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背景下高校思政课非主流意识形态应对策略研究

2019-09-17 09:50王召收程玲
法制与社会 2019年25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思政课高校

王召收 程玲

摘 要 高校思政课作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觀、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大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但在当前多元背景下,高校思政课上非主流意识形态有所抬头且衍生出抹黑论、歪曲论等形态。在此情势下,深挖高校思政课内非主流意识话语滋生的深层土壤,主流形态话语的空白,文化霸权主义的存在以及网络环境文化消费的时代背景都对其有着深刻影响。最后,本文希冀透过活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表述、提高新形势意识形态对话策略等措施应对高校思政课上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蔓延,强化主流意识的话语权。

关键词 思政课 高校 意识形态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温州高校思想政治专项课题“多元背景下高校思政课非主流意识形态应对策略研究”(项目号 WGS Z20191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召收,温州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程玲,温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9.092

教育需要培育和传递正能量。在传递正能量的路上,教师的作用无可替代。然而,一些高校教师将“抹黑中国”作为一种潮流,在课堂之上肆意传播西方价值观念,攻击诽谤现任领导,与主流价值观念格格不入,纵观当前高校思政课上的非主流意识形态特征,已衍生出多种形态,消解着大学生对祖国的感情,危及大学生对祖国的认同,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传播与普及。

一、高校思政课内非主流意识话语的衍生形态

网络时代,文化消费时代以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让非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思政课内有机可乘。个别思政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常常会表达出一些消极负面的情绪,把中国当成了负面典型的案例库。不可否认,各种非主流意识话语以在高校思政课内衍生出不同形态。

(一)直接抹黑论

抹黑论表现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持人之长、攻己之短。以“民主”和“专制”为例。某些思政课老师习惯于推崇西方民主,抨击中国专制,用一种类似于冷战时期“非黑即白”的简单二元对立模式看待问题,没有处于一个全面客观的立场上考虑中西方的体制差别。但就社会发展状况来看,政治体制的先进与否并非简单的民主与专制之间的概念区别。政治体制的合理与否,先进与否是与一个国家的具体国情密切相关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中国国情这一现实的抉择。

第二,不讲成绩、专谈问题。高校内一些思政课教师在谈论当前中国面临的一些社会问题中,貌似头头是道,但往往将个人感情掺杂其间,对现实的不满和自身能力的不足归罪于国家与社会,不顾及中国共产党所做出的成绩,单单抓住社会弊端不放忽视中国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绩,把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自己能力的不足归罪于这个社会和国家。殊不知,这种抱怨国家的做法显然是脱离历史事实,30年来中国取得的成绩超过所有其他亚洲国家地区的总和。当前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超过所有其他亚洲国家地区的总和,也超过所有转型经济国家的总和。中国发展模式已然成为一个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成功范例。因此,揪住问题不放的人不仅没有看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绩,而且以一种脱离现实的高标准来评价当前中国发展,单纯看到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缺乏以一种历史眼光看待问题的视角,欠缺以一种发展角度对待事物的心态,更没有一种从全局出发看待中国现状的高屋建瓴。

(二)变相歪曲论

当前来看,高校内一些老师歪曲历史,如怀疑雷锋同志的事迹真伪,追问黄继光堵枪眼的真实性,此类看似还原“历史真实”的论调,有其形成的特定时代背景,其本质是歪曲事实,背后是价值失范。变相歪曲论表现有二。

第一,望文生义、随意发挥。当前高校思政课上还存在一些教师与学者在没有了解事情全貌的情况下,简单从字面意思解读国家的政策、法规,和学者评论。如徐岚在求是网发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难在哪里?》,曾点名批评贺卫方和陈丹青,引起舆论一片哗然,某些媒体和公众甚至说这是反“右”的倾向,上升到阶级斗争层面。当前形势下,简单将阶级分析方法认定为划成分,认为现阶段坚持阶级方法论已经没有必要。

第二,忘记事实、凭空想象。“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要想全面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共产党,就必须认真了解历史,“研究”历史,在全面、系统占有翔实史料的基础上,把握历史事实的总和。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总结出真正的历史经验,揭示出真正的历史规律。但在高校思政课内,部分教师与学生简单听信网络传言,种歪曲事实,凭空想象事件的传播,宣传,并肆意解读一些历史事件,任意消费一些历史人物。极具影响意义的历史人物俨然变成了一种可供消费的“原材料”,加工、打磨、夸张、戏说……种种形式让历史人物变得面目全非。消费历史,成为当下解构历史人物的驱动力。但在这种自我陶醉的思想狂欢中,“解构”于不知不觉间影响着公众对于历史人物的认知,无形中将非历史的审视态度传递到青年一代当中;长此以往,不但让民众对历史的敬畏感逐步丧失,而且会蚕食掉中华民族所共有的精神家园。

二、理性分析当前高校思政课中非主流意识话语的深层原因

追本溯源,当前高校思政上出现的此类非主流意识话语必然有其深层次的制度原因和文化原因,更需我们深入探究,理性分析。

(一)乘虚而入:主流形态话语存在的空白

近年来,在高校思政课教育中取得了许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比如,高等院校内思政课宣传教育的亲和力不足,宣传方式略显程式化、简单化、八股化,甚至教条化。从教育方式来看,硬性灌输偏多,理性分析较少,从教育内容看,真正能让广大学生深入思考,深入学习的内容不多。教育方式的单一与空泛,忽视了对教育对象特点和规律的把握,缺乏对受教育群体需求的把握,更缺乏其对教育效果的分析与反馈,特别是在教育效果与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在思政课的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较大。种种问题的存在让高校思政课内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缺乏有效性,强化了广大师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排斥感与不信任感,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与影响力,让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在高校思政课上得以滋生发展。

(二)微观渗透: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战略

高校学生正处于其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一方面他们思维活跃,敢于创新,想法新颖;另一方面他们个性鲜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速度较快。

而当前国际局势纷繁复杂,各种思潮相互激荡,一些敌对势力和反华团体抱着意识形态偏见,把意识形态渗透作为对我国推行西化、分化战略的主要手段,通过互联网等多种途径传播西方思想、鼓吹“网络自由”、宣扬普世价值,并运用造谣污蔑、借题发挥、小题大做、挑拨离间等方式制造大量混淆视听的负面舆论,凡此种种,都使原本身处高校内的学生受到更多、更直接的意识形态渗透的风险。

美国政治学家摩根索说过:“意识形态同一切观念一样都是武器,既能提高国民士气以增强一国实力,与此同时又能削弱敌国斗志。”若对此种言论听之任之,置若罔闻,则势必会动摇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弱化意识形态话语权,威胁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

(三)难于管理:网络宽松环境下杂语失控

当前我们正处于网络时代,互联网与每个人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网络对于整个社会大众的衣食住行、思维方式,乃至社会交流的方式等具有深刻的影响。但与此同时,网络对社会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屡见不鲜。在当前全民皆网民的时代,部分网民的素质却有待提升,他们常常将问题片面化、极端化,习惯于断章取义,不愿去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就头脑发热,肆意评判;看到个别现象,不去做全面地调查研究,就以偏概全,全盘否定;看到出现问题,不深入分析背后原因研究解决途径,就随意猜测,将责任归罪于党和国家。高校思政课堂上,网络与师生的关系密不可分,一些高校借助于网络课堂、网络论坛以及各种新媒体平台,加强正面教育与引导,如果在高校思政课堂上,在享有网络自由权力的同时,没有履行应尽的责任,没有守住应有的底线,甚至成为敌对势力吹鼓手,夹杂裹挟不正当目的,隐藏在互联网中,煽动社会情绪,激化社会矛盾,那么必将弱化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在意识形态战场,高校与互联网,一个是最前沿,一个是主阵地。

(四)因利生弊:文化消费时代的不良心态

自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经济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品显著提升,新世纪以来,我国逐步进入消费主义时代,琳琅满目的文化消费成为公众精神文化生活之常态。文化消费时代的到来让社会公众能够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消费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自身精神文化需求,但事有利弊,文化消费时代的到来也让部分群体特别是高校内部分群体产生了诸如猎奇心态、功利心态、盲从心态等不良心态。不可否认,高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受文化消费时代的影响也在所难免。

其表现有三:第一,高校内一些学者盲目追求标新立异,求新求快,违背学术创新规律,创作没有实际意义的学术作品,重量轻质的形式主义部分存在。文章写作七拼八凑、掐头去尾,为追求成果数量把一组数据或一篇文章改头换面地写成多篇文章投向多个杂志社发表的现象部分存在,试问,如此粗制滥造、泡沫重复,制造出一派空前的虚假繁荣景象,对于提升我国学术水平有何帮助?第二,社会急功近利思想潜移默化间已渗入高校学术领域,使得高校内学术研究渐趋功利化。高校内一些学者申报课题,发表文章其目的并非指导创新、求真求实,而是为自己职位晋升与工资待遇开导铺路。第三,在此种急功近利氛围影响下,高校内部分群体无心潜心研究学术,而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為多发,快发文章,抄袭、剽窃别人文章,凡此种种,已严重破坏学术生态环境,长此以往其后果不堪设想。

三、多元背景下应对高校思政课中非主流意识话语的措施

(一)剖析反主流话语的方法论误区

主流意识形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向其他阶级渗透,构筑全社会的主导价值理念,非主流意识形态是与主流意识形态背道而驰,不同社会阶级、集团之间所形成的意识形态。究其根源,高校思政课内种种非主流话语的一个误区就是脱离实际,凭空想象,从自身利益出发,诋毁国家,诋毁主流意识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认清这个事实,便能事半功倍,从思想层面抵制非主流意识话语的侵蚀,从源头根源杜绝非主流意识形态污染。高校思政课上要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消除非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对高校侵蚀就必须切实转变教育作风,做到讲实话,干实事、敢作为、勇担当、言必行、做必果。空谈误国,充分认识非主流话语的方法论误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此外,高校内各项工作的开展,各类政策的出台,都必须深入广大师生,了解情况,只有在实践上广大师生满意了,其在思想上才能满意,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宣传才能落到实处,否则我们所说的将是一些空话、套话,什么都无法落实,最后一事无成。

(二)活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表述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解决工作“怎么做”,要比“做什么”更为重要与紧急。高校思政课要有广度、有声势、有氛围。归根结底,思想工作是人与人之间的工作,要树立以人为本理念,一切工作以人为出发点,落脚点。高校内思政课要采取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守住阵地,活化方式,创新形式,转变思路,多管齐下,方能治标治本,取得实效。

因此,我们应该改变思政课上语言交流方式,转化话语表达方式,表述逻辑要符合大众思维。马克思主义要真正为广大学生所接受与认同,要注重阐明内在的逻辑模式。同时要学会兼收并蓄,为我所用,将西方思维方式的表述形式转换为能为大学生所能理解的逻辑形式,用实际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大学生熟知的俗语俚语以及符合社会主导的思想观念来解释理论,深入浅出,将理论表述转化成日常表述,让高深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符合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并真正为大学生所掌握。

(三)提高新形势思政课上意识形态对话策略

意识形态对话策略是高校思政课能否取得实效,能否产生吸引力、感染力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我国高校思政课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课堂教学策略仍略显不足,教学工作内容单一、滞后、空洞;命令式对话、填鸭式对话现象仍然存在,这些现象影响着高校思政课的应有传播效果。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转变风格。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以“冷面孔”为主,严肃冷峻的教学风格过度强调权威性而忽略教育客体的真实需求,此种“俯视”视角让受教育客体对教育宣传内容本能抵触。转变教育宣传视角已迫在眉睫。用一种“平视”甚至“仰视”视角对待教育客体,给以其更多的需求关注,更大的感情投入,换位思考,站在受教育客体的角度思考问题,制定政策,应对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高校思政課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和善的沟通氛围。积极主动,转变自身定位,避免单纯的说教灌输,以一种参谋者,协商者的角色出现,感同身受,考虑受教育客体的现实情况,关注受教育客体的情感状况,尊重受教育客体的人格尊严,倾听受教育客体的合理需求,吸纳受教育客体的意见建议。与受教育者在心理上和谐一致,在感情上相互交融,努力营造“情理交融”的高校思政课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谈谈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问题——访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陈先达[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6).

[2]刘云山.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 努力提高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J].求是,2004(20).

[3]赵丽.毛泽东思想建党理论探析[D].西华大学,2014.

[4]常艳.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规律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09(4).

[5]易桂姣.和谐校园视域中的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思政课高校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