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M(1,1)模型的内蒙古地区卫生人力资源预测分析

2019-10-10 05:11陈云薛清元
医学与社会 2019年9期
关键词:内蒙古地区执业技术人员

陈云 薛清元

内蒙古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呼和浩特,010110

卫生人力是卫生资源中的第一资源,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支撑、维护全民健康的重要保障,其数量和质量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卫生服务水平的高低。国家卫计委发布的《“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2016年)、内蒙古发布的《“十三五”全区卫生计生人才发展规划》(2017年)等中央到地方政策都明确指出,要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供有力的保障。有效地预测未来几年的卫生人力资源数量对卫生人力资源的合理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07-2016年内蒙古地区卫生人力资源数据,通过建立数列GM(1,1)模型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分析,为相关部门根据内蒙古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人口结构变化情况,提前采取措施积极调整卫生人力资源数量和结构,合理优化卫生人力资源的培养与配置,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数据来源于内蒙古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简报(2007-2016年)中内蒙古地区卫生人力资源的数据,包括卫生人员数、卫生技术人员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

1.2 研究方法

采用数列GM(1,1)模型对未来6年内蒙古地区卫生人力资源变动趋势进行预测。灰色数列GM(1,1)模型是灰色数列预测系统的基本模型,是对含有不确定因素系统进行预测的一种方法[1]。该预测方法的特点是不必知道时间序列原始数据的分布,拟合精度较高,具有良好的代表性[2]。该方法由邓聚龙教授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至今,已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社会经济等领域,并取得了显著成就[3]。彭博等人研究也发现,我国1987-2017年卫生人力资源预测研究使用最多的预测方法即为灰色预测模型(占41.2%)[4]。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2007-2016年10年中内蒙古地区卫生人力资源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利用EXCLE软件建立4种灰色系统预测模型,并进行精度检验,选取精度最高的模型对卫生人力资源进行预测分析。

2 结果

2.1 内蒙古地区卫生人力资源状况

2007-2016年间,内蒙古地区的卫生人力数逐年增加,卫生人员增长了95183人,年均增长率为6.54%;卫生技术人员增长了64676人,年均增长率为5.44%;执业(助理)医师增长了18032人,年均增长率3.59%;注册护士增长了36729人,年均增长率为9.36%。见表1。

表1 2007-2016年内蒙古卫生人力资源基本情况

2.2 模型精度检验

利用上述数据,以2007-2013年的数据作为原始序列,分别运用改进后的均值GM(1,1),原始差分GM(1,1),均值差分GM(1,1)以及离散GM(1,1)模型对2014-2016年的内蒙古地区卫生人员、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数进行预测,并分别对比其精度(平均精度)。计算结果见表2-5。

表2 均值GM(1,1)模拟计算与精度检验

表3 原始差分GM(1,1)模拟计算与精度检验

表4 均值差分GM(1,1)模拟计算与精度检验

表5 离散GM(1,1)模拟计算与精度检验

经过模拟计算与精度检验后,采用混合预测模型进行预测:运用模拟误差为2.42%的离散GM(1,1)模型预测卫生人员数;运用模拟误差为0.21%的均值差分GM(1,1)模型预测卫生技术人员数;运用模拟误差为0.26%的均值GM(1,1)模型预测执业(助理)医师人数(注:4类模型的精度预测值保留2位有效数字均为0.26,继续比较小数点后3位,4位,选取误差最小,精度最高的模型);运用模拟误差为0.74%的离散GM(1,1)模型预测注册护士数。

2.3 GM(1,1)预测

以2007-2016年内蒙古地区卫生人员、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数为时间序列,经外推预测,2019-2022年,内蒙古地区卫生人员、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人数有逐年增长的趋势。 见表6。

表6 GM(1,1)模型预测数值

3 讨论

3.1 混合模型预测结果相对准确

卫生人力资源预测分析较为复杂,难以准确地对其预测。当前,国内外学者对卫生人力资源的预测多采用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指数滑动平均方法、GM(1,1)等,每一种方法均有其适用条件,有其优势与不足。内蒙古自治区卫生人力资源发展尚处初级阶段,其人力资源数据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不对称性、不宜获取性、不稳定性。统计数据相对有限,各项数据之间的灰度很大,部分数据起伏波动较为频繁,寻找其中典型的分布规律较为困难。运用GM(1,1)模型可以客观、可靠地预测内蒙古地区卫生人力资源发展趋势与发展状况。

本研究分别运用四类GM(1,1)方法进行精度测试,选取适合的方法进行预测分析,使预测结果与研究问题的实际发展趋势更接近,更客观、合理,模型拟合效果较好,预测结果相对准确,可供有关部门参考。

3.2 内蒙古地区卫生人力资源数量呈上升趋势

研究结果显示,预测到2020 年,卫生人员、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将达到29.6547、21.3613、7.7248、9.7815万人,内蒙古卫生人力资源数量稳步持续增长,这与内蒙古《“十三五”全区卫生计生人才发展规划》中提到的“内蒙古地区人口数量逐年上升,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需求结构变化,健康成为群众最重要、最迫切的需求”有关。内蒙古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自治区《“十三五”人口发展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内蒙古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平稳增长,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550万人,占人口总数的比例将超过20%,老龄化问题会日益严重。同时,伴随着内蒙古城镇化速度的不断加快、疾病谱的重大改变、地区健康产业的发展、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的推开等多因素交互影响,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将进一步增大,需要更多的卫生人力提供服务。到2020年内蒙古常住人口数将达到2660万人,2020年每千人口卫生人员预测值将达到11.14人,以2016年上海市9.0人为参照标准,内蒙古卫生人力资源总量相对充足。

3.3 内蒙古地区医护人员结构不合理

内蒙古地区2007年的医护比为1:0.61,2016年刚达到1:1,说明内蒙古地区已开始转变“重医疗、轻护理”的观念,正在努力扭转医护比倒置局面(表1)。但内蒙古地区医护比仍低于同年上海1:1.21、北京1:1.16的水平,护理工作仍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预测结果显示,未来几年内蒙古地区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的平均增长速率为3.56%、9.74%,到 2020 年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数将达到7.7248万人、9.7815万人,2020 年医护比为 1:1.26,基本可以实现国家《“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中提到的1:1.25的目标,但与WHO提出的1:2标准还有较大差距,更低于发达国家1:3-1:6的平均水平[5],从长期来看,护士仍有较大短缺。这与护士编制少、福利待遇差、工作强度大、缺少专业发展机会、工作压力大的工作现状有很大关系[6]。此外,医患关系紧张造成从业人员逐渐流失,报考护理专业的人数在减少。建议有关部门从教育、经济及制度等方面入手,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对护理人员的培养,提高培养质量,提升医护比。如适当增加护理学专业招生比例,提高护士薪酬待遇与社会地位。

3.4 内蒙古地区卫生技术人员城乡分布不均衡

项目组的一项前期研究结果显示,“十二五”末期,内蒙古城市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为7.48人,农、牧区仅为3.83人,密度相差约1倍,卫生人力资源城乡分布严重不均衡。“十二五”时期城市卫生技术人员和执业(助理)医师分别增加了18.65%和10.41%,而农、牧区的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反而减少了1.75%,执业(助理)医师数三年无增减变化[7]。究其主要原因,在城乡二元经济社会体制宏观背景下,农村牧区在职业发展、区域位置、薪酬待遇、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等方面较城市及发达地区较大差距,无法吸引保留人才[7]。预测结果显示,未来几年内蒙古地区卫生技术人员年均增长速率为 5.58%,到2020年总数将达到21.3613万人。在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缩小卫生人力资源城乡分布差距,实现人员区域分布的公平性是未来内蒙古地区的卫生工作重点。建议有关部门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对农、牧区卫生技术人员的培养,缩小城乡医疗水平差距。如为农、牧区免费培养订单定向护士生。同时完善农村牧区卫生人力保障体系,制定倾斜政策吸引、保留人才,缩小卫生人员城乡分布差距,进一步改善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公平性[8]。

猜你喜欢
内蒙古地区执业技术人员
内蒙古地区甜菜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越南农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线上培训
我国首批正高级船舶专业技术人员评出
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内蒙古地区选拔赛
企业技术人员能力评价的探索
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常用野生植物相关传统知识研究
内蒙古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
医师多点执业松绑
说说护士多点执业
马纯栋:维修技术人员应提高诊断仪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