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路径探析

2019-10-14 21:30周扬
西部论丛 2019年31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辅导员高校

摘 要: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不仅是提高高校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同时也能够实现高校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在新时期的高校教育过程中,需要充分运用发展的眼光去优化教育模式。高校辅导员是指导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形成完善人格的关键,而专业课老师则是提高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关键,将两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能够使高校真正实现全面育人,从而推动高校教育改革的落实。

关键词:高校;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协同育人

引 言

全国教育大会是我国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会议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这是继党的十八大、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党的十九大等重要会议后,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再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立身之本就是立德树人,就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用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

一、协同育人的现实意义

教育部指出,新时代高等教育所有工作的主题和目标都是提高质量。除了改革与创新,教育就没有实实在在的质量提高。而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浪潮奔腾而至,这是一次全方位的变革。它给高校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能够有效促进高等教育自我改革和不断创新。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作为高校的育人主体,应认清新形势下大学生群体面临着更大的学业和就业压力以及各种网络舆论影响,共同制定育人任务,落实育人要求,拓展育人途径,深化育人效果,促进双方协作交流、优势互补,共同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鉴于此,探索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现状

(一)协同育人意识淡薄。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在高校育人体系中都有着传统的“责任田”,虽然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后,各高校推动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的氛围越来越浓,各岗位教职员工育人意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辅导员着力提升履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能力,专业课教师着力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课程融合,但两支队伍对于如何加强协作、实现优势互补进而提升育人实效,尚未能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也缺少研究与实践。

(二)缺乏协同育人交流的平台。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缺乏良好的交流机会,难以形成协同育人的有效平台。一方面,高校师生普遍重视第一课堂的传道受业解惑,将专业学习与思政教育割裂看待,这也导致专业课老师缺乏对学生课堂行为管理和思想引领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更有甚者,任课老师自身政治站位不高、觉悟不够,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然而,辅导员参与第一课堂的形式不明确,教学路径不清晰;另一方面,第二课堂欠缺明确的育人规划、功能定位模糊,与第一课堂衔接不紧,导致专业课老师与辅导员无法真正做到资源共享,协同育人。

三、构建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路径

(一)组建专业团队,加强交流合作。由于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思政课教师与专业教师、辅导员分属于不同的管理体制的情况,故高校可以在校院之间组建由思政课教师与专业教师、辅导员组成的协同育人工作团队,发挥三者优势互补,形成协同效应。为此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突破各单位单兵作战思想瓶颈,化解理论和实践的结构性的矛盾,定期展开培训,强化三者协同育人的意识。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将三者交流学习规范化、日常化,形成凝心聚力的团队精神,同时着力将教师队伍打造成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团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发挥老师的模范引领作用,言传身教,成为青年学子的引路人和知心人,为学生的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

(二)明确协同育人工作目标,提高协同育人思想认识。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习总书记多次在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就明确了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的共同目标是以德育教育为基础。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过程,紧靠思想教育工作者盲目的“单兵作战”,很难切实有效地完成育人目标。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是高校加快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而形成的新思路、新举措。此观点,意在引导两者共享资源、互相辅助、协同育人。

(三)构建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交流机制。沟通可以提高对于信息的传播,也可以更好的利用信息。高校可以开展一些相关的会议,在这些会议上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大家一起开始讨论,这样的会议可以增加学生、辅导员和专业老师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在会议中大家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不同的,经过讨论会形成一个更加准确的答案。在如今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对于学生们的教育也需要不断的进行改善。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社交软件也越来越多,辅导员和专业老师的交流也越来越方便,他们没有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例如,在贴吧中,辅导员和专业老师可以通过匿名的身份对问题进行讨论,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人都可以发言,也没有了太多的顾虑,这样的交流会更加的顺利,也可以更加的根据自己的内心进行发言。

(四)搭建高校协同育人平台。高校开展协同育人工作时,需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基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具有思想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相结合的平台。协同育人平台中可以将高校发生的优秀事迹、学生就业信息以及专业技能的社会实践机会等进行结合展示,并在平台上建立一个可以供辅导员、专业课老师以及学生的交流沟通模块,从而提高协同育人的互动性。协同育人平台还可以将学生的全面情况予以综合记录,如学生在专业课上的纪律情况、成绩情况,还有在生活当中的思想道德情况、实践参与情况等多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和老师能够通过协同育人平台更好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协同育人机制的实施效果。

(五)完善协同育人的考核评价方式。《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因此,高校要树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协同育人工作理念。当前,很多高校没有完善的协同育人的考核评价方式,打击了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积极性,所以,高校必须完善协同育人的考核评价方式。

结束语

为了实现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共同的工作目标,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合作育人,高校必须推动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将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德育与智育统筹起来,共同发展,提升高校育人效果,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华,张新惠,静行,王聪,邢洋,闫晓望.课程思政背景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97):101-103.

[2] 苗露露,郭瑞瑞.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文化学刊,2019(10):142-146.

[3] 赵宏文.新时代高校协同育人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8):210-211.

[4] 牛建平,张红娟.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问题審视与路径建构[J].北京教育(德育),2019(Z1):147-150.

[5] 王长恒.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4):77-79.

作者简介:周扬 (1981-),男 ,籍贯: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市,民族:汉族,职称:讲师,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辅导员高校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