学,由于该校是由闲置校舍兴办,学校办学条件先天不足,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为此很多辖区內的学生家长“舍近求远”,把孩子送去其他学校就读。学生家长的“舍近求远”,释放的是“不信任”的信号。本文主要以来宾市民族小学(以下称“民小”)的创办为案例,探索基于学校文化建设的新建小学办学思路。

一、两个追问,一张蓝图

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了教育的目的和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校长,是教育者,是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落实的前线指挥员。作为新建小学校长,要将“教育方针”转化为“教育行动”,首先要做好两个追问,即追问:“教育是什么?”“我的教育理想是什么?”其次是围绕“两个追问”描绘“学校教育发展蓝图”。这些追问、思考,决定着学校发展的方向与视野,决定着学校发展的思路与策略。新学校的新校长,应该清晰自己的教育理想,有高屋建瓴的气势与气场,有顶层设计的魄力与能力。2013年8月民小建立,学校确定了“以教育方针为方向,以科学发展为观念,以文化建设为中心,以行为规范为抓手”的发展思路,努力做到:“1年规范、2年特色、3年文化、4年品牌、5年发展”的五年规划。五年规划的设计,为学校发展明确了阶段性目标与任务,更利于集中精力、凝聚人心,把发展格局拉开,把事情做扎实,把基础打牢固,赢得发展的时间与空间。

二、从零做起,常规保底

中小学校管理的基本框架是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规定》(以下称《常规》)基础上构架,《常规》的内容涉及对全区中小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及要求。学校常规管理工作中,“合格”是第一目标,是保底工程,是学校有序运行与良好发展的基础。处于创建初期的学校,学校管理需要具备“保底意识”与“合格目标意识”。

首先,《常规》让学校明白管理的范畴有哪些、内容有哪些、要求有哪些。全局认识,通盘考虑,才不至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或者“只要西瓜不要芝麻”,造成管理工作轻重倒置,顾此失彼。

其次,《常规》让学校领导班子知道“现阶段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才合格”,理清管理工作内容与要求,找准管理工作的起点,避免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学校领导容易仅在某方面工作成绩突出而疏忽其他工作。反之,经验不足的学校领导对工作内容不熟悉,没有全盘考虑,只能“见子打子”,容易造成被动局面。

再次,《常规》让学校领导、教师都形成“从零起点,合格为上”的共识,明确学校所有管理工作重心在“常规”,利于他们在工作落实当中提炼“工作流程”“工作规范”“工作要求”等,以形成制度,形成新学校合理高效的运行机制。只要第一批学校领导、教师完成了“建立运行机制”的任务,第一批学生形成了有“良好行为”的校园学习、生活方式,第二批新教师、第二批新学生就能“有样可学”或者“有行可效”。

最后,做实“常规”,才有“创新”可能。学校工作创新,“点”应该在“常规”上,离开“常规”的“创新”,就如空中楼阁,走不实也难走得远。例如第一学期“课程表”的制定,是参照其他学校制定的,每天第七节课为“体育大课间”活动课,第八节课为“晚读”课。体育大课间全体师生都参加活动,活动后人的身体会出汗、情绪变得兴奋,这时候再回到教室上“晚读”课,显然不太合适。所以,从2014年春季学期起,学校调整了课程表,将第七节课设为“晚读”课,第八节课设为“体育大课间”活动课。这样的调整,更符合规律,全体师生都不用担忧“出汗的烦恼”,可以尽兴地参与活动了。

三、着眼未来,培育“文化”

“学校文化”和“学校文化建设”是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战线的热门话题。无疑,“学校文化建设”已经是当下学校建设的新课题,是学校建设提升的突破口。作为新建学校,刚创立时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最佳时期。作为学校的第一任校长,通过什么样的文化建设手段为学校种下什么样的文化种子是他们必须要考虑的事情。从办学实践中总结经验,笔者认为从“学校文化”视角来规划学校、统筹发展,是新建学校第一任校长要做的事。这是“教育理想”转化成“教育行动”关键的一步,这一步实际上也彰显了学校的“文化选择”。

经过一年多的教育实践与探索,根据我校的“民族”属性,我们确定了以“和”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建设框架,确定了“乐学从善,智圆行方”的校训,确定了“心地纯美,身体健美,举止优美,学习完美”的具有世界眼光的现代民族小学生的培养目标,努力做中国民族教育特色的一面旗帜。我们追求“和善”的人际,追求“和畅”的管理,追求“和雅”的德育,追求“和乐”的课堂,追求“和美”的校园,追求“和睦”的民族,培育“同心同德,谦和阳光”的学校风气。

学校文化是一个方向,是一个高度,是一幅愿景。新时代背景下,学校文化建设是一种办学策略,是一种管理手段,是一种育人方法。“学校文化”的选择、提出与实践,从另一种视角凝聚了人心、力量,从另一条路径实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四、教师为本,加大培训力度

眾所周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认为:有什么样综合素养的教师,就有什么样品质的教育;有什么样能力的教师,就有什么样实力的学校;有什么样眼界的教师,就有什么样发展的学生。教师,是学校教育理想的执行者与实现者。由此,新学校的发展应优先发展教师,应将师资培训摆在“重中之重,优先发展”的位置,并根据不同问题采用不同方式开展培训工作。

(一)“理论培训”重在解决“学校认知共识”问题。作为新建小学,教师来自四面八方,他们的文化背景、思想观念、教育教学理念、专业素养、业务能力、行为方式、价值观等参差不齐。新学校如何有效解决第一批师资的问题?是靠校长零零碎碎的说教?是靠冷冰冰的制度去落实?还是通过系列的专题培训,以求形成学校全体教师的“共知、共识”,最终引发“共振”?民小采用第三种策略。

民小创新了“例会”形式,采取“1+0.5”的方式(每周五培训时间为1小时,会议时间为0.5小时),观看《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大学》《论语》等视频,共同研读《人性的弱点》《做一名幸福的教师》等书籍,组织《学校“和”文化建设》《教师礼仪》《情商影响未来》等专题培训。采用“看、听、写、说、论”的学习方法,做实全体教师的理论培训。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努力建构属于新学校的“新认识、新文化、新思想、新观念、新行为、新方式”。

(二)“校本培训”重在解决“教师业务能力”问题。班主任工作能力与学科教师教学能力,是最先关注的问题。民小以“和雅”德育为目标,开展班主任工作系列培训;以“和乐”课堂为目标,以“少教多学”为理念,结合“教师岗位大练兵”项目,开展一系列的学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活动;以“问题为导向”的校本培训,让教师学有所获,学以致用,有效解决教师的实际教学问题。

(三)“借力培训”意在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教师的职业倦怠是很多“老学校”面临的问题。新学校,要如何预防或延缓“新老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基于这种担忧,民小做了两个尝试。一是“借力培训”大开教师的“职业视界”。学校大量派出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并要求教师培训归来后要做汇报,告诉校内的教师“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民小曾将全体教师分两批次派到南宁市民主路小学跟岗学习一周,目的就是让全体教师共同“感受名校文化”“了解名校运行”“开拓职业视界”;二是趁机帮助教师做“职业规划”。通常在新教师调入之际,让他们书面提出“对学校发展的希望”“自己在民小的发展目标或希望”,并根据这些“希望”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梳理、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以此点燃、维持他们职业热情。

五、设置课程,创建特色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它包括学校教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课程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种。学校必须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合理开设地方课程,创设开发校本课程,这三种课程构成学校培养目标框架体系。课程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发力点,也是学校特色创建的着力点。课程的全面性、综合性、递进性、稳定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为学校文化建设奠定稳定持久的基础,为学校特色建设奠定可行稳定的基础。换句话来说,在课程设置上下功夫,国家课程校本化,才能给本校当下学生成长提供“合适的养分”;有特点的校本课程,才能创建自己学校的特色,才可能培养出有自己学校特色的学生。理清了“课程”与“特色”内在的逻辑关系,才可能避免“为特色而特色”或有领导来检查就“特色”的急功近利现象。将“特色”融入“课程”中,慢慢地做,“特色”才会逐渐显露出来,那才是真正的学校特色。

民小除了要完成普通小学课程的“常规动作”,还要突出“民族教育”特色。因此,在课程设计中,除了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学校还开设了“民族文化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国学经典诵读”等特色课程,开展了“六年跑步计划”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课间”等日常活动,设立了“三月三·民族和”校园文化艺术节和“体育节”等特色活动。丰富多彩的课程和活动,为实施素质教育找到了路径,为学校特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六、实践成效

正确的教育认识,准确的学校定位,清晰的办学思路,切实的阶段目标,循序渐进的步骤,还有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是民小实现学校教育理想、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关键。民小按照学校第一个“五年规划”办学思路,通过五年多的办学实践探索,办学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常规管理工作方面。2014年被评为“来宾市义务教育常规管理优秀学校”“来宾市卫生优秀学校”;2015年被评为“自治区卫生优秀学校”。

(二)民族教育方面。2017年被确定为“自治区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第二批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学校”;因连续成功举办了五届“三月三·民族和”校园文化艺术节,社会各界反映好,2018年,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学校”。

(三)教育教学方面。2014年被确定为“来宾市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学校”“兴宾区整体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学校”;2015年获得市政府“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9万元经费支持;学校教育教学成绩稳步提升,家长满意度高,学生数量也由办学初的781人爆涨到现在的1910人。

(四)教育科研方面。2013年成功申报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子课题,2016年顺利结题;2015年课题“民族地区小学学校‘和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成功立项为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A类资助经费重点课题,该课题是2015年度34个A类课题中唯一一所小学课题,获得1万元经费资助,课题于2018年5月结题。目前,我校申报的“兴宾区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5个子课题即将结题。

(五)整体办学质量方面。民小是来宾市兴宾区教育局成立的首批6个教育集团成员之一,是来宾市兴宾区民族小学集团化办学龙头学校之一,与飞龙小学、河西小学、长梅小学组成了“来宾市民族小学教育集团”。

除了所取得的成绩,目前民小还面临着诸多发展问题,比如学校环境、办学条件需进一步优化,课程需继续深化改革,教师的职业素养、专业能力不够均衡,学校第二个五年规划的论证设计尚未完善,等等。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契机下,民小发展的核心仍然要放在“人”的发展上,相信在学校管理者及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民小团队是可以实现学校教育理想的。

作者简介:黄鹏(1977— ),男,广西来宾人,高级教师,2013年8月任来宾市民族小学校长,2016年10月任来宾市兴宾区第三小学校长,现任来宾市政和小学校长,研究方向:学校文化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问题。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文化建设
基层院检察文化建设的认知与实践
创新民间美术传承模式 生态式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
文化引领学校走向科学健康发展
农村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探究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分析
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的深层影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