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如何论争:《那儿》的阅读史

2019-09-18 07:49符书华暨南大学文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24期
关键词:论争纯文学左翼

■符书华/暨南大学文学院

2004年9月,大型文学杂志《当代》的第5期上,刊载了曹征路的中篇小说《那儿》。小说讲述了90年代市场化经济改革大潮下,江南某地国营矿机厂的下岗工人抵制工厂被管理层违规变卖的抗争故事。小说甫一面世,立刻受到诸多学者和批评家瞩目,他们对作品的相关评价,贬誉不一,彼此扞格之大,殊为新世纪以来少见的文学争鸣现象。

从2004年到2018年的十五年间,涉及小说《那儿》的相关研究,共计有86篇(不含硕博学位论文)。相关文章围绕《那儿》所引发的一场关于“底层文学”、“新左翼文学”与“纯文学”的学术争鸣,堪称继1993-1995年间“人文精神”大讨论之后,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出现的一个较为罕见的学术现象。研究者和批评家们从文本意义解读,延伸出了关于“底层文学”、“新左翼文学”和“纯文学”的审美立场或美学思想的论争;从这个论争中,又拓展出指涉“底层文学”、“新左翼文学”概念命名的热烈讨论,并呼唤起新的美学秩序的建设,尽管这个新秩序的诞生,仍然处于漫长的酝酿期当中。

涉及《那儿》的学术论争,很有“生产性”地诞生出来不少新的文学概念命名,进而从这些概念命名派生出相关的质疑和商榷,这一切都持续构成了围绕小说《那儿》而延伸开来的,“底层”/“新左翼”对垒“纯文学”的学术论争。

一、质询:“底层”如何可能

质疑首先发生在“底层”一词的语义层面。“底层文学”一语约在90年代后期兴起,以书写市场经济改革以来社会底层贫困人群的生存处境为主要文学特征,着重描绘底层生存的残酷景象。《那儿》的故事当然属于底层生存题材,故许多研究者将《那儿》归入新世纪以来的“底层文学”阵营,并提高到“底层文学”代表性作品之列。

如旷新年指出,虽然“底层文学”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早在1996年便出现,但是“引起文坛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却是在 2004 年曹征路的中篇小说《那儿》发表以后。”邵燕君更直接认为当前“底层写作”中,“像曹征路这样可以吸收学术界最新思想、对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做出自己独立思考的作家十分少见,因而,《那儿》至今仍是‘独一无二’的。”李云雷在其《新世纪文学中的“底层文学”论纲》中,认为“曹征路的小说,擅长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一般人习焉不察的权力关系,并对被压迫者有着深切的同情”,因而“在他最优秀的小说《那儿》……具有一种理想主义的悲壮,有别于那些一味渲染苦难的作家。”

进而,研究者们热烈聚焦于小说故事所呈现的劳动者“底层化”问题。学者吕正毅这样分析道,“《那儿》把工人描写得那么消极无为、逆来顺受,这是由于中国工人阶级特殊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由于工人阶级被赋予一种特殊的地位,他们就像动物园里的麋鹿,肥胖的身体,迟钝的感觉,忘记了危险和奔跑……当有一天历史抛开他们而掉头前进的时候,他们就处于一种涣散的状态,产生了一种无奈的没落意识。”钟雪萍重点考察了小说主人公朱卫国这个人物身上“落伍”和“拒绝”两个精神特征,认为这一悖于时代的错位,昭示的是“普通工人的底层化过程”,以及这个过程带来的“工人如何拒绝不做任何抗争就放弃信念”的现实问题。吴志峰从人物形象分析转进话语分析,认为朱卫国的失败,是由于“工人阶级的话语不再流通了,连工人们自己都不再相信这话语。”话语的失败也就规定了人的失败,朱卫国之死意味着“工人阶级话语的最终被歼灭。”

二、论争:“纯文学”还是“新左翼”

在指涉词义范畴的质疑之外,另一个观念激烈交锋的现场,则是指向美学思想的取舍问题,即文学研究必然不可规避的价值判断问题:

“纯文学”还是“新左翼”?

但是,“底层/新左翼”与“纯文学”二者,所谓构成价值立场和美学立场上的对立,是否真的是一个学术真命题?这个对立局面,依然可以被加以质疑。

三、结语

重新回顾《那儿》所延伸出的这一系列美学论争,从针对词义指涉的质询,到聚焦“新左翼”还是“纯文学”的美学原则立场取舍,再到尝试打破当代文学既有观念桎梏、呼唤对“纯文学”/“底层”/“新左翼”僵化对立格局大胆进行后现代拆解和重组,这一切组成了小说《那儿》在论争中被学术界批评界阅读和接受的复杂历程。这个历程,当然不止于一篇小说的阅读史,这同时也是当代审美观念史的冰山一角。

也许,唯有当文学借力此一历史势能,坎坷进入到“自在自为”历史走向中去,文学的生命力,方能持久澎湃不息。

注释:

①曹征路:《那儿》,《当代》,2004年第5期。

②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学术界的人文研究领域,曾发生过多次学术论争。许纪霖、罗岗、刘擎等十几位学者合著的《启蒙的自我瓦解:199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重大论争》一书中,记录在案的就有:“激进与保守之争”、“人文精神大讨论”、“后现代与后殖民文化论争”、“关于鲁迅的论争”、“民族主义论争”、“自由主义与新左派论争”等等,学术争鸣可谓盛极一时。书中对“人文精神大讨论”的评价是:“发生在1993—1995年间的‘人文精神’论争,可谓90年代前期知识界规模最大的一次讨论。在短短的三年间,参加讨论的文章数目就达到三位数。”参见许纪霖等:《启蒙的自我瓦解:199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重大论争》,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72页。

③《钟山》杂志1996年第5期上,刊登了学者蔡翔的散文《底层》;90年代末期,诗人廖亦武陆续将自己的“底层访谈”零星发表在一些文艺刊物上,后又连同未发表的访谈文字一并集结成书,即两卷本的纪实文学《中国底层访谈录》,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在2001年出版。这两个文学事件,可视为“底层”作为一个文学研究命题,初步进入当代文学的视野。

④旷新年:《曹征路“底层写作”意义的再认识》,《文艺争鸣》,2014年第2期。

⑤邵燕君:《“写什么”和“怎么写”:谈“底层文学”的困境兼及对“纯文学”的反思》,《扬子江评论》,2006年第1期。

⑥李云雷:《新世纪文学中的“底层文学”论纲》,《文艺争鸣》,2010年第11期。

⑦吕正毅:《<那儿>:工人阶级的伤痕文学》,《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第2期。

⑧钟雪萍:《<那儿>与当代中国的“底层文学”》,《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第50-55页。

⑨吴志峰:《被围剿的工人阶级话语——谈谈<那儿>中的话语形象》,《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第6期,第95-97页。

刘勇,杨志:《“底层写作”与左翼文学传统》,载于《文艺报》2006年第94期;曹清华:《何为左翼,如何传统——“左翼文学”的所指》,载于《学术月刊》2008年第1期;

张继红,郭文元:《作为“底层文学”资源的左翼文学和社会主义文学》,载于《文艺理论与批评》2012年第5期;

晋海学:《“左翼文学”精神的当代传承及其实现》,载于《海南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

猜你喜欢
论争纯文学左翼
论上海左翼文化团体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贡献
荒野与文明——20世纪美国筑坝论争的历史考察
为什么当代人都不喜欢看纯文学?
中学新诗教材的一场论争及其意义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重启“纯文学”的社会属性
——论作为观念的“纯文学”及其可能出路
郭松棻哲学追问与文学创作中的左翼坚守
忘忧草不是黄花菜
纯文学杂志的读者呢
左翼电影中的“妓女”形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