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思政法构建“育人共同体”的研究

2019-09-25 02:09孙伟冯晓东
现代教育科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共同体

孙伟 冯晓东

[摘 要]传统思政育人体系存在“弹药不够”“瞄靶不准”“力量不足”等问题,育人举措仍需加强、育人准度亟需改进、育人力度有待提升。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思政逐渐成为思政工作的主阵地。要努力发掘网络思政在育人中的着力点,利用思想路径、行动路径和文化路径等主渠道,形成“一法三路”网络思政育人策略,让网络助力思政育人工作。基于网络思政法理念,搭建“三大平台”,协同构建网络思政法育人共同体。

[关键词]网络思政法;育人路径;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9)08-0065-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08.012

新时代高校肩负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迫切任务就是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引导大学生积极迎接新使命、踏上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要重点在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要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要弘扬劳动精神。培养高素质的新时代人才,需要构建全方位的育人体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实现全程全员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其中尤其凸显网络育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育人作用。新时代大学生时刻接触网络平台、接收网络信息、接受网络影响,网络思政逐渐成为思政育人的主阵地。探索基于网络思政法的育人策略,搭建全方位的网络思政育人共同体。

一、趋势:凸显网络思政育人的主阵地

(一)弹药不够:传统思政育人广度仍需加强

高校思政工作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1]。做好人才培养工作,要努力研究理论、探索路径、构建体系,发挥思政工作的育人实效。传统的思政工作主要依托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班团活动、管理服务、谈心谈话等线下渠道开展,注重面对面交流,这种思政方法的优势在于能较好的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和接受情况,可控性较好、感染力较好、实效性较好[2]。但是传统思政育人方法依然存在频次不够高、举措不够新、办法不够足等问题,开展思政育人工作的广度还不够。一是难以实现育人工作的高频次、高强度、高力度。开展高频次的社会实践、班团活动或谈心谈话活动,反而会引发学生的排斥、反感、不理解,效果自然不够好。二是难以实现育人举措的与时俱进、常改常新、模式创新。传统课堂教学、班团活动、社会实践等需要固定的场地、固定的人员、固定的时间,所采取的方式有局限、有约束、有限制,难以摆脱传统的思维框架,方式方法有待创新。三是难以实现育人方法的多样、多形、多类。传统思政育人的方法单一、单薄,掌握的育人策略较少,难以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的需求、学生成长的需求、思政工作者个人成长的需求。传统思政育人的“弹药不够”,导致思政育人的路径、方法和策略不足,思政育人的广度有待逐步加强。

(二)瞄靶不准:传统思政育人准度亟需改进

高校思政工作是人才培养的立足点,以思政工作为载体,培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终身的新时代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点在培育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如果思政工作“瞄靶不准”,必然导致育人的方向不对、重点不对、策略不对,因此要结合新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有重点的培养人才队伍。每一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成长经历、成长规律、个性特征和内心需求都有所差异,要深入研究、发现规律、找准目标、制订策略,针对不同学生群体要有针对性的培养策略,有的放矢、因人施策、定制培育。当代大学生中95后是主体[3],00后群体逐渐增加,他们成长于新时代、成长于新环境、成长于新起点。这个新时代是中国快速发展的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是日新月异的时代,他们熟悉网络、认可网络、习惯网络,他们善于在网络上寻求资源,乐于在网络中寻找知识,敢于在网络中发言发声。脱离网络的传统思政育人方法逐渐显得捉襟见肘,找不准学生的关注点、抓不住学生的兴趣点、拉不拢学生的聚焦点,导致传统思政育人的效用式微。传统思政育人的“瞄靶不准”,难以实现思政育人成效,思政育人的准度亟需不断改进。

(三)力量不足:传统思政育人力度有待提升

高校思政工作也是人才培养的发力点,依托思政平台,我们完成了基本的育人工作,实现了基本的知识传递,满足了学生基本的成长需求。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育人工作的目标还不够,育人工作的成效还不够,育人工作的力度还不够,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满足新时达发展的需求,其中尤其要在育人的力度上下功夫。如传统的社会实践活动,有主题、有形式、有方法,但是影响的群体难以增多、影响的力量难以增强、影响的范围難以扩大。传统的课堂教学工作形式陈旧、信息延迟、模式简单,学生不愿意听、不认真听、不主动听,教学知识入脑入心的力度不够,导致育人的成效不足;传统的班会团会工作,形式老套、内容空泛,学生会反感、抵触、厌倦,导致活动形式虽好,但效果不佳的后果;传统的谈心谈话工作,说教的道理固然很对、理论固然很足、初衷固然很好,但是学生听得懂、做不到,实践效果不好,说教形式的育人力度有待提升。传统思政育人的“力量不足”,使思政工作入脑入耳入心的深度不够,思政育人的力度还需不断提升。

(四)趋势所至:时代发展对网络思政育人诉求增强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兴媒介的不断兴起,网络文化的不断出现,为高校教育、宣传、服务、管理等各项工作提供新机遇、新平台、新空间,网络阵地成为高校教书育人工作中亟需占领的重要阵地。随着国际形势日新月异,不同思想文化间不断交融、交流、交锋,社会思潮多元、多变、多样,网络成为了高校思政教育的一把双刃剑[4]。随着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不能逃避网络空间的影响,不能无视网络阵地的存在、不能轻视网络力量的作用。时代发展让网络思政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迫切需求、重要阵地和重要渠道。

当代大学生对网络有诉求、有需求、有要求,他们希望在网络上解决自己的问题,希望通过网络渠道获取所需的信息,希望在网络上寻找知识,偏离网络体系传统的、固化的、死板的教育方式难以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只有用学生喜闻乐见、愿意接受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网络思维、网络平台、网络工具等互联网策略,才能更深、更准、更强的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引导、管理和服务。

目前网络思政依然存在“重形式,轻效果”“碎片化,缺体系”等问题[5],不仅缺乏善于、乐于、敢于使用网络的思政工作者,也缺乏健全、体系、规范的网络思政平台,尤其缺乏网络思政育人的理念。无强烈的网络思政理念、无经验丰富的网络思政队伍、无完善的网络思政体系,导致发挥网络育人作用的方向不准、力度不强、深度不够,开展网络育人工作的方法不当、措施不全、力度不足。时代所需、学生所求,推动网络思政工作成为人才培养工作的主阵地亟需解决。

二、路径:发掘网络思政育人着力点

(一)“一个方法”:选对思政育人主策略

基于传统育人工作的缺陷与不足,为有效避免和改进传统育人方法中“弹药不够”“瞄靶不准”“力量不足”等问题,结合时代发展所需,让网络与传统思政育人路径有效结合,构建一套有方法、有力度、有重点的网络思政育人策略,称为“网络思政法”。这种基于网络思政法的育人策略[6],即在传统思政教育的基础上加入网络理念、网络平台和网络方法——注重利用网络开展思政工作,要尊重主体性、注重全面性、增强互动性、强调创新性[5],通过网站、学生互动平台和“两微一端”等网络平台,发挥网络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7]。

网络思政法育人策略注重线上线下平台的结合,开展网络思政教育要有调研、有数据、有依据,依据调研数据分析结果,重点推进线上网络平台与线下实体建设。结合网络思政法理念,发挥好网络平台的作用,搭建贴近大学生特点和需求的线上平台,用大学生喜欢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实现实施方法上注重因材施教、因人施策,用“一人一策”“定制化思政教育”来达到效果,真正搭建起一套基于“网络思政法”的育人策略。同时为了努力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综合素养、人文素养,探索由思想路径、行动路径、文化路径组成的三条育人路径,共同搭建一个“一法三路”网络思政育人策略(图1)。

(二)“三条路径”:走顺思政育人主渠道

1.思想路径,让网络稳住思政育人的起笔。“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努力让大学生入校之始便坚定理想信念、接受正能量、接受主流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培育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品德修养。因此从思想路径上着力,努力让大学生走正、走稳、走对人生道路,努力用网络力量为写好育人工作这幅大字“起好第一笔”“开好一个头”。用网络渠道、网络平台、网络方式,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及时、主动的深入到大学生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培养高尚的品德、品质。发挥网络思政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需要一种网络思政的理念,一支网络思政队伍、一个网络教育平台。一是培育思政工作者的网络思政理念,让思政工作者养成网络思政思维,习惯网络思政模式,培育网络思政能力;二是培育一支强有力的网络思政工作队伍,既有思政教师,也有深入学生群体中的网络评论学生骨干队伍,培育一批善于用网络平台的思政教师;三是培育一批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用平台来传播正能量文章、传播正能量思想和主流价值观,包括微信公众号、APP、直播平臺等。利用思想路径,让网络力量助力思政教育,稳住、落好思政育人的“起笔”。

2.行动路径,让网络力透思政育人的纸背。用网络策略突破传统思政工作的壁垒,进入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努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奋斗精神、综合素质。从行动路径着力,用网络思政策略提升思政育人的力度、深度、强度,让育人理念深深扎根在学生心中,让育人成效凸显在学生的综合素养上。努力用网络力量谱写好育人工作这幅大字,“笔酣墨饱”“力透纸背”。一育扎实的专业素养。依托学科建设平台,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育人体系,围绕学生的成长需求设置教学、科研、实习平台,同时利用网络资源、平台和路径,让专业知识活起来、易起来、热起来;让学生主动学、喜欢学、经常学,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二育坚定的奋斗精神。利用网络圈层平台,让青年大学生养成艰苦奋斗的素养,利用网络思政教育,让学生有毅力、有耐力、有定力。比如利用网络圈群平台,让大学生寻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相互影响、相互鼓励、相互督促,在大学期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三育全面的综合素养。利用实践平台,让学生获得全方位的能力体系,包括为人处世、组织协调、语言表达等各项能力,用网络资源巩固能力体系、用网络平台塑造学生素养,用网络思维培育学生能力。网络思政育人重点在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素养、坚定的奋斗精神、全面的综合素养等方面着手,充分发挥好网络平台,研究探索网络思政教育的现状、机遇、挑战和策略等,把网络运用于培育学生各项素养的主平台上。利用行动路径,让网络力量助力思政教育,力透思政育人的“纸背”。

3.文化路径,让网络提升思政育人的美感。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要加强美育力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意味着新时代的人才不仅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品德修养,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坚定的奋斗精神、全面的综合素养,还要有品位、有品质、有美感。从文化路径着力,发挥网络思政作用,助力学生成长为有美感的人才。一方面坚持“以美育人”,重在提升学生的审美观。让学生有品位、有品质,懂审美、会寻美,利用网络平台培育学生审美观。学传统文化美,努力宣传优秀传统思想、优秀传统礼节、传统艺术作品等,让学生主动发掘传统文化的美感,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点。学中西文化融合美,用网络平台推荐中西文化交融杰出产物,包括建筑作品、艺术作品、文娱作品等,让学生获得审美能力、培养审美观;另一方面坚持“以文化人”,重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学传统文化,通过传播中华传统美德,培育,青年人美丽心灵;弘扬中华传统精,神培育青年人完美人格;传承中华传统理念,培育青年人高尚品德,努力让青年大学生有人格修养、有学识涵养、有广阔胸襟。网络平台可以承担传播、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学文化知识,让青年大学生掌握人文观、历史观、哲学观,利用文化路径,让网络力量助力思政教育,提升思政育人的美感。

三、体系:构建网络思政“育人共同体”

(一)探索搭建网络思政法育人平台

基于网络思政法的育人策略,从思想路径、行动路径和文化路径出发,探索构建三大育人平台,包括理想信念教育平台、学生学业成长平台和人文艺术素养平台。围绕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为目标,让网络思政法进入育人主阵地。

1.构建以理想信念教育平台为核心平台。以培养学生“四个服务”意识;牢固树立四个正确认识,以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为目标。依靠辅导员队伍、朋辈队伍、校友及社会力量,通过建设辅导员网络工作室、朋辈网评员队伍、校友职业发展网络工作室等,主动切合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引领工作。建立辅导员网络工作室,包括建立辅导员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有针对性的传播主流文章、宣传主流思想,并针对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积极发声、主动引导;培育一支朋辈网评员队伍,朋辈网评员队伍一般从学生中挑选、善于发声、敢于发声的学生骨干,鼓励这支队伍积极关注周围同学的思想动态,积极参与学生中的讨论,积极主动通过网络社交渠道发声,积极传播主流思想、宣传国家大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立校友职业发展工作室,通过网络渠道搭建学生与校友互动的渠道,帮助学生解决职业发展规划问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职业观,引导学生去主流行业、重要岗位就业。

2.构建以学生学习支持中心为重点平台。中心围绕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开设个体咨询和团体工作坊为主。个体咨询主要是依靠学业指导教师和学生兼职辅导员开展工作,通过一对一的咨询来解决学生的各类学业问题,采取线上线下两种方式进行;团体工作坊包括微课堂、时间管理、大学規划、学习方法等工作坊,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将线下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共享,服务更多群体,影响更多学生,增加更大受益面。例如针对专业课程辅导方面,可利用直播平台搭建线上微课堂、MOOC平台资源共享、线上课程交流平台,开展课程指导和辅导,把学习专业知识变的更方便、更容易、更有趣。针对时间管理、大学规划、学习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结合线下渠道,开辟工作坊网络板块;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平台,搭建学生与学业辅导老师之间的互动平台,随时随地进行互动、交流、答疑,提升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

3.构建人文艺术素养提升平台。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构建人文艺术素养提升工程。人文艺术素养提升工程核心是要围绕“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为目标来开展工作,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群体,实施“五个一工程”,即倡议学生每个月观看一个艺术影视作品;每学年至少参加一次人文艺术体验活动;坚持一项人文艺术爱好;每学期发表一次学习体会;重点建设一个大学生人文艺术社团。一是搭建网络新媒体平台,开设如“艺术作品推荐”“艺术学习感想”“艺术学习空间”等专栏,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提供空间、平台和路径;二是发挥网络宣传渠道作用,挖掘文化艺术领域的先进典型,并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qq群等渠道进行宣传,扩大人文艺术影响力;三是建立网络渠道共享平台,定期开展文娱活动,鼓励大家互动交流,通过网络渠道宣传发声,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

(二)协同构建网络思政法“育人共同体”

基于网络思政法的工作理念,依托“理想信念教育平台”“学生学习支持中心”“人文艺术素养提升工程”等三大育人平台,以网络平台为媒介,连接育人主平台,互联互通、形成合力,全方位满足学生多元化成长需求,打造网络思政“育人共同体”。

1.注重调研分析,进行定制化培养。对学生成长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数据收集,通过对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表现进行全程跟踪,对全体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跟踪,获得全体学生全程成长的各项数据,随后进行大数据分析,以“互联网+”思维研究学生成长的特征特点。根据数据分析结果,针对性的进行指导,进行定制化的“互联网+”思政育人。

2.注重主动出击,进行针对性指导。以学生最容易接收的方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发挥网络思政的力量,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和教育,针对重点群体、重点领域、重点事件,主动出击、主动引导。结合大数据调研结果和定制化培养方案,靶向定位、主动出击、重点突破,针对性解决学生成长中的思想困惑、行动问题、发展问题,帮助学生达到自我认知、自我实现。

3.注重协同育人,进行全方位引导。基于网络思政法的“育人共同体”,注重融合学生成长的主平台,运用网络思维、依托网络平台、使用网络工具,将“育人共同体”延伸在服务于学生成长的各个领域,包括理想信念教育、学业辅导、党团建设、科研教学、实践教育等各个领域。同时注重各个领域、各个平台、各个路径之间的协同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构建起一套“互联网+”学生成长共同体。

新时代新要求,为了积极应对新时代发展的需求,应对网络时代的挑战,应对学生成长的诉求,充分利用网络思政法开展思政工作,推进基于网络思政法“育人共同体”的建立和实施。以理想信念教育平台为核心,以学生学习支持中心为重点、以人文艺术素养目标工程为提升,把网络思维、网络工具、网络平台融合到育人平台中。从思想路径、行动路径和文化路径着力,全方位引导的学生理想信念成长、综合素养成长、人文素养成长等。培养一批具备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闵辉. 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质量[J].思想教育研究, 2017(4): 5-8.

[2]徐晓霞.新中国60年来高校理想教育的基本历程与基本经验[D].山东大学, 2016.

[3]陈向凡.基于“95 后”大学生特点的辅导员工作新思路探究[J].文教资料, 2014 (24): 97-98.

[4]張九海,喻洁.高校网络评论员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11(07):170-175.

[5]张峰涛.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7 (11):127-127.

[6]陈功力.“互联网+” 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青海大学, 2017.

[7]江茂森.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策略思考[J].教育文化论坛, 2017 (2): 67-70.

Research on Constructing “Educating Community” Based on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aw

SUN Wei, FENG Xiaodong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has some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ammunition”, “inaccurate target” and “insufficient strength”.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network ideology and politics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main fro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explore the focal point of network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educating people, and make use of main channels such as thought path, action path and cultural path to form “one law and three ways” network thoughts and politics educating people strategy, so as to let the network help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network ideology and politics law, the “three platforms” will be built, and the “community of network ideology and politics law education” will be jointly built.

Key words:  network ideology and politics law; educational path; community

猜你喜欢
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民族互嵌村落共同体生成与维系机制研究
以工作室为载体打造班主任专业成长共同体的实践探索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基于项目学习共同体的跨校美术教师协同发展实践
多元对话 和乐共进——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冲刺与挑战”问题设计例析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