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情境的高中地理教学的探究与思考

2019-10-05 14:59李辰丝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9年10期
关键词:坎儿井水循环问题情境

李辰丝

【摘要】以“水循环”为主题,从“水圈的构成”“水循环类型”“水循环的意义”入手,引导学生在分析“地球上的水循环”“我国的水循环类型”“新疆的坎儿井”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水循环。在“水循环”内容学习的过程中对基于问题情境的高中地理教学进行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高中地理 问题情境 水循环 坎儿井

一、教学背景分析

1.课标解读

本节教学内容对应的课标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将此课程标准解读为以下三条:

(1)从知识的内在联系看,“水循环的过程”是基础知识和教学目的,水循环的过程解读为以下三条:①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水循环的七个环节;②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水循环的三种类型;③修水库、跨流域调水等人类可以改变的环节。

(2)从知识的整体关联来看,“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水循环的过程”的延伸和进一步思考,通过水循环,使海洋不断向陆地输送淡水,补充和更新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从而使水成为一种可再生的资源。

(3)本节内容的教学条件是“运用示意图”,要求学习应落实在“自然界水循环示意图”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行为动词是“说明”,属于“理解”的水平层次,显性要求为根据水循环的环节及类型,掌握水循环的过程以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隐形要求培养学生的分析表达能力。

2.教材分析

(1)本节教学内容选自高中《地理》(沪教版·第一册)第四篇专题13“水循环”,专题13是本篇的第一个专题,本节课“水循环类型”内容的学习是“河水补给”及后续专题14“珍贵的淡水资源”、专题15“海洋”等内容学习的基础,本节课内容是本篇的知识基础,起着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材中“图、文、活动”互相补充,显示出教材兼顾直观性、启发性、科学性。教材除了介绍了“水圈的构成”“不同水体的更新周期”“水循环的环节及类型”“水循环的意义”外,还给出了对应的“思考与实践”活动,为达成课标要求提供了有用的教学建议。

3.教学构思

(1)本节课通过“地球上的水循环、我国的水循环类型、新疆的坎儿井”三个活动对水循环的内容进行介绍,分别探究了地球上水循环的过程,我国参与的水循环类型,坎儿井的原理及其改变的水循环环节。

(2)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作为引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鉴于针对材料设置的问题存在一定难度,需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课堂形式为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每组6人。教学活动由问题情境、讨论探究、问题解答三部分组成。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展示蓝色地球太空图片,引出地球上的水体类型图,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得出“水圈的主体是海洋水、淡水的主体是冰川”“通常所说的水资源包含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设计意图:用地球上的水体类型图分析“水圈的构成”部分内容,通过几组师生问答来学习“水圈的构成”的基础知识,从而为后面水循环过程的知识做铺垫,主要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能力。

活动一:地球上的水循环

结合课本P123水循环类型内容,小组讨论完成以下水循环类型图。

(把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填到箭头处。)

《汉乐府·长歌行》问: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李白《将进酒》答: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问题:(1)从地理角度思考,著名诗人李白的回答是否正确?(2)水循环的作用?

参考答案:(1)李白的答案是错误的,从水循环示意图中可知,海洋上的水汽通过水汽输送的形式会再回到陆地上;(2)通过水循环,海洋不断向陆地输送淡水,补充和更新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设计意图:引用关于河水来源和去向的古诗词引起学生对水循环的思考,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本环节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填图认识水循环的7个环节和3种类型,以及思考水循环的作用是什么,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活动二:我国的水循环类型

结合我国河流流域图(必要时查阅地图册),小组讨论分析以下两个问题:(1)我国的海陆间循环分别涉及到哪几个大洋?(2)我国参与了水循环的哪些类型?

参考答案:(1)涉及到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2)参与了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三种类型。

答案解析:(1)认真读图可知,黄河、长江、珠江等东部地区的河流注入太平洋;西北部的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西南部的雅鲁藏布江注入印度洋。因此我国的海陆间循环涉及到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三个大洋。(2)注入大洋的河流参与的是海陆间循环;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还有一些河流注入内陆湖泊或断流,如塔里木河流域的河流,参与的是陆地内循环;我国南海诸岛等海域部分参与的是海上内循环。

设计意图:现阶段很多学生对地图、对区域认识较为薄弱,本环节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认识我国的河流流域情况,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

活动三:新疆的坎儿井

坎儿井是荒漠地区的特殊灌溉系统,普遍见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在高山雪水潜流处,把地层中的潜流沿着挖成的暗渠引至地面,再由明渠引入农田或涝坝(蓄水池)。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蓄水池)四部份组成。竖井主要是为挖暗渠和维修人出入用的;暗渠是坎儿井的主体。

结合材料,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1)坎儿井采取这种地下输水方式,有那些好处?(2)坎儿井改变了水循环的什么环节?

参考答案:(1)减少水分的蒸发,节约水资源;深埋地下,避免地表污染,保证水质优良;顺势自流不用动力;(2)地下径流、蒸发环节。

设计意图:通过对图文材料的认识,使学生对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的坎儿井的原理进行认识,引导学生对坎儿井的优点进行分析,并结合水循环的内容,分析坎儿井改变了水循环的什么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能力。

拓展活动:

问题:人类活动主要对水循环哪些环节可以施加影响?

参考答案:

降水:人工降雨;

地下径流:抽取、回灌地下水;

蒸发、植物蒸腾、下渗:植树造林、硬化路面等;

影响最主要的是地表径流:引水灌溉、修水庫(例如三峡工程)、跨流域调水(例如南水北调)。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水循环的环节,并针对每个环节进行思考人类可以如何对其产生影响,加强了学生对人类活动对水循环作用的认识,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能力。

三、教学逻辑图

四、探究与思考

1.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和课堂教学的不断探索,课堂教学形式不断多样化,如翻转课堂等各种教学形式的出现。问题情境教学相较于其他教学形式有易于教师操作和便于学生接受的特点,课堂内容由几组情境贯穿,情境下结合教学目标设置相关问题,情境吸引学生兴趣,增长学生见闻,问题解决学生疑惑,增长学生知识。

2.问题情境教学相较于常规课堂教学属于形式上的改变,但是教师在教学活动设置的过程中除了注意形式的变化,也不能忽视教学目标的达成、核心素养的落实,所以在情境问题的设置上要紧贴教学要求,注意知识点的落实,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

3.《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本教学内容提出“运用示意图”的课标要求,读图和识图能力的掌握向来是地理学科学习的基础内容和教学难点,新课程标准强调对示意图的认识和运用,体现了课标对地理学习中遇到的示意图、地图等的重视,让学生习得,在地理学习中“图”的重要性不亚于文字知识,对图的认识和分析在本教学内容的活动安排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柯婷.“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教学设计[J].地教理学,2016,(6):26.

猜你喜欢
坎儿井水循环问题情境
新疆坎儿井研究及未来的发展
哈密坎儿井发展现状及保护应对策略
硫酸法钛白粉水洗及水循环膜处理工艺
Aqueducts
翠鸟博士的科学指南:水循环
吐鲁番盆地坎儿井现状及衰败的影响因素分析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水循环高效矿井乏风热泵系统分析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