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把握习作单元 有效提升表达能力

2019-10-08 14:31梁俊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9期
关键词:习作单元教学策略

梁俊

[摘 要]统编教材的习作单元以习作能力发展为主线,聚焦习作能力发展的某一方面,将各个知识点分解在课文阅读、练习设计和习作例文中,使习作教学更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这样的特殊单元,在教学时应精准定位目标,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言语形式,体悟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处理好单篇和多篇、单篇和单元的关系,整体规划设计,并搭建支架,助力学生习作表达。

[关键词]习作单元;编写意图;教学解析;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2-0005-02

一、习作单元编写意图

读写结合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阅读是理解、内化,写作是倾吐、表达,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统编教材改变以往教材以閱读为中心的编排体系,创新单元结构,安排了习作单元。习作单元以习作能力发展为主线,独立组织单元内容。这类单元聚焦习作能力发展的某一方面,将各个知识点分解在课文阅读、练习设计和习作例文中,使习作教学更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教学时,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更要引导学生学会表达,真正做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统编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每册教材都安排一个习作单元,共八个习作单元。习作单元围绕“习作”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板块。一是导语:提示单元语文要素,包括阅读要素和习作要素;二是精读课文,让学生从名家名篇中体会表达特点、揣摩表达方法;三是“交流平台”,归纳、梳理、提炼分散在精读课文中的表达方法;四是“初试身手”,它基于精读课文的学习,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初步尝试运用所学的表达方法;五是“习作例文”,目的是进一步巩固、补充表达方法,引导学生感悟、积累经验;六是单元习作,让学生掌握单元表达的方法,呈现单元习作的成果。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安排了《太阳》《松鼠》两篇精读课文,《鲸》《风向袋的制作》两篇习作例文。无论是文本内容的选择、课后习题的设计,还是“交流平台”的梳理、“初试身手”实践活动的安排都紧紧围绕着“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这一习作要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逐步渗透和推进。单元的各项内容围绕此次习作编排,环环相扣,体现出整体性和综合性。

二、习作单元教学策略

(一)精准定位目标,明晰教学方向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习作单元的学习任务只有一个,即写一篇习作,所有的内容都是服务于本次习作的。因此,习作单元的教学要明确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的目标指向——学习表达。基于此,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就不能再以识字写字、品词析句、积累语言为主要教学目标,而应把目标聚焦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言语形式,体悟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上。

如,《太阳》一课,原为人教版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精读课文,现为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阅读课。在不同的单元体系中,同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大相径庭。请看下面对比表(表一)。

从以上表格中,我们不难发现,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不同于常规单元,是专门指向表达的,承载了“习作例文”的教学任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暗含的习作知识和技巧,让学生在读中揣摩、学写,习得写作方法。只有精准定位教学目标,才能使习作单元的阅读课文教学融入单元整体教学体系中,为习作单元教学服务。

(二)整体规划设计,突破教学难点

习作单元所有的内容都是服务于习作的,体现了统编教材单元整体设计的特点,也体现了统整与融合的思想。习作单元的教学要处理好单篇和多篇、单篇和单元的关系,要注意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与习作的关联与整合,要将单元各部分内容进行整体规划、统筹考虑。

第五单元编排的各项内容,环环相扣,集中指向“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这一习作要素。本单元的教学,要跳出传统的习作教学的思维定式,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这条主线,将各项学习材料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开展教学;要带领学生经历从发现、了解、尝试再到综合运用的完整学习过程,做到前后贯通、彼此呼应、拾级而上。单元整体教学思路如下表(表二)所示。

本设计尝试着对现有教材的单元结构进行重组,围绕单元与习作相关的语文要素,对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和“习作例文”的内容进行分解和组合,并基于不同的目的多次利用,遵循由浅入深的规律,安排语文学习与实践,各个课时力求环环相扣,体现教学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三)精心搭建支架,助力习作表达

常规单元的习作,因为与单元内容关联不大,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教师通常放在单元教学的最后阶段集中进行教学。习作单元的学习任务全部指向习作,因此单元习作的完成应分解、渗透在单元整体教学的不同阶段。教师应在不同阶段为学生搭建具有针对性地写作支架,降低写作难度,助力学生完成习作。

1.用程序支架,规划写作路径

《介绍一种事物》这篇习作的构思阶段可以放在精读课文《太阳》《松鼠》教学之后,教师可设计如下程序支架。一是根据习作教材提供的表格,让学生回忆自己了解的事物;二是按照又熟悉又感兴趣这一标准进行筛选,确定说明的事物;三是模仿《太阳》和《松鼠》的选材,思考这一事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列出来;四是站在读者角度,思考读者还想了解哪些内容,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列出来;五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对这些内容进行排序。通过这样的程序支架,引导学生在不断发散、聚焦的过程中,确定写作内容,并进行选材和组材。

2.撘策略支架,渗透思路方法

在确定写作内容和选材之后,还要运用策略支架,引导学生对文章“塑形”——即对文章的主题、材料、结构、语言的呈现,这样才能使文章结构更加有序、严谨并符合逻辑。 “环形结构图”“鱼骨图”“簇型图”“蜘蛛图”等都能帮助学生展开思考,形成文章图式认知,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构建。

在习作指导课上,在基于事物特点和读者需求进一步选材后,可让学生阅读《中国石拱桥》和《故宫博物院》这两篇文章,根据作者介绍的内容和布局画出结构图。在画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了这两篇文章的结构特点。作者在介绍赵州桥时,是按大拱、小拱、拱圈、外观四个构成部分进行介绍的,运用的是构成分析与综合的方法;而《故宫博物院》一文,在介绍建筑主体时分成了前朝与内庭两个部分,然后再将每个部分又分成三大殿、后三宫和东西六宫,层次分明。在理解这两篇文章的结构后,再让学生模仿范文,画出自己准备写的文章的结构图,形成基本的逻辑思路。

3.提供元认知支架,引导反思评价

元认知支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因此,在习作修改和校对阶段,可以提供这样的元认知支架。

这种元认知支架,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晰地审视自己的习作是否符合写作要求。长期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基于目标和读者反思习作,修改习作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习作单元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聚焦“观察”,学习表达
“依标扣本” 精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