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结构的功能联系特征研究

2019-10-12 15:37王结良
艺术大观 2019年33期
关键词:空间结构城市规划

王结良

摘要:城市空间规划要能够体现各个区域功能上的连接,同时要具备人性化,目前的城市空间结构规划过程,实际上并未建立统一的规划思路,城市的规划方法、规划路线和规划成果存在较大的差别。基于对城市空间结构功能类型的分析,本文探讨了空间结构中各类功能区的联系特征,并且给出各类联系特征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城市规划;空间结构;功能联系

一、引言

城市空间结构的功能联系方面,要根据当前城市内部的主要功能区域分析,之后通过构造路径和城市的空间模式,调整功能区位置。在功能性方面,可以把城市的功能区分为居民生活区、休息和就业功能区,各个区域不可独立存在,同时要根据城市的规划方案以及城市的地理位置,对各个区域的联系方式进行分析。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功能类型

(一)居民功能区

居民生活区要涵盖住宅楼以及相配套的硬件设施,当前在大量的城市规划区内,会根据城市的地理位置以及所制定的规划方案,在城市的内部空间设置专业的居民住宅区,该区域要能够容纳大量的人口[1]。对于周边的硬件设施、配套装置则需要协同考虑该地区当前的建设过程,是否可以与其他的区域建立紧密的关联,只有在该关联体系可以得到完善的情况下,才可以更为精准地提高居民生活便利度。

(二)休息功能区

休息功能区有两个,一个是居民生活区,实际上,居民到住宅中主要是为了休息,所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这两个概念融合。另一个是对于城市内部设置的公园、游乐场等游玩区域,在功能区的划定阶段,一方面要能够和居民生活区紧密关联,另一方面休息功能区也可以作为就业功能区的缓冲区,让这两者能够在功能上对接并配套。

(三)就业功能区

就业功能区涵盖多项内容,比如城市发展中的写字楼主要集中区域,当前各城市的发展中已经开始逐渐满足就业功能区的人性化特点,因此该功能区中也含有其他的事项。比如对于休息区的建设、对于各种不同就业区的合理划定等,另外从空间角度上来看,这些功能区必须要能够和居民生活区建立配套连接,唯有如此方可让这些功能区更具有人性化特点。

三、城市空间结构的功能联系特征研究

(一)分析方法选择

目前的城市空间结构功能联系方面开发出了多种方法,本文着重分析其中的两种模式,一个是点度中心性分析方法,中心性是指,在社会活动中将某个功能区的用途,配置为城市空间结构规划过程的中心地位,同时将其他的硬件设施作为中心性网络,对于功能区的中心性,要分为入度和出度两个指标,前项指标是内向联系的中心性,后项指标是指向外联系的中心性。比如规划中可以以某个街道为核心,分析该区域的就业情况以及休息区的建立情况,对于出度,则要研究不同功能区之间的关联。

另一个是凝聚子群分析方法,应用核心是把所有的社会活动分配到不同的子区域内,从而分析各类活动者在各个子群内的交流方式。

(二)居民-就业功能区联系

在目前的城市空间规划中,发现虽然就业功能区在一定程度上和居民的生活功能区之间,具有空间上的较长距离,但是实际上也可以通过对交通系统的合理规划,让这两者之间形成直接性的关联,此外对于就业功能区,也要分析是否可以对整个城市的就业人口进行分散处理[2]。比如对于上海市,南京西路、陆家嘴和外滩为传统就业中心,当前已经无法承受广大的就业人口,因此今后会以该功能区为核心向外扩展,但是对于就业活动来说,通常也发现在一些街道区域内形成了自我就业区域,因此从空间网络上来看,既具有传统就业中心的核心性,同时也具有各个街道以及较小范围内空间就业的向内性。

(三)居民-休息功能区联系

在居民生活区和休息功能区的对接过程,通常在当前的各个城市空间内会以建设主题公园以及游乐场等方法,为广大的城市居民提供休息区,对于和城市居民区之间的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向外關联体系,即通常会以主题公园以及核心游乐场为核心,向外辐射至居民区,但是居民区的向外辐射实际上会处于逐渐地增加状态,即距离相关休息区越近的区域,则居民区的密度越小,但是该情况不可一概而论,对于小型公园,通常其作为居民生活区的附属,周边的居住人口密度较高。

四、城市空间结构的功能联系特征应用

(一)道路交通规划

道路交通规划中,可以发现当前各类城市已经实现产业的升级,尤其是对于传统重工业转变为新工业的模式,这就导致在一些情况下,城市的就业区域分散现象较为明显,为了能够更好地和城市中的其余区域关联,一方面可以强化对于地下交通系统的建设,通过在沿途设置多个站点,对所有的功能区进行连接,从而可以让居民在离开就业功能区域之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参与到其他的功能区域。另一方面,对于地上交通系统的规划也需要经过全面的优化,比如对于道路交通系统的扩建、对于公共交通系统运行路线的优化和配置、对于交通标志的全面树立等,从而满足有各类需求居民的出行要求。

(二)区域位置规划

区域位置的规划阶段,可以根据新型产业园区和新建设的居民生活区,对相关区域的位置进行合适的探讨,且区域发展过程,发现原有的就业功能区已经无法满足就业人口的需要,则需要在位置规划中分析相关的新型工业区是否可以在其中构造就业区域,当然也要根据土地价格以及招商引资的实际情况,对各类区域的规划条件进行控制。比如在某城市的规划中,原有的北部新行政区内,主要构造项目是多所高校,而发现高校建成之后,该区域的土地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同时整个区域并未填满,则之后可以将一些轻型工业或者服务行业纳入该区域内,通过招商引资带动当该区域的商业发展水平,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吸引高校毕业生直接到该区域内就业,该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交通系统的规划开支,当然,在该区域逐渐获得了更好的发展之后,也需要逐渐落实对交通系统的优化工作。

(三)区域关联规划

区域的关联规划中,既要调整所有功能区的配置位置,也需要建设专业的硬件设施,对于功能区的规划可以根据区域规划位置确定,而对于其他的硬件设施,一方面是加强对交通系统的规划工作,比如地上交通和地下交通的同时建设,防止出现某个区域的孤岛效应,另一方面也要强化其他功能区域的配置,比如居民功能区和休息功能区,要根据土地的总面积以及行政区的覆盖范围,在其中进行全面的建立,最终让整个系统的建设水平得以提升。

(四)区域人口规划

在区域人口的规划中,要根据各类人口的本身需求,在其中设置其他的功能性项目,比如某区域的人口需求是增加该区域的人性化系统构造程度,则在完成了初步规划之后,要根据居住生活区的周边土地情况,以及地区资源的当前使用情况,在其中加入各类新型的游览性项目,从而让该地区在后续的规划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增进功能上的对接[3]。当然也可以考虑根据已经规划了的项目,在该区域中加入其他的就业功能区域,从而在各个地区的建立过程,实现了所有功能的对接。

五、结论

综上所述,城市结构的空间规划过程,主要功能区类型包括城市居民的居住生活区、就业功能区和休息功能区,功能区的关联性主要体现为,实现了内部之间各个功能区的融合和向外扩展。在城市功能区的关联过程,需要完成的任务包括去人口规划、交通系统的规划、人文性的规划等,最终实现功能区之间的统一交互。

参考文献:

[1]孙斌栋,王婷,刘鹏飞.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铁路客运的功能联系视角[J].人文地理,2019,34(05):78-84.

[2]丁亮,宋小冬,钮心毅.城市空间结构的功能联系特征探讨——以上海中心城区为例[J].城市规划,2019,43(09):107-116.

[3]钮心毅,王垚,刘嘉伟,等.基于跨城功能联系的上海都市圈空间结构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8(05):80-87.

猜你喜欢
空间结构城市规划
国内历史文化街区研究综述
道路绿化带的不同空间结构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运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浅析《被占的宅子》的空间结构
《城市规划评价及其方法:欧洲理论家与中国学者的前沿性研究》
浅析马蒂斯绘画作品的形式语言
河北燕郊的空间结构规划
基于空间结构视角:丝绸之路旅游节事活动网络化发展模式构建
那些“搞城市规划的人”到底是谁
对我国当前城市规划中公共参与的思考
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