噻唑锌防治青花菜根肿病技术

2019-09-23 09:59周晓肖李伟龙
浙江农业科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青花菜根肿病噻唑

周晓肖,李伟龙

(1.临海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临海 317000;2.临海市人民政府蔬菜办公室,浙江 临海 317000)

青花菜(Brassicaoleracea)又称西兰花、绿菜花、花菜薹等,属十字花科芸薹属甘蓝变种,一二年生宿根草本植物[1]。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clubroot disease)是由专性寄生菌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brassicae)侵染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2],病菌休眠孢子在酸性土壤中可存活10 a以上,抗逆性极强[3]。扩散到世界各地的根肿菌每年引起10%~15%的产量损失[4],为十字花科作物最重要的病害之一。早在1936年,我国台湾就有大白菜根肿病发生的报道。1995年传入大陆后,目前在辽宁、北京、湖南、福建、江西、江苏、安徽、上海、河北、山东、浙江、新疆、四川、重庆、湖北、云南、贵州、广东和广西等省市自治区均有分布,一般发生损失在20%左右,发生严重的损失达80%以上[5]。病害最典型的症状表现在根部,呈纺锤形、球形、瘤状或棒状的肿块,少则零星出现,多则相互连接成片并覆盖整个根系[6]。植株地上部分生长迟缓、缺水萎蔫,严重时全株枯死,产量和品质受损[7]。化学防治是目前普遍采用的防治方法。据报道,多菌灵、百菌清、五氯硝基苯、氟啶胺、氰霜唑等对根肿病均有一定防效[8]。噻唑锌是浙江新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高效、低毒的噻唑类有机锌杀菌剂,具有活性高、杀菌谱广、剂型先进、对作物安全等特点,兼有保护和内吸杀菌治疗作用[9]。本试验通过青花菜移栽后用噻唑锌浇根的方式进行防治,探索其对青花菜根肿病的防效。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在杜桥镇上林村陈永赏青花菜地进行,株行距45 cm×50 cm,土壤pH值约6.5,粘性海涂地,前茬水稻,管理常规。供试作物为青花菜品种绿雄90,8月28日穴盘播种,9月28日移栽,苗龄31 d。

药剂有20%噻唑锌悬浮剂(碧生,浙江新农化工有限公司);50%氟啶胺悬浮剂(农割,先正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用RC-4HC温湿度记录仪记录试验期间土壤10 cm深度温湿度情况,记录间隔时间为1 h。

1.2 处理设计

1.2.1 噻唑锌施药次数试验

设667 m2施用噻唑锌1 000 mL,移栽后3 d、3 d+15 d、3 d+30 d,以及施用氟啶胺300 mL,移栽后3 d、3 d+15 d、3 d+30 d和清水对照(CK)共7个处理。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区组内每小区100株青花菜,每667 m2施药量均为450 kg,每株每次药液量约150 mL。

1.2.2 噻唑锌施药剂量试验

设667 m2施用噻唑锌500、1 000、1 500、2 000 mL不同剂量于移栽后3 d施药,以及CK共5个处理,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区组内每小区100株青花菜,每667 m2施药量均为450 kg,每株每次药液量约150 mL。

1.2.3 噻唑锌施药时期试验

设667 m2施用噻唑锌1 000 mL,于移栽后0(当天)、3、7、14、21、28 d施药及CK共7个处理。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区组内每小区100株青花菜,每667 m2施药量均为450 kg,每株每次药液量约150 mL。

1.3 调查及数据分析

于2019年1月18—19日花球采收末期,每小区随机挖出30株,调查青花菜根肿病发病情况。

根肿病分级标准采用郭向华[10]的方法,分级标准如下。0级:根部无肿大;1级:主根肿大,其直径小于2倍茎基,或须根有小肿瘤;3级:主根肿大,其直径为茎基的2~3倍;5级:主根肿大,其直径为茎基的3~4倍;7级:主根肿大,其直径为茎基的4倍以上。计算各小区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采用Excel 201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SPSS 21.0软件邓肯氏新复极差法(DMRT)模块进行多重比较、相关系数及线性回归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期间土壤温湿度情况

由图1可知,青花菜移栽后至10月6日(移栽后8 d),土壤相对湿度(RH)在44.0%~58.5%,较低;到11月初偶有少量降雨,RH在63.9%~86.7%波动;之后雨日频繁,RH高,在90%左右。移栽后至10月9日,土壤温度在22~25 ℃;从11月10日至12月6日,土壤温度在12.2~20.9 ℃;12月7日开始降温,常处于10 ℃以下。

图1 试验期间土壤10 cm深处的温湿度状况

2.2 不同施药次数的防效

由表1可知,青花菜移栽后2次处理对根肿病防效优于1次处理,且差异极显著。667 m2施氟啶胺300 mL的防效优于噻唑锌1 000 mL,两者相同时期、相同施药次数的处理防效间差异极显著;667 m2施氟啶胺300 mL移栽后3 d+30 d处理防效最佳,达到94.9%,与3 d+15 d处理差异不显著;噻唑锌1 000 mL处理在移栽后3 d+30 d、3 d+15 d的防效分别为68.4%、66.2%,未及氟啶胺300 mL,且差异不显著;噻唑锌1 000 mL处理移栽后3 d防效最低,仅有43.0%。

2.3 不同施药剂量的防效

表1 噻唑锌施药次数对青花菜根肿病防效

注:不同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0.01和0.05水平差异显著,表2~3同。

由表2可知,噻唑锌不同剂量处理对青花菜根肿病防效不同,高剂量处理防效优于低剂量处理。667 m2施用噻唑锌1 000~2 000 mL,对青花菜根肿病防效为42.1%~47.2%,随着剂量增加,防效略有提高,但差异不显著;噻唑锌500 mL处理防效最低,与其他处理差异达极显著。

表2 噻唑锌不同剂量对青花菜根肿病防效

噻唑锌不同剂量处理同防效的相关性分析可知,防效(Y)随剂量(X)的增加而增加,两者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r=0.866**,R2=0.750**,Y=4.289X+31.414。

2.4 不同施药时期的防效

由表3可知,667 m2施用噻唑锌1 000 mL,不同施药时期对青花菜根肿病防效不同,处理越早防效越好。移栽后0和3 d防效最佳,两者差异不显著;其次为移栽后7 d,防效优于其余3个处理,且差异极显著;移栽后28 d处理防效最低,仅有17.9%。

表3 噻唑锌施药时间对青花菜根肿病防效

噻唑锌不同时期处理同防治效果的相关性分析可知,防效(Y)随移栽后施药时期(X)的增加而减小,两者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r=0.946**,R2=0.894**,Y=-5.619X+50.567。

2.5 噻唑锌对青花菜的安全性

试验期间未发现噻唑锌对青花菜植株有明显药害现象。

3 小结与讨论

噻唑锌对青花菜根肿病有一定防效,667 m2施1 000 mL,移栽后3 d用药1次处理效果不理想,移栽后3 d+15 d、3 d+30 d 2次用药处理效果明显提高,达到66.2%~68.4%,但不及农业部已登记用于防治根肿病的氟啶胺;噻唑锌移栽后3 d不同剂量处理对青花菜根肿病防效有差异,但1 000 mL与更高剂量处理相比差异不显著,其可作为防治根肿病的适宜剂量;1 000 mL处理移栽后不同时期施药防效有差异,处理越早防效越好,移栽当天和3 d处理防效最佳,相比其他处理差异显著或极显著。

根肿菌的生活史由根毛侵染和皮层侵染2个侵染阶段组成。初级侵染由休眠孢子开始,土壤中的休眠孢子萌发后,释放出初级游动孢子,吸附到寄主根毛细胞外壁。接着游动孢子将原生质体注入寄主细胞质中,在寄主细胞中,根肿菌变形体进行核内有丝分裂,形成一个多核的初级原质团。随后初级原质团割裂为游动孢子囊,囊内分化出大量次级游动孢子[11]。成熟的次级游动孢子或者释放到根际周围,从外部对皮层细胞进行侵染,或者直接在根毛细胞内部转移,侵染相邻的皮层细胞[12]。移栽后10 d左右为大多数根系皮层侵染的始发期,第10~17天为根肿菌原质团在根系内部快速增殖的阶段,但是根肿菌侵染的各个阶段时空上并不是严格分开的,不同根毛内部的根肿菌发育并不是同步的,有些根毛内部已开始释放游动孢子,有些则还进行着原质团的增殖,甚至根肿菌的吸附行为一直有发生[13]。受侵染的细胞由于感受到病原菌的刺激而引发植物生长激素相关基因的表达,转移了大量植物资源用于根部增生性生长,使根部细胞大量分裂膨大,形成肿瘤[14]。青花菜移栽后缓苗、新根抽发期是根肿病发生的有利时期,与噻唑锌不同施药时期试验的结果相一致,早防治的处理,病根以新长出的侧根被侵染形成小根瘤为主,病情指数低,植株长势较健壮;晚防治的处理,尤其是移栽20多天后的处理,病根以主根肿大为主,且后期杂菌侵染腐烂,病情指数高,植株较矮小,花球采收期延迟。因此,根肿病防治应在移栽后10 d内为宜。噻唑锌具有保护和内吸治疗作用,试验结果表明,针对青花菜根肿病,噻唑锌主要起保护作用,当病菌已经侵染、病害已经发生时再用药则效果较差。

土壤温、湿度和pH是影响根肿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一般认为土壤温度10~30 ℃(最适宜土温为25 ℃)、土壤相对湿度在60%~98%[15]、pH值5.4~6.5的条件下适于休眠孢子的萌发,而温度在10 ℃以下时不会发生皮层细胞的侵染,pH值7.2以上的田块不易发病[16]。青花菜移栽后8 d内,土壤相对湿度低于60%,一定程度上抑制休眠孢子萌发侵染,CK区病情指数较低,在45.2~53.3;2017年9、10月温暖多雨,相同地块根肿病病情指数在80以上。2年间病情指数的差异说明青花菜移栽期至生长初期的气候条件对根肿病发病有较大影响。台州地区直到12月温度才降低到10 ℃以下,从移栽后到11月底都能发生根肿菌的侵染,药剂2次防治效果优于1次防治效果,第一次以移栽后0~7 d为宜,第2次以移栽后30~35 d为宜,这可能与药剂的持效期有关,2次处理延长了药剂的持效期,保护根部不受病菌侵染。

猜你喜欢
青花菜根肿病噻唑
头孢噻肟钠中2-巯基苯并噻唑和二硫化二苯并噻唑测定
关于唑类骨架构建的进展研究
“十三五”我国青花菜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蔬菜连茬种植谨防根肿病
新型水溶肥健力素在青花菜上的应用肥效试验
高湿贮藏对青花菜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油菜苗期根肿病防控技术
三种药剂防控蔬菜根结线虫病试验分析
云南临沧积极引进抗根肿病油菜品种
蔗糖在延缓青花菜黄化过程中维持其能量和抗氧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