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运动健身当小事

2019-10-10 03:26陈杰
家庭医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全民体育锻炼体质

陈杰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2013年8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的“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的重要论述,赢得了全社会的强烈共鸣。

运动健身非小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针对国民体质和健康状况制定了不同的政府措施,从1954年的《劳卫制》,1975年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1995年的《全民健身计划》,到2016年的《健康中国2030年规划纲要》,再到2018年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增强人民体质和维护人民健康的坚定决心。

建国伊始,我国借鉴原苏联体育的经验,从1951年开始在部分地区试行《劳卫制》。1954年,政务院批准并发布了《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暂行条例和项目标准》。同日,国家体委、高教部、卫生部、团中央等单位发出了《关于在中等以上学校中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的联合指示》,掀起了全国中学和大学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热潮。经过试行和反复修改,国务院于1958年正式公布实施《劳动卫国体育制度条例》及相关项目标准和测验规则,其第一条明确指出:劳卫制是国家根据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对人民在体育锻炼上的基本要求而制定的,其目的在于鼓励人民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促进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使人民身强力壮、意志坚强,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祖国服务。

“劳卫制”的监测项目包括田径、体操、举重等。田径类有铁饼、铅球、跳高、跳远,100米、400米、1000米、4000米;体操类有单杠、双杠、鞍马、平衡木、引体向上。这些项目可以监测人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平衡等素质,是对人的身体素质的全面锻炼。《劳卫制》还设置了诸如射击、手榴弹掷远、行军、国防知识等内容,反映了当时巩固国家政权和建设祖国的社会需要。

当时,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受到国家经济比较落后、学校卫生条件比较差以及营养不足等因素的影响,有待提高。《劳卫制》对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产生了深刻影响,促进了包括学生在内的群众体育运动的开展,对广大学生和成年人的体质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64年,中央正式废除“劳卫制”名称,取而代之的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并结合实践经验不断对其进行修改订正。1982年发布新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1989年国务院批准发布《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1990年国家体委发布《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联合8个部委对《标准》进行了第三次修订,颁布了《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与同时期出台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互为补充。

2013年12月16日,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全国总工会印发修订后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以下简称《锻炼标准》),标志着我国群众体育进入了新标准航道。新修订的《锻炼标准》是在青少年和普通人群锻炼标准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依然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5类身体素质测验项目。最大的不同是实现了6岁~69岁人群的全覆盖,在项目设置上删繁就简,在保持测验项目一致性的同时,兼顾各年龄组的身体特点。鼓励广大儿童和青少年自觉地锻炼身体,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服务;同时,提高了社会大众的健身意识、健康意识,并将全民健身上升至国家战略。

1995年,党和政府开始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民健身计划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2010》《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20多年来,全民健身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生活中须臾不可少的一件大事,不仅家喻户晓、交口称赞而且竞相参与,因此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事项之一。

2009年,国务院批准设立每年8月8日为“全民建身日”,并颁布了《全民健身条例》。首次写入“公民有依法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权利”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法保障公民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权利”。

2010年2月,《全面健身计划纲要》实施15年。根据《全面健身条例》规定,国务院开始推行《全民健身计划》。重点突出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政府机构开始走上全民健身前台,全民健身活动风生水起。

2016年6月,国务院正式颁布第二期《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同期酝酿将“全民健身作为非医疗干预的、主动获取健康的手段”列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这是中国健康观念和行动的一次巨大的进步。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重点突出“全面健康”“大健康”的健康框架,人性化、全角度地维护国民健康。《规划》中,全民健身作为非医疗干预的、主动获取健康的手段,其重要性尤为突出:体育锻炼人口、健康素养是反映城乡居民健康生活的重要指标;继续制定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推动全民健身生活化。

2019年7月,国务院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发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需要科学”的具体行动方案;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模式和健康服务模式;要求把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对高校的考核评价;到2022年和2030年,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分别不少于90.86%和92.1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的比例达到37%及以上和40%及以上。同时颁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实施意见》。

增强全民身体素质,是一项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事业。尤其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发展及生态环境、生活行为方式变化,因缺乏运动健身引起的慢性病已成为人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和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以上,成为影响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科学的运动健身对于身体的各个系统都有着不同的健康意义。

1.科学的运动健身可以改善运动系统功能,增加骨密度,提高关节的活动度,提高肌肉力量,预防骨质疏松,减缓衰老。

2.科学的运动健身可以改善心血管系统机能,增强心功能(心脏收缩力量、每搏量);增加血管弹性,预防或缓解退行性高血压症状;能反射性地引起冠状动脉扩张,心肌的毛细血管数量增加;改变血管在器官组织分布,促使毛细血管数量开发,增强新陈代谢的能量供应和排出能力;显著降低血脂含量,可以使脉搏徐缓和血压降低。从而有效防治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脑血管类疾病。

3.科学的运动健身可改善呼吸系统机能,有利于调节呼吸节奏,增强呼吸肌力量,增加肺活量、肺通气量、最大摄氧量和氧气利用率,从而有效改善呼吸系统类疾病。

4.科学的运动健身可以使神经系统得到锻炼和加强,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和判断能力,对人体活动及时作出协调,准确、迅速地反应,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并增强抵抗各种疾病因素的能力。

5.科学的运动健身可以锻炼心理素质,增强自信心,培養情绪控制能力,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和判断力,以及适应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力等,防治心理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猜你喜欢
全民体育锻炼体质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全民·爱·阅读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可持续全民医保
全民环保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