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金融基础》课程中的实践探索

2019-10-08 05:15孙波
商业经济 2019年9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课程思政

孙波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全方位、多维度、系统化的育人工作。但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集中在辅导员工作和思政课程教学中,无论从时间、空间还是效果来看,都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以财经类专业课程《金融基础》为例,主要融入“爱国情怀”、“职业操守”、“诚实守信”、“法治意识”、“民族自信”、“工匠精神”、“严谨求真”等方面的育人内容,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端正为人、做事、求知的态度,培养有德有才的新时代优质生。

[关键词] 思政教育;课程思政;金融基础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19)09-0191-02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指出,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如何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科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值得深思,各门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给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针。

在此背景下,高校专业课教师积极探索“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指导下,以课程为载体,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自觉地把学生的专业知识、人文和思政素质恰当融合,把德育元素贯穿并渗透于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助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开展方式与路径。本文以《金融基础》为例进行经济类课程思政改革研究,旨在为财经类课程找到融入思政教育的切入点,融入科学精神、价值观念、人文情怀、高尚品质等德育功能,培养有德有才的新时代优质生。

二、传统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方面,高校思政教育的功能主要由传统的政治课程承担,基于教学内容及授课方式的局限性和单一性,大学生普遍对思政教育参与度不高,甚至有排斥心理。学情方面,有“数字原住民”之称的“零零后”大学生从小生活在互联网环境中,书本理论教学的思想引导作用有限。市场方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短期利益驱使下,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领域中诚信缺失、信息失真、违背职业操守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不良后果。如何坚持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挖掘专业课优势作为重要补充,真正发挥“润物无声”的育人功能是当下高校专业教师需深入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三、《金融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建议及融入点具体表现

结合市场需求和育人要求,《金融基础》课程思政主要融入“爱国情怀”、“职业操守”、“诚实守信”、“法治意识”、“民族自信”、“工匠精神”、“严谨求真”等方面的育人内容,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端正为人、做事、求知的态度。

(一)货币与货币制度篇——货币文化、爱国

切入点为五套人民币演变史。借用实地考察法:学生通过线上查找资料、线下去省博物馆钱币板块实地参观,拍照讲述货币演变史,感受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通过搜集新中国五套人民币资料,透过各套人民币的面额、图案、防伪技术等了解我国经济发展实况,树立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人民币的敬畏之心。

(二)信用与利息篇——诚信精神

以《又見平遥》剧情为切入点,深入讲解晋商精神——诚信。借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列举典型失信的案例、结合《又见平遥》这部讲述山西平遥人诚信精神的艺术作品,强调信用的宝贵。当前人们难免受利益驱动不惜损失自己重要的信用明信片,导致求学时助学贷款、生活中房贷申请、工作中金融活动受到严重影响。通过失信案例提高学生对诚信的重视度,珍惜个人信用、传承晋商诚信精神。

(三)金融市场篇——法制教育

结合股市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内幕交易的危害性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借用实操演练法:学生在金融实训室分析大盘走势、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等资料。了解内幕操作和交易案例,了解违法金融行为的严重后果,通过法制教育树立学生法制意识。并结合中国证监会将5月15日定为“投资者保护宣传日”,指导学生未来投资过程中要善于学法、知法、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四)金融机构篇——民族自信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讲述成立亚投行(AIIB)这一金融机构的重大意义。借用讲授法:课前搜集有关亚投行的资料并利用多媒体讲解,与由美日主导的亚开行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并掌握亚投行是由我国提倡成立的第一个国际金融机构,成员国100个已远超亚开行,帮助学生树立高度的民族自信心。

(五)商业银行篇——服务意识、职业操守

在“互联网+金融”和AI技术背景下,银行员工更要树立较高的服务意识和职业素养。借用情景模拟: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对银行业务的不断渗透,呈现业务综合化、操作智能化。学生通过业务办理和客户接待的情景模拟,发现问题并给出指导建议。重在大堂经理的服务质量、信贷员放贷应遵守的职业操守、理财经理做好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评价,介绍合适的理财产品,增强风险意识等方面。

(六)中央银行篇——国家政策、创新精神

切入点为财经新闻:中国人民银行下调中小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借用新闻解读法:结合教材理论和新闻内容,讲解此项货币政策背后的原因及下调存准率的目的。让学生理解宏观经济政策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释放的流动性旨在配合“普惠金融”扶持三农发展和“双创精神”引导下的小微企业成长。在国家积极政策的支持下,同时树立学生创新创业精神。

(七)货币供求与均衡篇——严谨的科研态度

切入点为我国近十年货币供给量数据及国内生产总值。 借用数据查询法:引导学生通过人民银行、统计局、外汇管理局等官网查询最为精确、权威的经济数据,利用定量分析法,以撰写论文的形式研究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由此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通过介绍专业的数据查询方法和渠道,引导学生将纯文字的定性分析结合精准数据的定量分析进行科学研究,在数据的查询、整理和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严谨、求真求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八)货币政策篇——理想信念

结合不同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取向和效果,从经济增长、发展角度助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借用文献阅读法:通过指导学生查阅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文)》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等文件,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理解“中国梦”的内涵和对新时代青年提出的要求。引导学生从“两耳不闻窗外事”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转变,将个人理想和中国梦、将个人进步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新时代新青年肩负的新使命。

(九)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篇——理论联系实际

以津巴布韦、阿根廷等国家面临的严重通胀为例,分析背后的原因,与我国实情进行对比分析。借用市场调查法,课前布置任务,每月去超市、商场等地考察各类商品价格情况,结合各月CPI、借用Excel表格进行数据整理和图表分析。并通过分析上述两国恶性通胀的成因、影响、对策,来总结我国治理通胀的经验和成效。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下,引导学生将专业所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真正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用于实践,“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十)金融风险与监管篇——工匠精神

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切入点,讲解其成因和影响。借用头脑风暴:将学生分组后,布置课前收集历史上郁金香泡沫、东南亚金融风暴、美国次贷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重大金融危机相关资料的任务,整理其成因、影响和对策。主要以对客户信用审查不严、过度逐利导致的次贷危机及后续的国际金融危机为例,培养学生在今后金融和财务工作中的细心谨慎、细致入微、严格把关、善于钻研的工匠精神。

(十一)国际金融篇——国际视野

切入点为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这一事件,借用讨论法:结合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加入SDR货币篮子,将学生分组,课前搜集整理好资料,课上现场讨论“入篮”的机遇与挑战。由此了解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市场的地位,引导学生拓宽视野、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同时,对“入篮”过程进行梳理,体会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及人民币走上国际舞台发挥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以财经类专业课程《金融基础》为例,结合各章主讲内容,找出融入“思政教育”的切入点,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双轮驱动”。不断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专业课教师只要用心、用情,就一定会把“课程思政”的理念吃透彻、践行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15):11-14.

[3]陈道武.课程思政:高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径[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2):164-166.

[4]李雪琴.“财务会计”课程思政教育案例探讨——基于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思政课程案例[J].新会计(月刊),2018(11):29-30.

[5]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6]张涛.非思政课程中思政教育的探索和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8(31):344-345.

[7]潘乐.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中专业教师面临的难题与对策[J].高校科技,2018:175-176.

[责任编辑:王凤娟]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