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教类电视节目的新思路

2019-10-09 02:03黄一轩
艺术大观 2019年16期
关键词:专业性创新

摘要:近年来,我国社教类电视节目正处于发展困境中,普遍存在制作水平不高、内容缺乏创意、传播渠道狭窄等问题。本文对社教类电视节目的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提出了社教类电视节目的新思路,即在创新中走品牌化、个性化以及媒介融合化道路,同时找准定位,以精细准确的内容来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

关键词:电视社教节目;主持风格;创新;专业性

一、前言

社教类电视节目是我国大众传播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寓教育于娱乐,寓教化于服务,寓宣传于信息,题材广泛,节目设置灵活,全面系统地担当了电视传媒所具有的“新闻窗、百花园、知识库、服务台”等多种社会功能。

二、电视类社教节目概述

1963年,我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成立,创立之初便设有“社教部”,是最早建立的三个节目编辑部之一。

(一)电视类社教节目的地位和演变

社教节目与文艺节目、新闻节目一起构成了我国电视节目的三大基本板塊。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社教节目无论在质量上、数量上还是在收视率、影响力上都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文艺节目和新闻节目。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社教节目地位迅速低落,各大电视台纷纷减少社教节目数量。直到21世纪初,社教节目逐渐演变成为专业类别细致、多媒体元素丰富、主持风格活泼的各类形式的专栏节目和服务性节目。

(二)电视类社教节目的功能

社教节目的节目形式丰富多样,节目内容包罗万象,其功能更是突出体现在宣传教育和信息服务上。

宣传教育功能。社教节目在成立之初就有明确的节目宗旨:弘扬主旋律,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对大众进行基础教育。

三、我国电视类社教节目面临的困境

在我国当前的电视荧幕上,各类综艺节目占据了主流地位,社教节目正处于衰落之势,其背后有多层次的原因。

(一)思维的固化

从社教节目的现状来看,当新媒体通过技术变革不断地改变媒体生态以及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时,社教媒体的角色成了“旁观者”,思维的固化使其一味地按照传统思维来制作节目,缺乏对受众的理解,面对受众的新需求,社教节目没有展现出足够的革新的勇气。节目形式和内容不断僵化老化,很难吸引受众的关注。

(二)品牌化意识不强

对于社教类电视节目,受众能说出口的品牌节目屈指可数。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有一定收视率的社教节目,比如《美丽俏佳人》,以新颖的节目包装和时尚的节目内容吸引了部分女性受众的认可,但因忽视了一般女性受众的消费需求,节目品牌影响力始终比较有限。

总之,当前电视社教节目普遍存在缺乏品牌意识的问题,虽然少数社教节目在品牌化上进行了探索,但从整体而言很难产生品牌效应。

(三)缺乏发展动力

社教节目大都是一些时效性不强、播出频次低的软性节目,几乎不会引发社会讨论和受众关注,所以社教部的编辑、记者等制作人员也因此难以受到重视,社教部也易成为新聘人才的历练场所。在这样的环境下,部门内制作人员也难以产生积极进取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得社教节目缺乏发展动力,很多社教节目的风格和制作模式往往能够保持数年不变。

四、社教节目发展的新思路

在当前新媒体兴起的环境下,社教节目要充分发挥其题材可选范围广泛、节目形式灵活多样等优势,将新媒体视为发展契机,在传播方式、题材选择、编排制作上进行创新,让社教节目充分符合观众的审美需求和信息需求。

(一)找准定位,内容创新

社教节目需要充分考虑受众的需求,进行精准定位,包括社教节目主题定位、目标受众定位等。省市级地方电视台是社教节目的主阵地,节目的主题就可以围绕当地民生信息、当地受众需求来进行定位,同时在节目主题和内容上进行创新。

(二)打造个性主持风格

现如今的社教节目定位越来越精准细致,通过分析有一定影响力的社教节目后发现,其主持人大都有自己的个性风格,比如《今日说法》的主持人撒贝宁,其自信沉稳的表现以及丰富的专业知识带给了受众更多的信赖感。

(三)实现媒介相容

社教节目相对综艺节目而言,目前与新媒体的融合程度并不高。目前仅有《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为数不多的现象级社教节目在“两微一端”进行宣传,同时打造了同名APP让受众一起参与到节目抢答中,增强了节目的趣味性和互动性。社教节目组需要充分利用“两微一端”这一传播平台,注重节目的二次创作,将电视社教节目精简或二次包装,争取“两微一端”上的受众。

五、结论

当前,我国社教节目的处境不容乐观,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甚至可以称之为“顽疾”。但社教节目的“教育+服务”的核心功能就决定了受众对其有很高的期待和需求,社教节目的收视率低迷不代表没有市场,广大社教节目制作人员改变自身传统思维、树立品牌意识、积极拥抱新媒体,同时找准节目定位进行创新,从而在个性差异化发展中打造出特色鲜明的节目品牌,满足受众对于各类专题信息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隋岩.当代中国电视文化格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黄一轩(1997.6.25),男,回族,籍贯安徽省合肥市,本科,四川电影电视学院(金牛校区)。

猜你喜欢
专业性创新
气象宣传新闻性和专业性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演员的专业性和多样性
高中历史教学的针对性与专业性
检察官办案与检委会议案的冲突与调适
透过水情汛情看防汛抗洪采访报道
育儿必读的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