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治疗失眠症患者的疗效观察

2019-09-25 07:52钟林晓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19年8期
关键词:氨基丁酸失眠症针灸

钟林晓

(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重庆,400000)

中医认为,失眠是因机体心神不安或失养而造成一种无法正常睡眠的病症,每个人病情轻重不一,有的表现为入睡困难或者睡眠不稳、易醒,或醒后不易入睡,有的表现为彻夜难眠、头晕头痛等,为临床多发病症,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与工作。故我院针对临床失眠症患者采取了中医针灸疗法,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6月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收治的失眠症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24例,年龄21~60岁,平均年龄(45.3±3.2)岁;病程1~17个月,平均病程(5.8±3.1)个月;观察组中男18例,女26例,年龄22~60岁,平均年龄(44.3±3.9)岁;病程2~18个月,平均病程(5.9±3.3)个月。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经临床诊断确诊为失眠症者;2)治疗依从性较好者;3)自愿参与本次研究者。

1.3 排除标准 1)合并严重心、脑、肝、肾功能障碍者;2)精神、意识障碍者;3)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即口服阿普唑仑,剂量在0.5~0.8 mg,于睡前30 min服用,连续治疗28 d。观察组接受中医针灸治疗,治法:交通阴阳,宁心安神。取阴、阳跷脉、手少阴经穴,即将三阴交、四神聪、内关与神门穴作为主穴,若表现心脾亏损,辅以脾俞、足三里与巨阙、心俞穴;若心肾不交,辅以心俞、肾俞与太溪穴;若表现为心胆虚怯,辅以胆俞、心俞与丘墟穴;若表现为胃气不和,辅以胃俞、下脘穴;若表现为肝火扰心,辅以行间、侠溪;若痰热扰心,辅以丰隆、内庭。针刺过程中,常规消毒工具与患者皮肤,后引导患者取坐位或平卧位,使之身心放松,后取相应穴位入针,均采用平补平泻法操作,在留针30 min后去针,1次/d,连续治疗28 d。

1.5 观察指标 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对2组患者睡眠质量加以评定,包括睡眠频率、日间功能与入睡时间、睡眠障碍以及睡眠时间几个方面,分值越低,表示睡眠质量越好。同时对2组患者治疗效果加以判定,若治疗后夜间睡眠时间≥6 h,且醒来后精力充沛无不适症状,则为治愈,若夜间时间≥3 h,且可进入深度睡眠,临床表现也消失,则为好转,若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未好转,则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1]。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治愈1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9.55%。观察组治愈27例,总有效率为95.4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例(%)]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 治疗后2组睡眠质量均有所改善,PSQI评分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评分也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在中医学里,失眠被称为“不寐”或“目不瞑”,多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失宜、病后体虚等原因造成,都可能造成患者出现肝火扰心、心脾亏损与胃气不和、心肾不交以及心胆虚怯、痰热内扰等情况,进而使之逐渐出现失眠。

对此中医对该病症治疗讲求益气血调心肾与阴阳平衡,而且中医针灸疗法安全、损伤小,不良反应少,近些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失眠症患者治疗中。同时因失眠病位在心,同肝、脾、肾、胆等脏器有着密切关系,所以针灸过程中取神门、内关两穴为主穴,可共同发挥出补心气、养心安神的作用,让患者心有所主,进而改善睡眠质量。四神聪,属奇穴,主治头痛、眩晕、失眠;而三阴交为机体肝、脾、肾三经交会穴,有着补心脾、养血安神与益肝肾的效果;足三里穴位针灸,也有着益气强壮和调胃和中的效果。另外,睡眠涉及到的递质主要包含了乙酰胆碱、γ-氨基丁酸等,其中γ-氨基丁酸能对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普遍抑制作用,加之失眠症患者同正常人比较,其脑脊液γ-氨基丁酸含量更低,这种情况下针刺患者三阴交与神门穴后,患者脑脊液γ-氨基丁酸含量会有所提升[3]。故诸穴合用,相辅相成,共同发挥出调和阴阳与镇静安神之效,从而让患者阴阳得以平衡,心神得以安定,逐渐恢复正常睡眠。故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均被给予中医针灸治疗,通过选取几个主要穴位并根据患者情况配以辅穴共同作用,以发挥出调和阴阳与养心安神的效果。而本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达95.45%,显著高于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的79.55%,而且观察组治疗后PSQI评分也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研究结果同郝建桥[4]相吻合。

综上所述,针对临床失眠症患者,给予其中医针灸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减少患者对药物的耐药性,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氨基丁酸失眠症针灸
神门、三阴交配伍对失眠症睡眠质量和血清GABA、5-HT的影响
红曲霉液体发酵合成 γ-氨基丁酸的研究
真空处理对发芽稻谷中γ-氨基丁酸含量的影响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一株高产γ-氨基丁酸乳酸菌的筛选及应用
米糠中γ-氨基丁酸的提取与应用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浅谈蒙医诊治失眠症
蒙药结合艾灸治疗失眠症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