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节日氛围 传承民俗文化

2019-09-27 06:21谢丽芳
教师·下 2019年6期
关键词:美术活动审美能力传统节日

谢丽芳

摘 要: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是艺术领域的核心目标。文章作者认为依托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四大传统节日中的民俗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可引领幼儿感受节日氛围,传承民俗文化,提升审美能力。

关键词:传统节日;美术活动;民俗文化;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1-28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8-0123-02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艺术领域中强调:“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引领幼儿参与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活动,引领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 因此,幼儿园应重视每个传统节日,开发不同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潜在资源,通过多种美术手段引导幼儿感受节日文化的精髓,传承家乡的民俗文化,提升审美能力,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积极情感。笔者依托“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四大传统节日,结合本乡本土的民俗活动开展美术活动,谈谈如何引导幼儿感受传统节日的氛围,传承民俗文化的精髓。

一、年味红团贺新岁

每到春节,家家户户做红团、贴春联、放鞭炮、剪窗花、张灯结彩,大街小巷都充满欢乐祥和、喜气洋洋的节日氛围。我们以春节为契机,请家长引领幼儿参与春节习俗活动,共同收集有关春节习俗文化的图片以及幼儿参与活动的照片等。节后回园引导幼儿以共同收集的照片、图片以及用旧红包袋、旧挂历等制作的鞭炮、灯笼、窗花共同布置节日环境。鼓励幼儿与同伴分享自己参与的春节习俗活动,引出家乡春节传统习俗活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家家户户必做的美食——“红团”,它鲜红的色彩、丰富的纹样、独特的造型,象征“团团圆圆、红红火火”的美好寓意,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是幼儿园开展美工活动的独特素材。因此,我们以“红团”为艺术创作的载体,引导幼儿把收集到的各种纹样、不同馅料的红团图片和幼儿参与制作红团的照片共同布置在“年味红团”展示区。组织幼儿参观,引导幼儿从红团的色彩、纹样、造型、制作的步骤等方面与同伴分享交流。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通过家园合作共同收集糯米、红豆、馅料、糖、鸡蕉叶、各种不同图案的红团印等制作材料和工具,开展“年味红团贺新岁”主题手工制作活动。

整个活动按制作红团的流程设立揉皮组、包馅组、拓印组、包装组四个小组。活动开始,幼儿们穿上工作服,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岗位,分组分工做红团。通过情境创设再现春节红红火火“做红团”的氛围,幼儿有了假期参与节日活动的经验,仿佛又置身于节日中,在各自喜欢的岗位上大显身手,揉、搓、捏、包、印、剪,忙得不亦乐乎,整个活动再现了春节时做“红团”的喜气景象。幼儿们在动手制作红团的活动中不仅加深了对春节传统美食文化的认识,还发展了动手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在蒸熟红团的过程中,幼儿们讨论设计制作红团美食的宣传海报。蒸熟后,教师可引导幼儿互相欣赏,介绍不同印模印出的红团,欣赏红团的色彩美、造型美、纹样美,感受不同红团印模上的“喜、 福、寿”字所蕴含的美好寓意,引导幼儿在积极互动中感受民间艺术的美,体验参与春节民俗活动的乐趣,增进对春节民俗文化的认识。最后播放“欢欢喜喜过新年”的音乐,让幼儿们在欢乐的音乐中共同分享美味的红团,传递美好祝福,充分享受节日美食“紅团”所赋予的团团圆圆、红红火火的情感体验。

二、五彩花灯闹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也叫灯节,是庆贺新春延续的节日。每到这个节日,家家户户都会自制各种各样的花灯参加各个村庙隆重举行的“游花灯,闹元宵”活动。其中最吸引人的是十五晚上那一盏盏制作精美的花灯了,有动物灯、水果灯、蔬菜灯以及各种传说中的吉祥人物造型灯、灯楼、灯树等,十五晚上家家户户都会带孩子去看游灯,欢欢喜喜度佳节。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在欣赏生活或周围环境中美的事物或艺术作品时,在色彩、形状等直接刺激下,会展开丰富的想象,产生积极愉悦的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因此,灯会中这些造型独特、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元宵灯是幼儿园开展美工活动、丰富幼儿美感体验的地域文化浓厚的美术素材。

在开展美术活动前,我们通过访谈了解幼儿们对各种花灯的兴趣度以及制作花灯的经验,开展“五彩花灯闹元宵”主题美术活动。利用家长资源,收集各种造型的元宵灯布置节日环境,让幼儿们置身其中,重温节日的热闹喜庆的氛围。引导幼儿互相欣赏、互相介绍自己带来的花灯,看一看、说一说:你带来的是什么灯?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图案?是用哪些材料做的?怎么做?表达了什么美好的寓意?引导幼儿讨论:你还看过什么样的花灯?你喜欢什么样式的花灯?教师通过一系列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幼儿回忆参与活动的情景。幼儿们都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自信满满地介绍自己观灯的情景,讲述自己喜欢的花灯,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兴趣盎然。通过互动交流充分感受元宵花灯的造型美、色彩美、设计的对称美,为幼儿的制作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实现了从感受到表现的飞跃。在幼儿们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后教师可提供丰富多样的制作材料,让幼儿有自主选择的余地。并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自主探索,尝试制作花灯,选择自己喜欢的图案进行装饰,充分发挥幼儿表现美的能力,从而锻炼幼儿的动手制作能力。活动后,教师展示幼儿的作品,鼓励他们互相介绍自制的花灯,引导幼儿用自制的花灯连接成长长的龙灯,在闹元宵欢快的乐曲中玩“做彩灯闹元宵”的游戏,再现了家乡的人们闹元宵时喜庆、热闹的氛围,享受家乡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所赋予的美感体验。整个活动中,幼儿们在赏花灯、做花灯、舞龙灯中愉悦情感,提升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粽子飘香迎端午

“端午节”又称“五日节”,家乡的人们至今还保留着独特的端午民俗活动,传统的习俗有初一糕,初二粽,初三桃,初四艾,初五煮午时草、划龙舟等。其中节日美食粽子是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传说是为祭奠投江的爱国诗人屈原而传承下来的,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因此,每年的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采粽叶、浸糯米、包粽子,粽子以其独特的造型和香美的口味深受大家喜爱。

在端午节来临之际,我们引领幼儿走进社区,通过调查、访谈,了解家乡过端午节时包了哪些粽子、用了哪些材料,并鼓励幼儿和爸爸妈妈一起包粽子,收集各种粽子的图片,了解包粽子的程序,丰富有关包粽子的经验。我们以幼儿们喜欢的端午节美食粽子作为绘画和手工制作的素材,开展“粽子飘香迎端午”美术活动。活动开始,先向幼儿展示各种粽子图片和幼儿们参与包粽子的照片,以谈话的形式引发幼儿回忆和家人们一起包粽子的情景。引导幼儿说说:粽子有几个角?是怎么包的?你们家包了哪几种粽子?你喜欢什么口味的粽子?通过分享交流,丰富幼儿们的经验。然后教师按照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提供画纸、颜料、各色卡纸和折粽子步骤图,分为绘画组和手工组,引导幼儿自主选择画粽子、折粽子,通过绘画和手工满足幼兒内心的喜好和兴趣,让其进一步感受端午美食粽子的外形特征和造型美,提升他们的画、折、叠、剪等技能和审美能力,并加深幼儿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激发其爱家乡的情感。

幼儿们有了亲身体验,创作的兴趣很高,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内容,尽情地享受创作的乐趣。在情和形的意象融合中,他们的作品充溢着传统节日文化的活力。绘画组的幼儿们特别可爱,会给粽子加上可爱的五官,他们眼中的粽子很俏皮、很形象,“有手舞足蹈的卡通粽子、也有互相嬉戏的粽子……”;手工组的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卡纸按步骤图折出了五颜六色、有棱有角的粽子,个个都非常可爱。活动后,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作品展示区,鼓励他们展示作品,互相欣赏、互相介绍自己的粽子,体验创作的乐趣。最后以“划龙舟—投粽子—救屈原”的游戏把整个活动推向高潮。没有龙舟,鼓励幼儿们用纸盒当龙头,用纸箱做龙舟,他们蹲在纸箱里面模仿划龙舟,在“划龙舟啊!嘿!嘿!”“投粽子啦!嘿!嘿!”“救屈原啦!嘿!嘿!”整齐有力的吆喝声中感受团结、奋进、积极向上的节日气氛。

四、香甜月饼话中秋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中秋节是中华传统的团圆佳节,传统的习俗是吃团圆饭、赏月、品月饼,香香甜甜的月饼寄托着团团圆圆的美好愿望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节日的意境、氛围是幼儿们喜闻乐见的,伴随着幼儿们成长,对他们的身心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节日中亲朋好友互相分享的各种各样的月饼的形状、纹样以及精美的包装等蕴含着丰富的民间艺术文化气息,是幼儿园开展美术活动、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的有效素材。因此,在中秋节后,我们收集各种月饼图样、包装盒、包装罐以及幼儿在节日活动中赏月、分享月饼、吃团圆饭的照片,布置节日环境,引导幼儿回忆过节的情景。结合幼儿的实际需要分年段开展“香甜月饼话中秋”主题美术活动。小班段我们提供月饼印模和太空沙、超轻黏土,鼓励他们拓印各种纹样的月饼,感受月饼的外形美,发展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感受美的能力;中班段,我们提供了画纸和各种形状的月饼简笔画图样,引导幼儿自主选择画月饼、装饰月饼,感受月饼图案的对称美和纹样排列的规律美,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大班的幼儿技能经验比较丰富,我们鼓励幼儿大胆运用色彩表现出中秋节与家人吃团圆饭、分享月饼、赏月的画面,在画纸上再现节日欢乐团圆的情景,发展幼儿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通过情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投放,童心妙笔下一幅幅幸福团圆的温馨画面跃然纸上。活动结束后,我们鼓励幼儿们互相欣赏各自的杰作,并推荐优秀作品共同布置“香甜月饼话中秋”主题画展,邀请全园幼儿共同欣赏,为幼儿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超越自我的创作平台。通过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艺术表达方式,引导幼儿感受中秋佳节的团圆之情,提升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增进了他们对家乡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

艺术活动既是实施美术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以幼儿喜闻乐见的节日民俗文化活动作为幼儿艺术创作的素材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引领幼儿欣赏与感受传统节日中美的事物,并用自己的双手描绘节日情境,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作的快乐,提升审美能力,从而进一步感受美术与生活、情感、文化的关系,让家乡的传统民俗文化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卢 晨.对传统节日文化现代价值的思考[J].文学教育,2009(8):148-149.

[2]黄 辉.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及现实意义[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8(2):41-44.

猜你喜欢
美术活动审美能力传统节日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创造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