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玩出情 玩好生智
——以“分扣子”为例谈“情智数学课堂”

2019-10-14 05:02谢玉娓林俊峰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扣子形状阿姨

◇谢玉娓 林俊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习如果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那它就能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和富有吸引力的事情。笔者是“情智数学课堂” 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一直主张“以情促智,以智生情”。下面笔者以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下册“数学好玩”中“分扣子”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情智教学”。

一、“好玩出情”,奠“智”之基

何谓“好玩”的数学?我认为“好玩”的数学有二:一是数学维度的“好玩”,二是教学维度的“好玩”。即数学内容本身的“好玩”与数学学习过程的“好玩”。具体到“分扣子”这一内容,好玩儿在哪儿?如何设计有效、递进的活动,促进学生“玩好数学”呢?

(一)数学维度的“好玩”:明明标准“不同”,分得的结果怎么就相同了呢?

在学习“分扣子”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了一定的分类经验,如食物的分类、动物的分类等。在一年级上册学生学习了“分类”,包括“整理房间”和“一起来分类”,已有的经验是:同样的这一堆扣子,按“形状”分和按“扣眼数”分,其分类结果是不一样的。(如图1)

图1

可在本节课上,学生按照“形状——扣眼数”来分和按照“扣眼数——形状”来分,分法不一样,其分类结果却是相同的,这是怎么回事?

对于老师制造的认知冲突,学生经历了一连串的追问、思辨后,感受到分类标准还是一样的(都含有“形状”和“扣眼数”两个标准),只是顺序不同!进一步感受到分类是要依赖分类标准的,如扣子的形状、颜色或扣眼的数量都可以作为分类标准,体会在不同的分类标准下分类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在相同的分类标准下,分类的结果是一样的。

(二)教学维度的“好玩”:激趣导入,敞开“心灵的窗户”。

课伊始,学生看到上课的会场坐满了人,难免好奇地东张西望, 我便从会场参会的人员入手提出问题:这个会场有1000 多人,我却只看到了两类人。猜猜看,我可能是看到了哪两类人?是按照什么标准来分类的?问题抛出后,学生的注意力立刻集中,从东张西望转为有目的的观察与思考。

“分为男人和女人、大人和小孩儿、老师和学生、台上的和台下的、戴眼镜的和不戴眼镜……”学生的思维活跃,提出了令成人意想不到的分类方法。这样的互动,迅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唤醒学生对分类的已有经验:分类是需要标准的,在不同的分类标准下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二、“玩好生智”,结“情”之果

(一)“智”在何方?

1.不是重在“分”,而是重在“类”。

分类的关键在于正确选择分类标准,一个科学的分类标准,能够将需要分类的对象进行不重复、无遗漏的划分,且在同一次分类中只能根据同一标准。而在过去的教学中,学生往往“一分了之”,思维停留在“手”的层次,对更高层级的问题——分类标准模模糊糊、语意不明,这显然是“智育不够”。所以“分扣子”这一课,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建立“我以什么为标准,将谁分成了几类,分别是什么”的思维链条,从而对分类思想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2.问题核心化,思维结构化。

如果单是以陈述性知识获得为目标,用细碎问题引导学生走向知识的彼岸仍然会成为教师的选择。但若是在育人目标中加入“智”,那就需要将细碎问题升级为核心问题,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才会有关联度,思维才能结构化。

在“分扣子”这一课中,形状、扣眼数量不同(有2 个不同)的扣子,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分到不能分为止,一共需要经过两次分类。如果是一堆颜色、形状、扣眼数都不同(有3 个不同)的扣子,按不同标准分,一直分下去,直到不能分为止,需要分3 次。可见,按什么标准分的?分成了哪几类?还能分吗?分了几次?这些问题是确保学生深度思考、思维结构化的教学暗线。

3.比较找异,归纳找同,促高阶思维的发展。

要系统地总结和掌握已经识别的各种事物,就要通过比较识别出事物间的异同点,而后“因同而归类,因异而分类”。在分扣子活动中,学生总是带着问题进行操作的,并在操作后进行多元比较:每种分法,均经历了一次纵向比较,即从“形状”到“扣眼数”,从“扣眼数”到“形状”的纵向比较过程;每种分法,又进行了每个阶段的横向比较,方法1经历了从“形状”到“扣眼数”的两次分类和比较,方法2 经历了从“扣眼数”到“形状”的两次分类和比较。最后,还进行了两种分法之后的结果比较,发现直到不能分为止 (即每一类里的扣子是完全相同的),分得的结果是一样的。这样的多元比较,不仅让学生进一步积累了分类经验, 感受了分类思想,还进行了有序的、多元的思维训练。同时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学生把握图形特征、抽象出多个图形共性的过程,也是数学抽象的提升过程。

(二)经一事,长一智。

【活动一】呈现问题,明确任务

师:王阿姨有一些扣子(如图2),请你用比较的眼光来观察,这些扣子有什么不同?

图2

生:有圆形的,也有方形的。

生:扣眼有2 个的,也有4 个的。

(师板书:不同——扣眼数,形状)

师:那么这样的扣子放在一起,感觉怎么样啊?

生:好乱。

师:看起来很乱,怎么办呢?

生:可以把它们整理好,分分类。

师:对,今天我们就用上分类的方法,来帮助王阿姨分扣子。

师:想一想,扣子能随便分吗?

生:不能,要有标准。

师:对,分类得有标准。

(师板书:标准)

师:你打算怎么分?你能想出几种分法?

学生独立根据标准进行分类,而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我是按什么标准分的,分成了哪几类”,最后一起比较分类方法和分得的结果, 并讨论:“同样一堆扣子,都是分成两类,为什么分得的结果却不同?”(如图 1)

思考:在上述活动中,一是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分类的需求,体会到分类的意义;二是在比较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标准”对分类的重要性,以及用不同的标准分类的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三是让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及时抽象出了图形的本质特征,加深了认识与理解。

【活动二】应用方法,解决问题

师:这两种方法(按形状分和按扣眼数分)都是把这些扣子分成了两类,你们说,王阿姨的问题解决了吗?

生1:解决了,现在王阿姨方便多了。

生2:没有解决,还有问题。

师:还有什么问题呢?

生1:第一种方法,左边圆圈里虽然都是方形的扣子,但是王阿姨还有可能拿错。

生2:对!王阿姨想拿2 个扣眼数的,却可能拿出4 个扣眼数的。

生3:我发现这两个圆圈里的扣子还能再分。

师:仔细想想,这几个同学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

生4:这些扣子还可以继续往下分。

师:继续往下分是什么意思呢?

生3:我可以上台分一下吗?

(生3 上台对方法1 继续往下分)

师:方法2 的这两类也能像这样继续往下分吗?

(生独立继续分扣子,直到不能再分后交流)

师:现在黑板上有两种分法, 请你们认真观察,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点呢?

生1:两种分类方法,最后都是把扣子分成了四类。

生2:我发现两种方法分得的结果是一样的。

师:我们不是说分法不同,分得的结果可能也不同吗?这里分法不同,分得的结果怎么就相同了呢?

生3:我发现这两种方法是一样的,只是顺序不一样。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3:方法1 是先按形状分,再按扣眼数分;方法2 是先按扣眼数分,再按形状分。它们只是分的顺序不同,方法是一样的。

思考:在观察、比较中,学生有了奇妙的发现:同一堆扣子,分的顺序不同,结果却相同!进而在辨析中发现:对同样的这14 粒扣子,不管分的顺序如何,只要是按照形状、扣眼数的标准一直往下分,分到不能分为止,分得的结果相同。经历了多元比较,再次感受到分类标准的重要性, 进一步体验到在不同的分类标准下分类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在相同的分类标准下,分类的结果是一样的。

猜你喜欢
扣子形状阿姨
我的“话痨”阿姨
“牛人”钟点工王阿姨
扣子歌
《老阿姨》剧照
给我一个扣子
火眼金睛
分一半
心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